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念下的《孔乙己》教学策略
2022-05-30梁恩齐
梁恩齐
内容摘要:传统的小说课堂教学立足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在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小说教学除了需要立足于小说三要素,还需重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构建情景化课堂;帮助学生感受时代背景,加深文章体验;拓展课内外学习资料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在大语文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语文小说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将课堂阅读与思考表达相并重,为小说教学提供更富有生活性,探究性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大语文 《孔乙己》 教学策略 孔乙己
大语文教学观是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学观教育思想主张的是语文教育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的生活辐射发散开来,力求全方位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有效的联结,并且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孔乙己》这篇文章选自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在《孔乙己》文章教学时,教师通常是通过小说三要素及其文章的一些重点字词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由此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观察教学课例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是还是侧重于人物与情节,在环境的分析上较少。因时代已然不同,在当代环境下,很多学生无法感同身受的体会文章中一些细节与时代情感,也就导致了实则学生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还是来自于教师的分析,自我领悟较少。本文就是基于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学观理念下,结合《孔乙己》文章分析,探究如何在大语文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拥有自身对于文章人物的深刻认识,加强对文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一.阅读与表达并重,构建情景化教学
作为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研究语文,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学会运用语文知识。传统的语文小说教学侧重于阅读,教师领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情节的变换,人物性格的特点,环境的渲染等。忽略了表达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从小强调说话的礼仪与艺术,这就说明表达更能溶于社会体现环境的变换。
在小说教学中,阅读与表达是并重的。表达就是在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能在课堂教学中将心里所想结合文本内容将小说中的具体场景与人物对象等要素带给学生自身的体会,清楚的表达出来。表达能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也能使文本对学生个体的渲染感染力具体化。
《孔乙己》一文撰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其中内容含射了许多封建社会的要素。实际内容与当前学生的生活边缘化,情景化的表达能使学生加强课文文本与自身体验的联系,帮助学生对文中人物情节,语言,环境的理解加深。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鲁迅作品中的语言表达都颇具特点,这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作品时都已然能感受到。因此,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也不能忽视了文章的语言表达。以《孔乙己》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可通过设计几个经典的情景化场景使其与学生自身产生共鸣。譬如文章第四段孔乙己刚到店里时的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场景重现让学生参与对话扮演。在封闭的空间之内让学生扮演孔乙己和众多哄笑的酒客。扮演者能够能加深刻的领悟到当时孔乙己自身的窘迫之境和众客人观望,轻浮,哄笑的看戏心态。“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这句话很有意思,本身带有封建读书人那种“窃书不算偷”的顽固不化。让学生扮演对话可能他们无法领会到当时封建读书人的内心情感,但是对孔乙己的说话语气会有一种朦胧的判断,通俗一点说就是能领会到当时孔乙己那种嘴硬,死傲娇的心态,这已然是足够了。自主情景化的构建,让学生自身摆脱了语言文字的局限,封闭的空间扮演使得学生能更对孔乙己进酒店后被众人奚落嘲笑,如若进入冰窖一般的窘迫产生情感共鸣。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正确引导的准备,明确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鲁迅的文学作品更是颇有特点,《孔乙己》一文中具有很多豐富性,模糊性的句子。教师在学生扮演后,要及时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分析语境,对具体语言进行探讨。
