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精神意蕴及其对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启示
2022-05-30王永颜韩旭帆
王永颜 韩旭帆
摘要: 西北联大在抗战烽火中艰难办学,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兴学强国、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精髓的西北联大精神。伟大的西北联大精神对今天的教师教育发展也有着新的时代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教师培养体系、师范生培养质量、扎根乡村的教师培养方面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回顾历史,立足时代,传承西北联大精神,培育矢志爱国奉献的新时代师范生,创新高质量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路径,强化师范生扎根乡村的时代使命与担当是西北联大对发展高质量教师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 西北联大精神; 教师教育; 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1-0087-06
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西迁高校的典型代表。1937年9月,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国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后迁往陕西汉中,于1938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西北联大存在时间虽短,但在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西北联大精神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独特的存在,同时又带有抗战时期的大学精神特色。西北联大精神历久弥新,经过历史的沉淀,以及后继高校传承与发扬,已更具时代价值。研究西北联大精神一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二是為了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因此,有必要从西北联大精神中寻找养分,探寻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熠熠生辉的西北联大精神
西北联大组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其在高等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西北联大的后继高校,对传承西北联大精神矢志不渝,丰富了中国的大学精神,也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爱国主义:西北联大精神的精神内核
西北联大建立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国内日本帝国主义不断逼近中国内陆。高校西迁内地正是战时状态下保存“血脉”的一次壮举。因此,西北联大组建之前的西安临时大学及其后来分立的五校都肩负着强烈的抗敌御侮的时代使命。西北联大创办刊物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以军事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战救国能力,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都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第一,创办刊物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抗战期间,西北联大坚持创办《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等刊物,传播抗战爱国思想。比如《西安临大校刊》第6期刊登“抗战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作者周宗莲在文中讲述抗战前后中国的生存状况,分析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指出“救国的根本方案是救贫救弱救愚三件大事”[2]。《西北联大校刊》第3期刊登“搜集抗战史料 训令一”一文,写到“查自抗战军兴以来,时逾一载,全民蹈厉,在最高领袖统一指挥之下,矢勤矢勇,共复国仇,有史以来,实所罕见,不以记载,何以激发将来”[3]。
第二,西北联大重视军事教育。在西北联大,军训是一门必修课,这样做是希望能够引起学生们的重视,以达到锻炼体魄,增强自身抗敌能力的目的。李蒸曾在《集训的功用》中提到军训有两大作用,一是改变文人羸弱的习惯,二是培植学生抗敌的能力[4]。学生热心体育军事训练,还主动提出延长军训时长,也是抗战救国的具体表现。可见,重视体育军事教育是西北联大师生的共识。
第三,西北联大师生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师范学院家政学系的师生尽自己所能支援抗战,组织抗战救援会,义卖等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西北联大校刊》第11期报道了家政学系师生为支援前方抗战而组织的义卖活动[5]。家政学系师生前后共举行三次义卖活动,为前线战士捐献了食品、服装、日常生活用品等物资。西北联大地质系青年教授郁士元主动从军,被称为“抗战以来教授从军第一人”[6]。并且西北联大培养出的优秀学生积极投身抗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西北联大为抗战做出的直接努力和为国驻守西北大地等付出,都体现了西北联大师生的爱国情怀,而这也造就了西北联大的辉煌,成就了西北的高等教育,改善了国家高等教育分布不均的困局,实现了国家对西北进行开发的战略目标,没有西北联大师生强烈的爱国之心,难以有其后续的成就。
(二)无私奉献:西北联大精神的榜样力量
有学者认为,西北联大的前身西安临大,是国土沦丧、教育流亡的产物[7]。在国家遭受危难之际,西北联大的教职员用一生谱写着西北高等教育的赞歌。国立西北五校教职员在各自岗位的坚守,正是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内心爱国情感的真挚表达。就是这505名教授和1489名教职员工的坚守[8],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正是这些教职员的无私奉献,成就了西北联大的一段段佳话。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著名学者、教育家李蒸,一位研究近现代师范教育不可不提的人物,为开拓西北高等师范教育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被尊称为“西北高等师范教育的拓荒者”。他一生致力于师范教育,维护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鼓励以文化教育开发西北,曾为西北联大师范学院提出“诚、敬、勤、朴”的校训。他以其远见卓识和对师范教育的热情投身西北,实实在在地将西北师范学院肩负的时代使命、扎根西北的办学目标付诸实践,不断鼓励西北师院的学生留在西北,开发西北,建设西北。
潘承孝先生自北平大学西迁以来,曾担任西安临大、西北联大机械系教授、系主任、西北工学院教务长,负责古路坝的日常工作,并分别于1943年、1944年担任西北工学院代理院长、院长。作为教授,潘先生尽心教学;作为教务长,他奉行“严进、严管、严出”的管理制度,将西工打造成当时最好的工科院校之一。为了鼓励学生学习,潘承孝先生自掏腰包设立“永言奖学金”,并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西工迁校选址来回奔波。西北的十年,潘承孝先生鞠躬尽瘁,可谓是一代师表。他的努力赢得了西工师生的景仰,也培养了师昌绪、高景德、李继明等知名学者。
国难当头,西北联大教育家们甘心奉献西北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促进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教育家李蒸所言:“教育家不但是办理教育事业的成功者,……实为关系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主力……”[9]。西北联大无私奉献的榜样力量,铸就了西北联大的辉煌。在这样的榜样引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势必会涌现更多的教育家型教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开拓创新:西北联大精神的无价之宝
在日军的侵略下,国破校散,为了保存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西安临时大学组建,当时并入西安临大的有工、农、医、教育、法商、女子文理学院,这一开创性的举措,为促进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平衡全国高等教育的分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立女师学院家政系为了延续家政血脉,校长齐国樑多次向教育部协商,最终整建制的迁入西安临大。1938年4月,临大迁往汉中后,学校面临诸多困难,校舍不够,便创造性的将学校分设在了三县六个地方,有贡院旧址、文庙、天主教堂等地址,同时在汉中设立西北联大办事处,以提高学校的行政工作效率[10]。西北联大将学校分散办学,是适应抗战环境的特殊举措,既解决校舍紧缺的问题,又提高了保证战时办学的可能性。此外,西北师范大学就是在经历了两次建校,一次迁校后,在兰州黄河北岸的荒滩上建立了西北第一所高等师范院校[11]。不僅如此,西北联大的教师们在当时艰苦的办学与科研条件下仍开创性的建立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创建了边政学系;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开创了当代方志,确立了修志的四大原则,并出版著作《方志今议》;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首次论证了楼兰、龟兹等古国的地理位置。
