APP下载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形成性评价

2022-05-30杨敏

文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杨敏

内容摘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都是教育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形成性评价仅有40多年的历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其理解莫衷一是,导致其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文章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分析了有计划和无计划的形成性评价的关系、反馈的作用、学生对反馈作用的影响,以期对形成性评价有更客观的认识,从而促进形成性评价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良性推广。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 形成性评价 语言教学实践

形成性评价既是教师的工作手段又是他们的教学过程,其功能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状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安排提供依据,决定学生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练习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当前的知识点,或者可以开始学习新的知识点。具体地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范式,它以评价者的判断力为核心,要求评价者采用、调整、设计各种适当的任务,系统地收集学生信息,并用适当的评价工具对信息进行评价、分析和阐释,再反馈给教学双方用于调整教和学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特征包括:明确、理解并分享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利用提问展开探索性的对话,引出学生学习的信息;提供反馈,推动学生进步;激活学生作为彼此的教学资源和自己学习的主人(罗少茜,2014)。

国内外研究者们对形成性评价的本质及其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Popham(2006)认为,基于学习证据的调整或改进是形成性评价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形成性评价的本质。Taras(2005)发现,如果我们从过程的视角研究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多功能视角下产生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Knight(2001)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最大的区别在于终结性评价是为了判断,而形成性评价是为了改进。唐祝兴(2021)指出,要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高校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第一责任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同时改变一考定胜负的模式,以此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同时,形成性评价体系中评价的主体应由单一的任课教师转变为指导教师、个人、同班学生三者结合,以此保障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潘华芳(2021)的研究表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内容过于以偏概全且方式单一,采用形成性的评价,可有效提升学生自学能力,起到了正面的反拨作用,能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充分激发,促进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综合素养。刘飞等(2021)通过分析“课堂教学革命”、“学习革命”的内在要求,探索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理论、方法和策略。但由于国内的相关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教育工作者们未能对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达成共识。文章拟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对形成性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客观地认识形成性评价的本质和作用。

一.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是关于人类高级心智机能发展的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心理、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转变人类认知的文化产物。社会文化理论对知识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从社会开始,然后才是个体(秦丽莉,2017)。社会文化理论包括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搭架子、个体言语等重要概念,其核心理论是中介论和内化论。中介论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数字、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艺术作品、计算体系等人类文化产物),来中介个体和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这种能力的获得是文化构建的产物,特别是语言内化的结果。内化是社会成员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物转换成心理产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通过模仿机制完成的。在二语习得领域,社会文化理论主要研究学习者使用二语调节思维和交际活动能力的条件和方式,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微变化法或微观发生方法,即关注个体在与其环境之间真实互动过程的发展,同时考虑个体、群体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文秋芳, 2010)。

二.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形成性评价

(一)有计划的形成性评价VS无计划的形成性评价

有计划的形成性评价包括测试和根据授课计划布置的书面作业、口语作业、课堂呈现、课堂提问等教学活动。有计划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宏观的角度确保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但无计划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无计划的形成性评价包括传统的课堂即时教学互动、课外师生面对面答疑,和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进行的课外教学互动,如通过微信、钉钉和QQ等中介进行在线答疑和指导。无计划的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临时进行的补救活动,以及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后自发向教师提问、教师解答的教学互动。无计划的形成性评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手段。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和哲学家巴赫金提出了对话理论(Dialogism), 核心理念是语言、思维和意义共同构成了言语,人类通过社会互动学习语言,当我们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挪用(appropriate)通过历史和文化构建的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将自身对语言的理解加入语言(秦丽莉,2017)。当学生在课后通过微信等中介方式或者面对面向教师提问时,他们首先要向教师描述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疑惑,然后教师答疑。在这极具针对性的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描述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疑惑理清了思路,同时又因为教师的帮助得到问题的正解,可谓一箭双雕。因此,有计划的形成性评价和无计划的形成性评价相辅相成,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应该有孰重孰轻之分。

