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育史课程优化

2022-05-30杜智萍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核心素养

摘要: 教育史课程在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教育理念,传承中华师道,提升教育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教育情怀,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面对新时代对高素质教师的新要求和當前教育史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围绕高素质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强化教材建设,创新教育史课程教学形式,丰富教育史相关选修课程,真正发挥教育史课程在高素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 教师教育;核心素养;教育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1-0093-05

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史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传统基础理论课程,它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深入分析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挖掘教育史课程对于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是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史课程在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批判意识,提升教育创新能力

“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就是一个人能客观地观察一个本身直接参与的系统,历史研究就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强有力的手段。”[1]19要成为一名高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育教学技巧,还需要具备站在历史的视角上,反思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能力。当前,一些非师范类院校开办的师范专业一般不开设教育史相关课程,这使得师范生无法对人类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无法真正用发展的、辩证的方法来认识和思考当前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师范生形成一种批判意识,而这种批判意识是促使教师进行教育革新的动机。对历史的借鉴,可以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洞察力,深化教师对当前教育实践的思考。我国著名外国教育史学者滕大春先生关于教育史学科的实用价值有这样一段经典论述,“外国教育史如何对待‘用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要求一种教育基本理论学科给当前某些具体教育业务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难以胜任的。但在另一方面,教育史却能培养人们较为远大的教育眼光和对课题的领悟能力,而这种眼光和能力每每能产生人们意想不到的威力。所以教育史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往往是迂回的,而不是直线进行的,是须经过较长时期才能显明其伟效的”[2]5。教育史的学习能够使教师充分了解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能够对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更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感

教育情怀是教师热爱教育工作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爱,是对教师工作重要价值的坚定信念。“教师的教育情怀本质上是人文精神和教育理想融合的产物,它为教师拥有,却指向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解放,是一种朝着真善美的心理倾向。”[3]教育史课程作为教育专业通识类课程,它给予学生的是一种教育的背景和教育的信念。在教育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中外教育发展史上涌现出的卓越教育实践者和教育思想家。他们为实现教育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生经历是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最好的载体。学生能够在教育史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教育家们对于儿童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对儿童的爱,对教育的信念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教育情怀,这是作为一名卓越教师应有的教育素养。教育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友好的态度、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教育,获得广泛的国际视野。

(三)有助于发展教师自主学习、研究教育专业知识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教师的专业成长日益受到重视。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还要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自觉地进行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个不懂得专业发展规律,不能主动获得专业成长的教师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现实需要。教育史学习并不能直接教会学生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这些问题。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更加客观地分析教育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师范生学习教育史,并不是要对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评价,而是要了解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过程,明白这一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过程的理性认识。师范生通过教育史学习获得一种主动展开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在教育历史知识获取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进行思考。

(四)有助于形成文化自觉,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教育的过程既是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自然要承担对文化进行研究、判断、选择和创造的职能。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种文化自觉,同时也要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中外教育史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一次全面的审视和反思,是对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的再认识。教育史的研究是基于对人类文化发展各个历史时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只有扎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在这一阶段中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及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通过教育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一种理解、认同、评价不同文化的能力和素质,获得一种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包容的文化观念。

二、基于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史课程实施现状反思

教育史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对于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而言,教育史课程并未如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一般获得足够的重视。基于教师核心素养培养反思教育史课程的实施现状可见,无论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有待改进之处。

(一)教育史相关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课程设置有限

教育史课程作为师范院校教育院系的一门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課时最多能达到150左右。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教育理论学科的快速发展,教师教育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新的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出现,传统的教育史课程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受到挑战。各院校教育史课程的课时数纷纷被削减至72课时或54课时,甚或一些师范院校将中外教育史整合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由于教育史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教育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内容繁多,知识量较大。在学时数比较少,没有引入新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师生能够交流的内容非常有限,更无法就重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学生既无法掌握教育史发展的完整过程,也无法深入了解教育变革及教育思想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师生关于教育史实的交流往往是浅层的,片段式的。学生通过教育史的学习获得的知识分散,无法形成对教育发展整体脉络的完整理解。此外,虽然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师范生公共课的开设形式有了明显的变化,更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但是总体而言,教育类公共课设置仍然没有跳出旧有的模式。教育学以外的其它师范类专业普遍没有相应的教育史课程。

