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成语典故中寻找运河文化元素

2022-05-30朱逸冰

文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朱逸冰

内容摘要:京杭大运河,在苏州城市及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与成语文化的融通积累,使得成语文化推广更具古城地域魅力。苏州的历史名人、诗文名篇、故事传说、遗产点段,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成语都是大运河文化带最好的讲述者。这些成语典故所承载的历史与信仰对于当代学生,具有语言学习和文化渗透的双重价值。就语言学习的价值而言,成语积累对于提升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写作等各项能力都有帮助,本文着重讨论成语文化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就文化渗透价值来说,成语文化内涵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为使成语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教学可致力于作文技巧成语化、作文话题成语化、作文标题成语化、作文素材成语化,且选用与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有关的成语,从而具备相应的苏州地域特色、运河文化特质。成语教学和作文教学融为一体,将会大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增加学生的文化储备。

关键词:成语文化 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 作文教学 语言价值 文化渗透价值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清波一脉通古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公元前514年开筑的苏州,缘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盛,成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地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1]苏州小学语文教学,成为讲好大运河故事、点亮江南文化品牌、研究成语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小学语文教学采用统编本教材,有两个鲜明特色。一是教材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整个小学阶段精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选篇总数的30%,比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较之苏教版增加66篇,增幅翻倍。二是统编本教材增加了习作单元,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服务。前者为输入,内有大量成语积累,其中一部分成语典故中蕴含着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元素。后者是输出、表达,可学习莫彭龄教授提出的“成语+”模式,以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和创新点。输入和输出、积累和表达,两者共同构成语文技能的两大支柱。这其中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全国运用统编本的大背景之下,如何让成语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且具备相应的苏州地域特色、运河文化特质。

一.成语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的融通积累

认真审视大运河苏州段,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遗资源密布,有5条运河故道、7个遗产点段、9个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典园林、6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乏文化名人的踪迹,各种典故传说的踪影。

1.成语与运河苏州段的文化名人

苏州虎丘山麓的平原堂,至今留存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五贤祠”,纪念唐代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苏州刺史,和宋长洲令王禹偁,及苏轼。

小学必背古诗文中,五贤的作品达16首之多,分别是韦应物《滁州西涧》,白居易《池上》《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大林寺桃花》《暮江吟》,刘禹锡《望洞庭》《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苏轼《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白居易、刘禹锡、苏轼,留下的成语典故若干,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补充,以增进学生对文化名人的了解、地域文化的热爱。

勤能补拙(将勤补拙):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后,全力整顿吏治、造福百姓,写有《自到郡斋仍呈吴中诸客》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司空见惯:刘禹锡赴任苏州,即逢水灾。他访贫问苦、开仓赈灾、减赋轻役,深得民心。在任职苏州期间,刘禹锡至李绅的府邸做客,李绅曾任司空一职。李府的宴会极尽奢华,李司空习以为常,刘禹锡却满腹辛酸,写下《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雨露之恩:出自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刘禹锡消除苏州灾情后获得朝廷嘉奖,特意作诗致谢。雨露之恩,指滋生万物的雨露恩情,比喻人之间深厚的恩情。

淡妆浓抹、馋涎欲滴,出处是苏轼在杭州留下的诗句。不时之需、沧海一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泣如诉,均为苏轼在黄州所留典故。海外东坡、姑妄言之,则与苏轼在海南的生活有关。

断齑划粥、近水楼台:均为范仲淹所留。断齑划粥,讲述了范仲淹随母改嫁山东后一心向学、三年苦读之事。

2.成语与运河苏州段的诗文名篇

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见统编本教材第9册第20课。

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回归故里。对莼菜和鲈鱼的思念,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学习这个成语时,还可推荐学生诵读统编本教材第12册,第六单元,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成语与运河苏州段的故事传说

牛郎织女:苏州太仓存有全国唯一的“织女庙”。学习统编本教材第9册9、10课《牛郎织女》,可带着学生聆听鹊桥传说,游览苏州织女庙,过中国七夕节。

因地制宜:伍子胥受阖闾之命建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有记:伍子胥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这才有了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参与申遗的中国城市——苏州。苏州人过端午节,为的是纪念伍子胥。

草船借箭:见统编本教材第10册第4课《草船借箭》。故事中的周瑜,是蘇州人,故居萧家巷,临近运河苏州段遗产点段之一,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

4.成语与运河苏州段的遗产点段

横七竖八:运河苏州段遗产点段之一,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最具苏州街巷特征:河道多、桥多。主干河流上横着七座古桥,支流上竖着八座古桥,正好是成语“横七竖八”。横跨主干河上的七桥是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八桥是白姆桥、毛家桥、桐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

