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实施困境及解决出路

2022-05-30杨佳宇朱成科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

杨佳宇 朱成科

摘要: 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行对师范生进行免费教育,意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加入教师行列。但由于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在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一些问题出现,例如政策期望与个人价值取向契合度不高、顶层设计与区域政策实施有待进一步融合、教育部部属师范院校与省域高校相比较,它对薄弱学校的师资补充效果不明显等等。根据对政策的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本研究提出区域教育要以省级统筹为主、创建个性化招生考试制度、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等措施来完善和优化现有政策。

关键词: 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1-0062-04

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为匡正一度淡化、弱化师范教育的倾向、激活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契机。[1]”该政策的实施历时10余载,几经转变,无论是免费师范生政策、定向师范生培养还是公费师范生政策都离不开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本体性质,其目标定位均为吸引广大优秀青年投身到教育行业、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优质的师资队伍以及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气氛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公费师范生政策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下面将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之在教育层面对教师队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不充分进行调整。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有提出“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提供师资保障”[2]。作为教育部直属六所院校在实施的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以下针对直属六所院校实施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就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学校层面进行的简要分析。

(一)政策的期望与个人价值取向契合度不高

国家为提高生源质量、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出台了许多如“两免一补”、有岗、带编制的利好政策,这一举措也确实达到了提升公费师范生的报考率的效果。但令人反思的是,这种利好政策对社会和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是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考生报考公费师范生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完成的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的调查报告显示,影响学生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动机有三个:首先是位于核心地位的动机—“两免一补”,其次则是教师的职业理想,再次是就业有保障[3]。迫于利益竞争的需要,一些公费师范生将进入薄弱学校(乡村学校)任教当作是“跳板”,其目的是为了以后在城市发展事业作准备,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选择与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目的背道而驰,违反了政策的核心理念,这种“留住人但留不住心”的状况使公费师范生在岗位上没有激情,以一种敷衍了事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因此,这也就造成了考生的价值取向与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的预设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二)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区域政策实施有待进一步融合

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的顶层设计中过多关注国家统筹,而忽视了区域层面的考量,目前以省为单位实施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的院校屈指可数。再者在考核选拔制度方面,它以高考分数为考量原点,没有相应的面试考核机制。具体来说,在教育部直属六所院校的公费师范生招生考核制度中,这些学校对教师专业素质、心理健康、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关注较少。教师是专门的职业,需要从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并不是所有报考的学生都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潜质。因此,只有制定符合我国教师职业特征的独特招生考核制度才能实现我国公费师范生的最优发展。其次,在招生指标的合理性上,实施公费师范生计划的六所高校虽在招生对象中有明确规定“招收偏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农村学生”,同时,这些学校又在报名公费师范生条件中对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及本人是否真实就读于所在地做出明确说明以保障招生考试的公平性。但由于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它既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又导致同是农村生源,但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有所不同。由上述问题造成隐性的地域生源分布不均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师资力量不能均衡分布的后果。

(三)教育部属师范院校与省域高校相比较对薄弱学校的师资补充效果不明显

国家对實施公费师范生政策的直属院校有所倾斜的目的是希望培养出的师资人才能够成为区域学校发展的“种子”,进一步起到示范作用,带去“新鲜血液”,但这些“种子”并没有有效地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首先,九三学社对关于加强乡村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提案中也提出“公费师范生教育是中小学师资的重要补充渠道。目前由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培养出的公费师范生每年毕业人数为7000人,很难满足广大中西部中小学对公费师范生的需求[4]。”这些是基于区域学校对师资的极度缺乏,而教育部直属院校培养出的公费师范生又不足以提供后备资源的需求问题。再者,面对各个区域的不同教育问题直属师范院校不能够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措施。同时,此类大学一般处于一线或二线城市,学生不能够亲身接触乡村社会,从而使学生与乡村社会形成一种隔离的状态,造成培养出来的师资身份冲突感较为强烈。最后在就业方面,公费师范生政策直属的院校非“985”即“211”,此类院校的毕业生比较受市场所接纳就业难度较小,公费师范生在入学之后退出意愿强烈。每年每所院校招收的公费师范生数量是经过对需求端准确统计之后的制定,精确性较强。但进退机制的办法出台后退出者数量居多,而二次进入者相比较少,造成毕业时公费师范生招收学生数量与毕业学生数量不对等,无法满足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师资需求量。

二、我国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归因

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是对我国目前教育现状的良好补充,该政策既是一种以社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以个人为导向的价值观念。因此,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较为复杂,笔者分别在政策理念的宣传层面、招生设计层面、政策分析层面进行探析。

(一)政策的理念宣传层面缺乏广泛宣传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性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考试复习期间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少,同时心态急躁,对于报考公费师范生存在极大的盲目性,没有在理想信念层面理解公费师范生的真正含义,迷迷糊糊的就签订了《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书》。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免费师范生在肯定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内容的同时,不能深刻理解鼓励优秀青年树立从教理想的政策初衷[3]”,这为考生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目前的宣传效果仅停留在“利好”层面,受众的认可度低,没有让广大学生产生对区域教育的情感共鸣,没有对理念的笃信对教育的热忱。怎么能让人身心完全的投入到中国的大地之上、乡土之中?