(四)兴学强国:西北联大精神的价值引领
所谓“兴学强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兴学”和“强国”。陆咏霓在《国难时期的大学教育》中说:“国难日迫,人心危惧,于是在大学者无不思改革课程,以应时局之需要”[12],表现出对“兴学”的强烈渴望。西北联大在西北办学时,培养出了中国当时急需的专业人才,比如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创办了考古学、边政学专业;为了开发西北,成就了整个西北的矿冶高等教育。胡庶华曾说:“欲救东北必须开发西北,欲保东南必须开发西北,欲固西南尤须开发西北。”[9]此外,校训是学校价值观念的体现,它引领着学校的发展理念,从“公诚勤朴”的校训也可窥见一斑[13]。
西北联大在抗日战争中高举“兴学强国”的旗帜,这种价值引领始终伴随着西北联大及其后继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长河中的发展。抗战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极为不合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非常落后。西北联大的创办及其分立的各类院校在西北地区扎根办学,使得西北出现了师范、工、农、医、综合类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西北联大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上,更体现在他所培养的人才上,1937-1946年间,西北联大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了9257名文、理、工、农、医、师范等各个领域的优秀爱国人才[8]。西北联大兴学强国精神,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时代意义,今日的中国高等教育仍需这些价值观念的引领。
二、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我国的师范教育肇始于清末南洋公学师范学院,至今已有120多年。这一百多年间,我国的师范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范教育不再局限于师范生的培养,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在职研修的发展,推动“师范教育”的概念扩充,师范教育逐渐转型为“教师教育”。但事物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教师教育发展也伴随着诸多问题。
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倡导构建开放、多元、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诸如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合理,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师范生扎根乡村的意愿较低等制约教师教育振兴与发展的问题。
(一)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合理
当前我国倡导的教师培养体系是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大学参与其中。但调查显示,全国举办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有192所,非师范院校有397所[14],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的比例约为1:2.07。此外,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仅有23所院校参与了教师教育[15],占比约为18.1%。“四级三轨”的教师培养体系有3000多所,其中2000多所是中职学校、中师、高等专科、高等师范专科[16]。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国当前的教师培养体系中,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并未彻底实现,高水平的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且没有发挥直接作用[16]。尤其是智能时代,高水平综合大学更应该在技术上对师范院校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师范院校向智能化转型增加一份保障。总之,我国的教师培养体系不论是在参与院校的构建上,还是师范生培养上都有待完善,中国特色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任重道远。
(二)师范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教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小学提供优质的教师,其中师范生的培养是教师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17]。有研究表明,由于当前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由缺乏中小学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加之师范生教学实习缺乏制度保障,导致教师的职前培养环节质量难以保障[18]。而且我国目前的师范生培养数量远远大于其市场需求,但高质量的师范生对中小学校来说却是“刚需”[19],这一尴尬情况的出现,恰恰说明我国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开放化的教师教育体系虽已建立,这使得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也有机会参与到师范生培养当中,师范院校学科基础弱的问题在这一体系下也更加凸显,很多中学校长认为师范生的职后竞争力、发展潜力低于非师范生,且优质中学更倾向于招收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201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招聘公示显示,16名拟录用者均是非师范生[14]。这种招聘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存在问题,以致出现培养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现实窘境。
(三)师范生扎根乡村的意愿较低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乡村教育的痛点。师范院校是向社会输送师范毕业生的主要责任体,但当前我国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意愿整体较低,即使是公费师范生,合同期满后继续留任的意愿也逐渐减弱[20],我们的师范教育为什么难以培养出愿意扎根乡村的乡村教师?第一,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不够,这不仅反映出师范院校“入口关”的招生出现筛选不细致的问题,也是师范生“毕业关”的审查不严格的问题;第二,教师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不高,多数师范生认为乡村的物质经济条件、教育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加之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不断施压,造成师范生自身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出现危机。归根结底,师范院校在相关方面的教育缺乏及时有效的手段,造成师范生对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时代责任感不强。
三、西北联大精神对发展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1]。西北联大是抗战时期西迁高校的代表,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意义。作为“西迁精神”组成部分的“西北联大精神”,也指引着众多后继高校的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师范院校更应立足时代,回顾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养分,努力培育师范生的爱国奉献精神;主动探索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强化师范生扎根乡村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一)培育矢志爱国奉献的新时代师范生