(二)反馈的作用和学生对反馈作用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我们一般将提供给学生的任何關于其目前学习状态的信息称为反馈。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的反馈由三部分构成:(1)对于学习标准(理想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理解; (2)将理想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与目前的表现水平比较;(3)采取适当的行为,弥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就是说教师的反馈需要指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同时要给出弥合这种差距的解决方案(罗少茜,2014)。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就是儿童/新手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年人/专家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文秋芳,2010)。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时,让学生了解其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解(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其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此外,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背景等个人因素,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却不尽相同。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反馈和其他的教学活动具有各自的教学目的,这些教学目的实现形成合力,缩小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鉴于此,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反饋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形式,对教学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业界将教师视为影响反馈效率的重要因素,却忽略了学生的作用。Van Lier (1996)提出“我们既不能宣传学习是由环境刺激引发的(行为主义观点),也不能宣传学习是由基因决定的(先天论观点),学习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物”。因此,教师及其教学工作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必须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形成互动才有可能产生有效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必须强调学生在理解、阐释、内化评价过程以及反馈中的作用(罗少茜,2014)。根据社会文化理论的中介理论,通过社会互动,符号(包括语言、数字、技术系统、音乐、艺术陈果、文学作品等)开始在人的行为中由外到内发挥心理工具的作用,同时符号也是中介个体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工具(文秋芳 2010)。调节是中介的一种形式。调节理论认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调节形式: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物体调节主要指学习者的学习受周围环境的控制和影响。他人调节是学习者在教师或者水平更高的同伴的指导帮助下或搭架子(scaffolding)进行协作式的学习。自我调节指学习者依靠自己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从协作式学习转向自主学习。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从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的中介过程。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指出其现有知识水平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同时给出弥合这种差距的解决方案时,学生进入他人调节阶段,为其成为成功的学习者打下了基础。但只有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针对性的反馈,真正缩小“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或者“弥合现有知识水平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才能进入自我调节阶段,实现知识的内化,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近年来,形成性评价逐渐取代了终结性评价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其长期被忽略的“改进”和“提高”功能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由于以“评判”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对业界的影响太深等原因,教育工作者对形成性评价本质的认识难免有失偏颇。社会文化理论是关于人类高级心智机能发展的理论,对人类学习的本质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人类所有形式的学习都始于社会,且必须经过物体调节、他人调节阶段,才能到达自我调节阶段,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有计划和无计划的形成性评价的关系,反馈的作用和学生对反馈作用的影响等至关重要但却容易被忽略的相关话题,认为有计划和无计划的形成性评估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教和学的质量,缺一不可,因此都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反馈是形成性评估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渠道;学生是影响反馈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生是否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高效率地利用教师提供的反馈;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应该重点突出,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好的反馈应该引起的不是学生情绪反应,而是学生的思考: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目前的状态是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罗少茜,2014)。鉴于此,业界应该加大对学生如何使用教师反馈的研究力度,为教学提供更多有益的相关建议,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飞,文银强.2021.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背景下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前沿视角,(9):4-6

2.罗少茜.2014.促进学习: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潘华芳.2021.形成性评价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海外英语, (8):142-143

4.秦丽莉.2017.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唐祝兴.2021.高校形成性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新课程研究, (23):13-14

6.文秋芳.2010.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Knight,P.2001.Formativeand summative,criterion and norm-referenced assessment[EB/OB].LTSN Generic Center,Assessment Series No.7.8.http://ww

w.heacademy.ac.uk/assets/documents/subjects/swap/key-concepts-formative-summative.pdf.2014-10-06

8.Popham,W.J.2006.The merits of measurement-driven instruction [M]. The Phi Delta Kappan, 68:670-682

9.Popham, W.J. 2011. Transformative assessment: 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6th ed.)[M]. Boston,MA:Pearson Education,Inc

10.Sadler,D.R.1989.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J].Instructional Science,18(2):119-144

11.Taras,M.2005.Assessment—Summative and formative —Som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53(4):466-478

12.Van Lier,L.1996 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urriculum:Awareness,Autonomy and Authenticity[M].Essex:Longman

猜你喜欢

形成性评价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
高校外语学习评价现状及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形成性评价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形成性评价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由写作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