(二)政策设计层面缺乏普惠性思考

公费师范生政策对乡村及欠发达地区的较为倾斜,从而导致对中东部地区的师资力量有所忽视,招生政策设计对普惠性的考虑欠佳。教育部直属六所院校均为一流院校,而未出现省域院校。这对于公费师范生生源的分布上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在生源质量上无法得到均衡分配,在经费投入上省域院校与直属院校相比略显微薄。同时,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仅对学习成绩优秀的乡村考生起到了激励作用,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考生没有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考生学习质量结构的断裂,学生质量发展不均。

(三)政策本土化建设层面缺乏因地制宜的分析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心小学应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同时又为试验乡村师范的中心”[6]。若想有效的解决区域教育问题,应该以乡村中小学的实际为中心作为公费师范生培养方向的风向标。乡村中小学是太阳,师范院校是行星。同时,乡村学校面临的问题具有差异性。而当前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仅将乡村地区学校的问题一概而论,缺乏对乡村发展差异性及区域学校本土化的分析。因此,导致公费师范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不来”的现象。

三、我国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实施的优化策略

在我国公费师范生招生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关注理念层面,通过对管理机制、招生设计以及宣传上的优化去解决公费师范生“留住人留不住心”的现状,达到完善师范生公费制度体系的期望。

(一)积极推进以省域师范教育为统筹的区域教育

顾明远先生在接受访谈时曾表示“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具有示范性意义,那么各地方本应积极响应,因为在本地招收免费师范生,更能留得住。[7]”目前,在数量上省域院校远多于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在教学质量上省级院校相对于地方性院校存在的优势是能够促进本土化教育、在生源上省域院校生源素质偏高,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应加大以省级院校统筹的力度构建自下而上的教育机制,加强省域师范院校的统筹权、管理权以及决策权,形成以省域院校为单位制定区域师范教育规划,依照各省教师缺编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教育。政策层面,需加强对省级部属的师范院校的宣传,鼓励地方师范类院校招收公费师范生,为本地培养适合本地区的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师资力量,因地制宜的办教育。要对地方教育进行针对性的发展,通过地方院校培养本地需要的教师队伍,使培养出的教师熟悉当地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增强教师队伍的实践性。在学校层面,区域院校要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增加公费师范生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培养。创新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提倡学生“以实践带理论”的方法,促进公费师范生的问题反思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公费师范生经常去乡村和贫困地区进行实习活动,因地制宜的解决师范生入职后“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乡村一线教师到高校对公费师范生进行培训,最终实现教师队伍地域均衡发展。

(二)创建符合师范教育培养规律的考试制度

师范生公费教育需开展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的招生考试制度,从而促进生源高质量发展。首先,打破唯分数唯成绩的招生理念,加强综合素质测评。在提前批次招生中,要求考生到高校进行面试。其中面试内容应包括对教师专业素质、心理健康、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测试。实现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其中面试应占成绩比重较大面。其次,完善公费师范生的淘汰制度,使公费师范生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次,建立新的培养模式,增加“3+3、4+2”的培养方式,针对中考生进行公费师范生招生。中等师范生相对于本科师范生来说,可塑性更强、对唱跳一类的活动更加擅长。一般公费师范生政策的针对地区较多为中小学,中等师范生更有利培养出综合性强的全能型教师。

(三)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师范生公费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注重的不是政策的即时的利益而是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学为学生搭建职业生涯教育平台,邀请家长积极配合。在新高考的模式下,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提高学生的内生动机,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进行发展。根据调查分析,学生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越了解,其从事教育的意愿和服务基层教育的意向越强[8]。因此,将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在中学开设,增加对教师职业的宣传力度,讲解经典事迹、乡村教师精神,使更多的学生对教师身份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乡村教师的尊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为教师终身教育埋下伏笔,为全程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時,在教师生涯规划时着力对公费师范生政策进行讲解。但必须说明公费师范生角色中的“权利与义务”,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做出合理选择。为培养公费师范生提前奠定理想信念基础,更有效的吸引更多有教育情怀的学生积极加入教师职业,未来以达到公费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效果。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公费师范生政策在逐渐调整,为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保障。然而,在实施公费师范生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林林总总的问题,还需漫长的完善过程。为此,国家、地方、学校和相关部门还需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公费师范生政策发挥更有效的价值。

参考文献:[1] 唐景莉 计琳. 免费师范生政策引领教师教育变革[N]. 中国教育报,2008-04-28(001).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18-03-22)[2019-05-21].http://www.moe.edu.cn/srcsite

[3]李高峰.免费师范生报考动机的调查与分析——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5):71-74.

[4]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两会专刊|九三学社界别提案选登十四: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高等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提案[EB/OL].(2020-05-26).http://www.93.gov.cn/xwjc-snyw/295694.html

[5]岳奎,王 鶄 .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冲突及其规避——基于一项关于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2):32-35.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80.

[7]顾明远,郝文武,胡金木.重建师范教育——访顾明远先生[J].当代教师教育,2017,10(01):1-5+33.

[8]付义朝,付卫东.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04):144-152.

Chinas Public-funded Normal Student Enrollment Policy to

Implement The Dilemma and Solve The way out

Yang Jia-yu,Zhu Cheng-k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The policy of free education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ims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and attract more outstanding young people to join the ranks of teachers. But as a result of socialized students admissions policy has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design, lead t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policy expectation and personal value orientation fit is not high,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remains to be further integration,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ubordinate compared with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of the weak school teacher added effect is not obviou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olicy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reg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provincial overall planning, create personalized enrollment examination system, build student-centered career education platform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optimize the existing policy.

Keywords: publicly funded normal students; Admissions Policy; Teachers education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VFA190004).

作者简介:1. 杨佳宇,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2.朱成科,男,沈阳新民人,博士,渤海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农村教育、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
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探析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新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研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当代法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