(二)教育史课程的体系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课程的育人效果

教育史课程长期作为师范院校及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养的基础理论课程,通常是中外教育史课程分别开设。学生难以对中外教育史进行比较分析,更难以形成对中外教育发展普遍规律的整体认识,缺乏对未来将要从事的教育领域的专题史分析。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都有必要进行更为充分地了解,才能对其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发展规律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教育史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史对于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的作用,缺乏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实现对其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史教材建设未能聚焦教师核心素养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史教材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教材。教育史教材内容更为丰满,可读性更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体现出了教育史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教材中的史料更为丰富,图文并茂,能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尽管如此,教育史的教材建设仍然没有凸显本学科在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指向卓越教师培养的核心目标,在充分彰显教育史学科魅力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正如张斌贤教授所言,“教材本身有其稳定性,因为只是体系的变化不像环境变化那么大、那么快,但是我们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工作方式,要借鉴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在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编出形式上更新颖,内容上更丰满的教材”[4]。师范生在阅读教育史教材的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教育专业情感的激发?能否形成对古今中外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进行探究的兴趣?能否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魅力,理性地分析借鉴外国教育的经验教训,尊重历史,善于思辨,勇于创新?当然,在教育史教材的编写上还需要更有针对性。要区分教育专业学生和非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教育史教材上的不同需求和接受水平。

(四)以讲授为主的教育史课程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育史课程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教育史实,其中包括大量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在传统的教育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多以讲授为主,着重于教育史实的描述、分析,教育发展历史线索的梳理,教育思想内涵的解读。由于课程内容生动丰富,学生往往会形成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有限。这种教学状态既与教育史课程的自身特点有关,也与教育史课程长期以来作为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定位有关。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师生对教育史学科内容的深入探讨,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影响了教育史学科在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三、旨在促进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史课程优化路径

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无疑是一个漫长过程。教育史课程对于师范生深入理解教育活动,丰富教育知识,强化教育情怀,坚定教育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立足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史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一)把促进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作为教育史课程的目标

面对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教师的迫切要求,教育史应被视为教师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通识课程,而不仅仅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史课程以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教育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获得一种教育情怀,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对教育史实的学习,尤其是对教育家思想的深度解读,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不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其次,教育史课程教学中应旨在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儿童,逐渐深化对儿童认识的过程。人类教育改革的探索总是朝着解放儿童,发展儿童,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方向而努力。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有波折,有反复,但是,追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之国家栋梁的方向无疑是明确的。再次,教育史课程的教学要兼顾好学科知识学习与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大量教育史实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在教育史教学中关于教育发展史实的描述和分析应着眼于学生教育反思能力的发展。教育史课程可以在培养高素质教师,培养有情怀、有能力的卓越教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整合课程内容,将教育通史的学习与教育史专题研究相结合

面对教育史课程课时减少的现实情况,依然按照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讲授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尤其是针对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类学生,教师在教授教育史课程时有必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做到整体线索清晰,但重点明确,专业导向清楚。例如,教师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授中外教育史课程时,可以选择与学前教育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专题讲授,有意识地将学前教育史的重点事件、重点问题、重要教育思想的分析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反思相联系。而对于将要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非教育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教育史的学习中安排一些关于中外中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这样,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史课程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的发展。