比如文章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体现出了当时“孔乙己”的尴尬处境。站着喝酒并表现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的,但是他此时又穿着长衫,预示着“孔乙己”读书人的架子还是依旧顽固。这在学生情景化的学习中,更能清晰的感受到这种自身定位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反差感。此时教师应与后文“孔乙己”断腿后“穿着一件破夹袄”进行遐想联系,学生通过情景化的扮演,能明确的感受到“孔乙己”精神世界的变化。“着长衫”是“孔乙己”最后的遮羞布,至于断腿后“着破夹袄”可以说明“孔乙己”无论是否还活着,但是到这时候,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崩塌,“遮羞布”也无迹可寻了;其次像是“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这句话是描写“孔乙己”来鲁镇酒店最后一次喝酒时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这句话,再结合之前的情景化学习中旁人的说笑,更能感知这些酒店里的“看客”的无聊,冷漠和无情。
二.感受时代背景,加深文章体验
鲁迅在1918年初撰写了《狂人日记》一文,其文章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在新文化运动战线上,向封建文化堡垒发出了第一声号角。同年冬,他创作了《孔乙己》一文。随后他又写了《祝福》《阿Q正传》等一系列白话文。可以说鲁迅的白话文创作是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的。《孔乙己》这一文也与其他小说相勾连,共同担负着“文化启蒙”的重任。
《孔乙己》作文鲁迅先生白话文小说先锋系列之一,短短2607个字却包含了许有深意的内容,言简而意骇,语淡却情浓,这就需要教师将文章内所映射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予以学生讲述,方能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孔乙己》一文最突出的时代气息就是科举制。科举制与我国现代高考截然不同,虽然两者都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但是科举制会使社会形成不正之风。科考成功的人无论人品怎么样都会受人尊敬,落第者则会受人欺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侵蚀着社会。鲁迅在创作《孔乙己》时正是科举制行将就末的时间段,此时社会科举制正逐渐走向没落,很多落魄的知识份子依然固执于此,原文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孔乙己”一人物也可以看作为是在科举制迫害下马革裹尸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科举制的相关材料,开拓学生视野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孔乙己》文章内所涉及的社会背景,还需向学生延展作者创作文章的时代背景。文章内有一个很重要但又总被忽略的人物“小伙计”,通过阅读课文可以看出“小伙计”这一人物是《孔乙己》整篇文章的叙述者,从阅读,感受“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始都是通过“小伙计”这一角色的眼睛。通过“小伙计”这一人物的叙述更是将“孔乙己”被侮辱的环境进行了强化。从文学解读出发,许多研究者将“小伙计”这一看客人物归作为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观望。“小伙计”与鲁迅;“鲁镇”与封建社会,仿佛互为缩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他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学医是为改变国民孱弱的体质,又因希冀改变国民麻木的“看客”精神而改从了文,由此 可见“看客”对鲁迅的深远影响。《孔乙己》一文中的看客是“小伙计“与鲁镇众人,通过“小伙计”的眼眸看到了“庸众”—小伙计,短衣帮;统治阶级—长衫客和掌柜。鲁迅先生在创作《孔乙己》一文时,正是在他发表《狂人日记》以后,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呐喊出了拯救国民性的口号,发出了“求救”的呼声,如何拯救当时社会的国民性,就要从这些“看客”出发,将“看客”用艺术的手法展现给大家,将他们的丑陋衣不蔽体的展示出来,才能使社会众人从这些人物形象中看见“影子”得到反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拓展《孔乙己》的创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文章中“看客”的理解,对整个鲁镇,酒馆的环境塑造有更清楚的认知。
如何去落实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进行补充课文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结合情景化学习场景的学习扮演,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小伙计”的扮演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去诉说,整个鲁镇格局和情景,情景化的扮演可以让学生通过“小伙计”的第一人称视角直观的去感受课文所想表达的意识情感。由此可见,在“小伙計”的扮演上,所要把握的细节甚多,作为整个情景化教学的“导游”,“小伙计”的扮演者要善于叙述,善于把握整个鲁镇角色情感,神态的变化。更是需要将自身的情感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十分重要的。
