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策略的建构与迁移
2022-05-30郭跃辉
郭跃辉
张悦群老师曾提到过一种“当堂训练”的教学观念,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的“语文课理十五论”,都贯穿着一种“建构和迁移”的理念。一节课,前半部分时间要进行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建构,后半部分时间,要用建构起来的策略和方法再去阅读新的文本。这样一种教学观念,在理科课堂上是十分常见的。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反复训练习题,当然,教师可以讲解知识,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建构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也是适合语文课堂的。只不过,以前以陈述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把这种教学理念扭曲了,语文课堂也变成了知识讲解与训练的课堂了。当然,也有老师疑惑,以策略建构与迁移为主的教学,还要不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了?这也使得张悦群老师提出来的“当堂训练”的理念,在现实课堂中很少出现。
我是十分認可这种教学理念的,尽管这种理念也有不完美之处。据我观察,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依然还是以“分析课文”为主要内容,很少进行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教学与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只掌握一些“分析课文”的碎片化知识,而没有形成必备的阅读能力。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以课文为依据,重点总结梳理一个阅读策略,然后迁移到其他文本中,作为一种刻意训练,就比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的知识讲解与训练的效果好很多。例如此前我曾提到一个案例,即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古典小说单元有一个教学目标是“分析人物性格及其成因”,有的老师只是以杨志作为例子,分析了杨志性格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内在原因。这种分析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即提炼总结出“分析人物性格成因的框架和思路”,那就上升到一种阅读策略了。有教师提炼出了“目标+出身+心理+行为+环境”的人物性格成因分析框架,并将其运用到《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刘姥姥”人物性格成因分析中。这就是一种阅读策略的建构与迁移。当然,建构需要师生合作完成,完全由教师提出策略并进行训练,依然摆不脱“知识教学”的藩篱。理想的做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行建构出某种阅读策略或程序。
《语文学习》2021年第4期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的专题教学案例《<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专题阅读教学》。印象中郑桂华老师此前还设计过《秋天的怀念》《散步》《老王》的专题阅读教学课例。两份课例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追求“少一点,深一点”的阅读教学样态。具体说来就是,用一个学习任务将容易平面化、碎片化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实现学习过程的层次化,达成有深度、结构化的认知建构。具体操作流程是:教师先以《邓稼先》一文为例,抓住作者对邓稼先使用的称呼和身份评价的差异,分析这些称呼和评价背后的含义,进而理解邓稼先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先请学生谈了此前学习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多停留在思想启示、行为细节、人物品质、写作方法等方面。接下来,郑老师又请学生梳理了课文中作者对邓稼先的不同称呼,学生最后找出25 种。找出来之后,自然就是对这些称呼进行分类——
教师提问:“25 项里面,你先把它分成几类?如果这篇文章我只要一项到两项来评价杨振宁眼中的邓稼先,你会选哪项?请说明原因。”学生首先讨论的就是分类的标准,经过讨论,确定为“作者评价”和“社会评价”两类,然后分别对这两类进行一一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大人物的品质”,语文要素则包括精读的阅读方法以及具体要求、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按照单元导语的指引进行教学板块的划分,这种教学过于机械。郑桂华老师选择“人物称呼”这个点切入课堂,是十分巧妙的,巧妙地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贯通起来。从人物称呼上,我们可以感知伟大人物的精神品格和社会评价,还可以实现“精读”的要求,进而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作者对人物的感情等。从阅读策略建构的角度看,抓住人物称呼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就是阅读人物回忆类散文、人物传记类文章的策略之一。
建构好这样的阅读策略后,郑老师又将这个策略迁移到《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的解读中。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进一步“退位”,主要靠学生进一步理解阅读策略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臧克家这篇写闻一多的文章里,作者臧克家对闻一多也有多种称呼,从这些称呼入手,同样可以把握闻一多的人物品格,也可以实现精读的阅读方法教学。不过作者对闻一多的称呼即“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中,“学者”和“民主战士”的成分更多一些,而“诗人”的内容较少,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进一步分析,文中有没有其他词句或段落暗示闻一多作为诗人的一面的。
阅读策略有很多种,教材不可能提供完整而系统的策略体系,教师也不可能将不同的阅读策略系统地教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形成严密的阅读策略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策略的建构是不可能的,读懂一篇文章,也不一定需要体系化的东西才行。能够针对不同的文体特点,熟练掌握几种阅读策略即可。不论是阅读方法还是阅读策略,都需要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教学和训练。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刘侠老师说:“整节课学习任务的数量很少,任务间的逻辑性却很强,前一个任务的完成为后一个任务搭设台阶,学生在逐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中,实现对文本内容和阅读策略的深入理解。”这也是对本节课“阅读策略建构与迁移”的深入解读。刘侠老师还认为,郑桂华教授的这节课实际上完成了两类活动,即“意义建构活动”和“学习迁移活动”,这与我的概括有相似之处。希望语文教师都能够思考这一点,真正从“教课文”转变为“用课文教阅读策略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28403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