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大学语文语用素养的提升

2022-05-30胡达仁肖丙珍

文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化自信

胡达仁 肖丙珍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是面向非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是基于培养学生语用素养,注重提高大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学校主战场。基于此,本文从大学语文教学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大学生语用素养现状分析及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语用素养提升对策三方面阐释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语用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大学语文 语用素养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高校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课程。教育部高教司文件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强调大学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学语文最大的人文性的清晰指向应该是明白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尽最大的学科优势为社会主义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达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目标。大学语文工具性体现的是其实用性,真正在适应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渗透的母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分析、理解、运用等多种语言能力。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下,如何坚定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大学生语用素养尤为重要,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语文教学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

(一)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历史渊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儿女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据考古记载,已经将中国历史的远古时代追溯到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考古学者相继在湖南城头山、彭头山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等多处遗址,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的起源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后,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稻作文明起源地。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汉字在甲骨文、青铜器上使用,至少在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国家祭祀使用文字。自秦代,书同文、车同轨制度的确立以来,虽然汉字在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象形文字的造字、会意、基本语法等其本质并未改变,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影响到了周边其他国家文字的形成,再看同为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他们的文明未能流传不断绝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文字在流传的过程中存在消亡或被吞并,没有像中国母语汉字这样一直作为国家官方文字至今使用,并在全国推广。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被确定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任务。自1998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周被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现实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深刻指出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揭示了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所具有的根本性意义。特别是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文化的复兴,我们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使文化自信融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中,为民族自信、国家自强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和智力支持。

(三)大学语文教学坚定文化自信是学科必然要求。大学语文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50年代因教育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等共同倡导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随后两校合作,发起全国高校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一本高水平《大学语文》教材。1981年,由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问世,教材序言中明确指出:“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一项武器。”教材问世之初就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其选文96篇中,除去13篇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著,其余均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篇目。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始中国语文课。”教育名家温儒敏教授认为“大学语文”主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纵观大学语文的发展,大学语文与小学、初中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和高中语文相比,应该是在语文母语基础之上更深层次的语文能力上的提升教育。

二.大学语文语用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一)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大学语文有别于小学、中学的应试需求,大学语文拥有更多彰显祖国优秀文字和优秀文化空间,对全面提高现代大学生听、说、读、写语用能力开辟了广阔领域,为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语言交流、运用等支撑。但是从短期看,大学语文在学生发展与社会实践、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很直接的发挥作用,或者即使发挥了作用也并不明显,反而会把这个作用归功于专业必修课程开设的功劳,使得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设置中难以占据重要地位。大学语文在大学开设课程设置时并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同时面临学生就业的压力,高等院校过多重视专业学习,凸显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而逐渐忽视了大学语文重要性。高校在开设课程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必修课,在课时安排不富足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删减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少数专业性高校甚至并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大学语文语用素养培养更是“天方夜谭”,大学语文课程本来是公共必修课沦为了选修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语用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意识兴趣不高。大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经过了层层竞争,各种考试选拔,时时刻刻处紧张崩溃的边缘。进入大学后,从心理、生活、学习上,大学生都相对有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面对自己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应试语文,他们首先从兴趣上选择了乏味、从学习上选择了惰性、从态度上选择了敷衍。他们本能的认为已经认识语文快二十年之久了,想当然觉得大学语文很容易,学习上存在吃高中甚至初中的语文老本,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混够学分就可。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科本身有其自身的延展性是大学语文独特的一方面。大学语文是与其他学科充分交叉渗透的学科,处处有“语文”,把语文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中是不狭隘的,这要求学生要做生活中大学语文的“粉丝”,时刻追随“偶像”的脚步;大学语文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成绩,无法立竿见影,这要求学生做大学语文的守候者,守得云开见月明;大学语文学习的成效,不用功尽废,用功也许也是无功而返,这要求学生做大学语文学习的坚持者。几度春秋,几度轮回,大学语文就在踟蹰纷繁的权衡中,被众多大学生打入了“冷宫”。