爱国主义是西北联大精神的精神内核,无论何时,爱国都将是前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起点就是奉献精神[22]。而无私奉献就是西北联大精神的榜样力量。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产生,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爱国奉献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教育具有发展与传递文化的功能[23],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一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且难以替代的角色。新时代的师范生是支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他们是发展高质量教师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教育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要想在中小学校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必须先有一批矢志爱国奉献的教师队伍。师范生是教师队伍强有力的后备军,他们能为教师队伍带来新活力,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更好的向学生传达爱国奉献的情感与价值观。因此,师范院校应传承西北联大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跟随西北联大无私奉献的教师榜样,重视对师范生进行爱国奉献精神的培养。师范生自身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的价值观。但是爱国奉獻更偏向于个人内心的价值选择,并主要体现在行动上,如何将爱国奉献精神内化为师范生的内在价值准则,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内在行动力是师范院校值得研究的地方。
(二)创新高质量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路径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教育也必须抓住时机,向着“高质量”的方向前进。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批优质师范生来作为后备力量保障。为解决我国师范生“供大于求”,又缺乏高质量的师范生以及师范院校师范生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必须从师范院校入手,寻找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培养方式。而开拓创新是西北联大精神的无价之宝[24],创新当前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既是对西北联大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教师教育转型的探索。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向智能化转型。全球疫情的影响加快了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引领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教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我们已经走在了教师教育变革的路上。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人工智能拥有广阔前景,引导高校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上发挥引领性作用,为8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时,选择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高校试点提供了基础。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技术变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选择,通过人工智能新技术推动教育精准扶贫、教师教育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不仅是国内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的领域,也是国际教育竞争的焦点。因此,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既要重视在职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的提高,聘请拥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与高校教师组成多元指导教师组合,又要关注到职前准教师的培养,与社会相关科技公司或该领域顶尖综合性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合作既保证了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又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此外,师范院校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更注重对学生创新与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方面加大智能化设备、师资的投入,完善师范生自身的智能素养,从而提高师范生在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的竞争力。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师,开拓师范院校向智能化转型之路已迫不及待。
(三)强化师范生扎根乡村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兴学强国是西北联大精神的价值引领。教育兴,国家才能强。抗日战争中的西北联大以国家之需为目的培养人才,敢于扎根西北办学,为祖国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时代的师范生,也必须要有扎根乡村的勇气与建设乡村的能力。202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5]。而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振兴乡村教育[26],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培养优质乡村教师,为乡村振兴战略储备师资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也是当代“兴学强国”的重要体现。但让师范生自愿扎根基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师范院校如何才能培养出扎根乡村的师范毕业生,是其必须解决的问题。2021年8月,教育部等九部门提出的“优师计划”通过让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定向县培养输送万名“四有”好老师,从源头改善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质量。该计划从高校招生、职前培养、就业管理、职后发展等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干涉与预防,为这批师范生更好的从事乡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保障,也将促进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的合作,完善当前的教师培养体系[27]。当然,这些外部措施能够为乡村教育振兴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师范生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和教育情怀,师范院校应在此方面进行更多元化的探索。比如学者游旭群提出可以进行乡村理解教育、沉浸式的实地体验、开设乡村教育课程、进行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力举措[26]。
综上所述,西北联大是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共同努力创造的,在办学期间形成的西北联大精神,内涵丰富,不仅对抗战时期的大学有重要引领作用,对今天的诸多高校尤其是西北联大后继高校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在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精神指引着包含师范、工、农、医等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在西北地区扎根与发展,今天的师范院校也应从西北联大精神中汲取养分,传承与创新这一伟大精神,发展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1] 丁虎生.西北联大西迁办学始末[J].丝绸之路,2014(20):9-17.