三.料拓展延伸,培养思考意识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个人觉得还需向学生拓展《孔乙己》一文相关的资料。拓展资料应该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相关的资料。课内资料的延伸拓展主要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理解文章中的环境渲染的作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下,学生对封建旧社会的礼仪习俗知之甚少,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社会,在封建社会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礼仪宗法的约束下,当时社会人们的一些言行举动更是需要熟知当时当地的习俗方能更好的理解下定义。比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出现的“长衫客”和“短衣帮”,于现如今的学生无法直观的理解两种穿着,这就需要向学生们延展相关资料。“长衫”又称长卦,是根据明朝士大夫常穿的道袍遵循清朝服制改作的,清朝后期中国人以此为常礼服。教师在此可以为学生展示长衫的图片便于学生直观感受。长衫即为礼服说明,穿着长衫的人是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短衣帮”与“长衫客”截然不同则是代表贫穷的劳动人民。在《孔乙己》一文中的鲁镇酒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人:一是坐着喝酒的长衫客,代表的是有社会的人,一是站着喝酒的短衣帮,贫苦的劳动人民。但是在鲁迅的塑造下,“孔乙己”是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形象但他依旧穿着长衫站着喝酒,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引发讨论,发散思维。
除了课文中所应拓展的相关资料,《孔乙己》这一文还含射了很多时代气息,课外的资料补充也很重要。要读懂《孔乙己》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阐发,就必须追究考据结合鲁迅的创作时间,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关的课外读物,开启“大阅读”模式帮助学生理解。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既《狂人日记》后又一部白话文先锋作。《狂人日记》《孔乙己》都可以说是当时社会象征性的映照,虽然两部作品的写作手法和具体的视觉特点不同,但是仍然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的。二者都是鲁迅在肩负“先锋”重任下的呐喊之作,目的都是为了在病态社会下发出求救信号。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鲁迅借狂人的日记为载体,以近似于疯狂的状态呼喊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人性的回归。除了封建礼教的迫害,科举制度在鲁迅的作品中也总被含射。以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白光》为例,《白光》一篇的主人公陈士成屡次参加科举而不中第,最终悲惨死去。文中的主人公陈士成的原型便是鲁迅叔祖子京。正是有了这些涉及自身生活的案列,才会让作者感受的科举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感受颇深。这种情感体验反映在鲁迅创作中,即:能以寥寥数语将落魄知识分子的魂画出,能于看似无情的平淡叙述中震摄人心,使人感到揪心的悲哀。关于鲁迅创作《孔乙己》的背景,丸尾常喜专门做了相关介绍,他认为鲁迅由于“切近目睹了寄生于科举官僚制的读书人的特权与腐败,切身体昧到由科举制度引起的悲剧。”才特意写作了《孔乙己》一文,“通过描写一个惨败者的形象,从内部来揭示科举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这份科考落第带来的社会生存之悲凉与人情冷暖的体味成为鲁迅文学创作一脉相承的情感内核。
《狂人日记》《白光》的资料普及可以作为学生“大阅读”模式的内容组合,《狂人日记》作为鲁迅“须听将令”的情感传承,关系紧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作者创作的意图,包括对于作者以“我”这个酒店伙计视角去看全文有更好的理解。可以提出问题:⑴酒店伙计“我”是否是鲁迅?⑵鲁迅既然写孔乙己,为什么不通过“我”的视角,将孔乙己的资料写的更详细?结合资料引发学生的思考《白光》的拓展主要是让学生对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有更深的理解。同样可以提出问题:⑴“孔乙己”这一人物在文章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性格特点是什么?⑵何家,丁举人对于“孔乙己”的“暴行”在作者的眼中又是什么?与文章相关资料的延展目的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结合相关资料的环境下深层次的理解小说中人物环境的塑造,以及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最终目的,尤其是在小说教学中,帮助学生广阔的时间背景下去学习语文,通过各种情景实践去理解小说中耐人寻味的情节设定,帮助学生在多彩的语文课堂上升华自身的情感,阅历,经验的提升才是“大语文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不能只单一的带领学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文章的的人物形象也需和各种材料相结合去理解,在情感态度这一块儿更是需要教师向学生普及文章内外的背景材料,才能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浮于表面。尤其是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以点带面的进行“大阅读”模式,才是“大语文观”对于小说教学指导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5.
[2][日]丸尾常喜(著).“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M].秦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5.
[3]李何林编.鲁迅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4]李生滨.《孔乙己》的叙事人称及其叙事结构——鲁迅作品细读的再批评之一[J].太原:名作欣赏出版社,2007:12
[5]王富仁.我和鲁迅研究[J].北京:鲁迅研究月刊,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