顽石点头:晋末高僧竺道生在苏州虎丘山对满山群石阐发“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因说理精妙透彻,冥顽不化的群石纷纷点头称是。虎丘,也名列运河苏州段七大遗产点段之中。

二.成语文化之于作文教学的价值分析

邢福义先生在《文化语言学》中说到:“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犹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固有的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語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2]

成语文化与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丰富的语言学习价值,丰厚的文化渗透价值。

1.丰富的语言学习价值

成语积累是个慢慢渗透的过程,对于提升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写作等各项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本文着重讨论成语文化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首先,恰当的成语表达会让作文出彩,深化思想内容,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例如“曲径通幽”,出自唐代苏州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深远之处,弯曲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比喻幽静独到的意境,在曲折中前进、在逆境中奋起的人生哲理,充分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其次,成语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以“奋斗”为话题的作文中,可以引用“负重致远”,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比喻能担当重任。“负重致远”自身也可以是高年级的习作话题之一。

2.丰厚的文化渗透价值

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他所服务的文化。[3]”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窥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知识点滴。以下均选取有苏州特色的成语,可供成语教学使用。

物质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莼鲈之思、鱼米之乡、垂涎欲滴、亭台楼阁、绫罗绸缎。

精神文化: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诚信——季札挂剑、知恩图报,坚毅——卧薪尝胆、负重致远,勤奋——断齑划粥、勤能补拙,情感——牛郎织女、举案齐眉。

制度文化:三令五申、连中三元、名落孙山。

其中,物质文化对学生而言,是最直观的存在,尤其是与饮食、服饰、建筑等相关的成语比较容易理解。精神文化,则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

三.成语文化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

莫彭龄教授提出,成语是作文的思想库,正如上文所述,有着丰厚的文化渗透价值。成语也是作文的方法库,其中蕴含作文之道、作文之法。成语还也是作文的材料库,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作为命题作文的题目,有些成语可作为作文的材料,如记叙文的语言材料,议论文的论据等。在苏州小学的作文教学中,可使用和运河文化带苏州段有关的成语,来丰富作文教学的内容。

1.作文技巧成语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详细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结合写作教学的目标,教学要求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写作构思的过程,要做到“胸有成竹”;观察生活、描绘事物的角度要全面,如苏州园林般“移步换景”;切入点如造园堆石,“匠心独具”;行文流畅,运河般“行云流水”,反之就是“拖泥带水”。写作要有一定的速度,“一气呵成”;文章要注意“起承转合”,可“开门见山”,也可“卒章显志”。

2.作文话题成语化

在第一学段“写话”练习中,常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看图配成语;走进生活,现场说成语。“运河十景”,可安排进行序列练习。以季节变化为序,结合运河带四季景色的图片,学习使用成语:春天——春风风人、春深似海、草长莺飞,夏天——热火朝天、夏雨雨人、波光粼粼,秋天——平分秋色、一叶知秋、春华秋实,冬天——冬日可爱、山寒水冷。以空间为序:吴门望亭景区,京杭大运河的第一铲土是在望亭开挖的,现如今的望亭打造稻香小镇, “谷父蚕母”,一派“鱼米之乡”“五谷丰登”的乐景。枫桥夜泊景区,有成语“愁多夜长”“月落乌啼”;水陆盘门景区,运河水“奔流不息”;石湖五堤景区,“湖光山色”“一碧万顷”。

在第二、三学段“写作练习”中,常有的方法有:讲好故事、写故事用成语;结合课文,续写故事用成语。“草船借箭”“卧薪尝胆”,是学生爱听爱写的故事。“抛砖引玉”,出自苏州诗人常建的故事。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提前在灵岩寺庙壁上题写诗句,赵嘏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更为精彩的两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后来在军事上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这个成语话题也可以写。

3.作文标题成语化

低学段的孩子可以《我最喜欢   这个成语》为题,说一说、写一写。高年级学段的孩子,联系顾炎武提出的社会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讨论“责任与担当”。

4.作文素材成语化

每年元宵节,运河故道之一胥江段举办灯会,观者甚多。结合灯会图片,学生理解了成语:火树银花、灯火通明、数不胜数、观者如堵。教师还可适时补充成语:人流如织、人流如潮、万人空巷、灯火辉煌、张灯结彩、川流不息、水泄不通、车水马龙……学生下笔时就有了语言素材。

写作“清廉”话题时,可引用成语“两袖清风”,和成语背后苏州知府况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就更具文化内涵。

一条运河水,半卷华夏史。壮美千年的大运河文化带,在苏州地域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苏州城市魅力的核心所在,源自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成语文化推广的要点,也同样在于大运河文化带。每一个成语都是大运河文化带最好的讲述者,成语典故所承载的历史与信仰对于当代学生,具有语言学习和文化渗透的双重价值。成语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将会大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增加学生的文化储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264.

[3]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12):154.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教育,2014.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