(三)自媒体对大学语文语用素养培养的冲击。伴随着全国互联网行业整体的发展,尤其是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微博为代表的第一代自媒体方兴未艾,以微信为代表的第二代自媒体即开始“攻城略地”,每天使用人次达到10亿以上,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为代表的第三代自媒体更是席卷世界,占据了用户大量时间。今天的大学生生在互联网时代,经历了自媒体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引爆全球的发展过程,自媒体的便捷性、互动性赋予大学语文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但自媒体一些特性又冲击影响了大学语文语用素养的培养。一是大量微信公众号在逐渐取代传统阅读模式,却无法到达语文语用素养培养的目的。随着微信每天使用人次突破10亿大关,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以“阅读量”论英雄的公众号中,关于明星八卦的、猎奇博眼球的微信公众号始终是流量收割机,一些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反倒是“曲高和寡”,少有人问津。二是以短视频为主的第三代自媒体呈现的是“快餐”文化,正在逐渐蚕食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短时频短则几秒钟,长则几分钟、十几分钟,虽然也能“说文解字”,但不够客观、不够深邃,能学到的只是皮毛,被蚕食的却是极度珍贵的阅读兴趣。三是自媒体内容的极度丰富性,造成大学生在琳琅满目的各种信息中获取对个体有益的、有助于个人成长、促进个人语文素养以及其他专业素养提升的信息难度极大。

(四)大学语文语用活动开展不够。在大学语文整体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语用活动开展更少。比如很多高校对学生普通话水平不作要求,也没有专门的普通话测试站,只是师范类专业对学生普通话做出具体等级要求。写好“三笔字”即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是国家教育部对师范生提出的具体素质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职业,当前即使一些师范院校对大学生“三笔”也不做要求,也不做专题培养。

三.文化自信视阈下大学语文语用素养提升对策

(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大语文观,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发。《礼记·大学》第一章首篇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慎独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进入内圣外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中。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的意见》指出,教育改革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学的根本总归是以德为本。开发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树立大语文观,不仅仅把语文局限在工具性传授知识的课程,要立足于塑造、熏陶大学生完美的个性、情操、品质,形成良好思维方式,支持其终生发展的能力,把语文置身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活动。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发展,进行校本大学语文课程开发,在继承中华诗教、传统文化、经学文化、对话经典,聚焦学生的学情下,重构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能唤醒大学生对母语学习的血脉本能,提升其对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崇拜。

(二)立足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建构核心语用知识网络。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一过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教学设计,就其本质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则是着重于对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案的过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想要切实提高大学生语用素养,最基础的是立足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实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大学属地的地域特色,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发散思维,借助希沃交互平台绘制思维导图,从而建构语用知识网络体系,例如在大学语文讲述屈原时,可以用发散思维联系龙舟文化、楚地方言文化、楚地服饰文化、楚地巫文化等,建构语用知识,提升语用素养。

(三)依托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打造语用学习共同体。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依托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互联互通、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提高大学生母语语用自觉和语用素养,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语文语用学习共同体的充分性和必要性都已初步具备。借助钉钉、腾讯会议、学习通等学习媒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微型课堂、短视频等以新的教学模式面孔走进大学语文语用学习课堂,极大的拓展了大学语文语用课程资源,将大学生不局限于时间、地域、身份等,都不约而同的在这信息交互平台中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形成语用学习共同体。

(四)开展活动育人,宣传文化建设,开创各式各样语用活动。活动是育人的载体。活动育人通过开展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达到被教育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与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充分肯定了活动育人的重要性。在大学语文语用素养提升的策略中,恰是活动育人,可以有机的联结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等,可见,活动育人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各色各样的语用活动,宣傳文化建设,达到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升能力的目的。例如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日常习惯把大学语文语用知识听说读写技能融合到学校的公众号、街头采访、广播站、社团活动、甚至是食堂美食宣传画册中,可以开展歌星大赛、社团文化节、三笔字比赛、讲故事大赛、短视频制作大赛、征文比赛等活动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达到活动育人,提升语文语用素养。

“语文”直接语源是“语言文字”(“言语文字”)。“语文”之“语”指口头语,“言”和“语”所指有异,所谓“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虽都属口语,但涉及交流则多用“语”;“语文”之“文”则指文字,一般指书面语,但深究“文”,包括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以及“连缀成文”的文字即文章。“语用能力”即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语用交际能力、语用文化能力、语用心理能力、语用推理能力、语用语境能力等。大学语文语用素养提升即是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和语言文字背后的主体意识和主观理解,重视学生语文文化素养培养,强化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们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促使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沈影红.文化自信视域下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新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8):79-81.

[2]王桂宏,张惠玲.基于母语语用素养培育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大学语文金课建设研究[J].汉字文化,2019(12):41-44.

[3]平嘉林,刘延金.基于语用的语文核心素养再认识[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4):112-115.

[4]邓正辉.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2):117-118.

[5]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讨论稿)[Z].2004.

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坚定文化自信语境中提升语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教学模式的探讨研究”(项目编号:ZJGB202017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肖丙珍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文化自信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