(三)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完善教育史教材编写,为师范生综合能力发展提供平台

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通识类课程,教育史课程要着力于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教材建设而言,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平台,能否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但是,教育史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非常庞杂,过多信息量的引入无疑会增加学生阅读的负担。采用微信扫码进入链接的形式,在教育史的教材中为学生提供后台可选择的阅读内容,包括教育改革和教育家的背景信息资料,大量直观生动的图片资料,甚至还可以辅之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风情的背景音乐。通过这样的形式满足不同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的不同需求,在更大程度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当然,人性化阅读平台的建设对教材的编写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通过编写形式和内容的调整和重新组合,促进师范生教育综合能力的提升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四)创新教育史课程教学形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长期以来,教育史课程的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方法的采用主要是由于教育史课程中有大量的教育发展史实知识及丰富的背景知识需要阐述。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家教育思想也是需要着重向学生讲述分析的知识点。庞大的知识体系、琐碎的知识点、深刻的教育思想,都促使教育史教师主要是以讲授法来进行课程教学。要实现教育史学科对卓越教师的培养价值,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教育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将教育史的学习与自身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与自己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抓好预习环节。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庞杂,背景知识的了解对于理解教育史实,把握教育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课时限制,这些内容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也不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因此,教师要重视预习任务的安排。每次上课之前,要使学生明了在下周上课时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教材上的相关章节内容,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阅读书目。预习任务不仅是要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掌握基本史实,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预习中重点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具有思考价值的“真问题”,而不是对教材已有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的“假问题”。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上课。尽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不成熟,难免稚嫩,但这个思考的过程极为可贵,也恰恰是一个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将微课引入教育史课程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课时不足,提升课前预习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

第二,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启发学生思考,敢于适当“留白”,允许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是生动而真实的教育史实,深邃而历久弥新的教育家教育思想。教师在讲授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也是深情投入,不遗余力的。学生在教育史的课堂上往往是感觉信息量大,内容充实的。但是,过于详细深入的分析却往往使学生难以获得独立思考的空间。课堂氛围活跃,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寻找教育史的发展线索,要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解决,有些问题可以留下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思考。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今天学生学习教育史的方法和手段较之从前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很多学生会用手机拍摄教师的课件,一些老师也会选择课后将课件发送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当课堂记笔记不再成为学生必须拼尽全力去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更多精力用于更新课堂笔记方式,在记笔记的过程中锤炼自己的思想。一些学生会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系统整理教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凸显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些学生会记录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在听讲过程中產生的问题。这些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五)多种形式开设教育史选修课程,促进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

通过开设教育经典名著导读、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史专题研究、中外教育史比较等选修课程,让师范生有机会接触到教育史研究中更加精深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激发其对中外教育发展史实和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通过选修教育史课程,学生不仅获得与前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而且有机会反思当前的教育现实,这是将古与今、中与外进行联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教育典籍的学习,更能促使教师在传统文化的宏大背景中领略教育真谛,传承中国教师文化,并成长为博学的卓越教师。

“核心素养提出的本质是教育哲学的本体性回归,即由现代教育的知识本位的教育哲学观,回归到基于人(儿童)本位的教育本体论。”[5]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全面反思。教育史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对于涵养师德,培养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培养有教育情怀的高素质教师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教育史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全面改革实现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史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俄罗斯)卡特林娅·萨里莫娃,(美)欧文.V.约翰宁迈耶.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M].方晓东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刘庆昌.核心素养教育呼唤教师的教育情怀[J].课程教学研究,2017(11):4-6.

[4]张斌贤.以历史责任感推进教育史学科人才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6):5-11.

[5]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本质追问和实践探析[J].教育研究,2017(7):14-20.

Curriculum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History

Based on the Core Quality of Teachers

Du Zhi-ping

(Collegeof Education,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Jinzhong ,Shanxi 030619,China )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course is of great value in help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form scientific education concept, inheriting Chinese teachers' way, improving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ng educational feelings and enhancing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In the face of a new era of high quality teachers new demands and common problems in current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be around the training target of high quality teachers' core literacy,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using a variety of technical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innov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form, rich education related courses, really play a role of education course in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Keywords: teacher education; essential competence; Education History Curriculum; improvement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文科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一流专业建设实践研究”(2021050027)”;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治理机制研究”(2021YJJG266).

作者简介:杜智萍,女,山西太原人,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史.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核心素养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