[2]周宗莲.抗战的回顾与前瞻[J].西安临大校刊,1938(6):0-3.
[3]佚名.训令一:搜集抗战史料[J].西北联大校刊,1938(3):2-3.
[4]李蒸.集训的功用[J].西北联大校刊,1939(12):3.
[5]佚名.家政系将实习成绩义卖捐赠抗战将士鞋[J].西北联大校刊,1939(11):10.
[6]黄留珠,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陕西故事[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8:258.
[7]李永森.民国年间西北大学三次建校的经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陕西文史资料选辑 第19辑[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77.
[8]方光华.记住西北联大[N].光明日报,2012-08-29(15).
[9]王杰,张磊.西北联大的兴学强国精神[J].博览群书,2016(03):66-71.
[10] 李永森. 西北大学校史稿 解放前部分[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7:44-48
[11]王明汉,衡均. 西北师范大学校史 1939-1989[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9:1.
[12]陆咏霓.国难时期的大学教育[J].西安临大校刊,1938(8):0-2.
[13]张在军. 西北联大 抗战烽火中的一段传奇[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7:153.
[14]李瑾瑜.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重构的应然逻辑与实践路向——专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J].教师发展研究,2019,3(04):1-17.
[15]王换芳,闫建璋.我国师范生招生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1):22-29.
[16]朱旭东.建构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教师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8-9-27(14).
[17]戴立益.师范生培养:内容、过程与保障[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05):1-5.
[18]戴伟芬.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以来师范生课程学习质量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22):50-54.
[19]胡天佑,覃梦蒙.新时代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8):7-12.
[20]蒋蓉,李新,黄月胜,石慧.地方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乡村小学从教意愿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6):29-34.
[2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奋力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选[M]. 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3:50.
[22]王永平.爱國要以奉献精神为起点[J].人民论坛,2019(12):130-131.
[23]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62.
[24]戴建兵,王永颜.论新时代教师教育——从西北联大精神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04):94-99.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EB/OL].(2021-01-04)[2021-12-29].http://www.moa.gov.cn/xw/zwdt/202102/t20210221_6361863.htm.
[26]游旭群.重塑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着力打造优秀乡村教师[J].教育研究,2021,42(06):23-28.
[27]教育部等九部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EB/OL].(2021-08-02)[2021-10-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108/t20210803_548644.html.
The Spiritual Implication of Nor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ang Yong-yan1,Han Xu-fan2
(1.School of Home Economics,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2.School of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Abstract: The Nor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struggled to run a school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formed the spirit of the Nor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with the essence of patriotism,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pioneering innovation,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The great spirit of Nor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lso has new epoch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toda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have appeared in our country in terms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teacher training rooted in the countryside. Looking back on history, basing itself on the times,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Northwestern United University, cultivating new era teacher students who are committed to patriotism and dedication, innovating the practice path of high-quality teacher student tr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of teacher students rooting in the countryside a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orthwestern United University.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Keywords: Northwestern United University spirit; connotation; high-quality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女子师范的办学实践与日常生活”(项目编号:S2017B18);202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北女师家政学系的办学实践与教学改革”(项目批准号:GH201048).
作者简介:1. 王永颜,男,河北邢台人,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教师教育;
2.韩旭帆,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