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丹寨县卡拉村鸟笼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2022-05-30杨艳华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是现代化语境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是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卡拉村的鸟笼编织产业是村寨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如商品经济效应带来的文化符号失真、法律法规限制引起的产品价值变化、技艺和产品宣传不到位、文化传承人才缺乏等。文章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设计产品、加强政府宣传、运用微传播媒体培养长期的文化传承人、鸟笼产业融入旅游业发展中等建议,以期为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鸟笼产业;民族手工艺;发展路径;卡拉村

中图分类号:TS959.2;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3

0 引言

我国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瑰丽的民族手工技艺,积淀了非常宝贵的财富,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1]。要想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地区发挥优秀文化优势、发展和优化民族产业势在必行。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本,发挥着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的双重作用[2]。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是一个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的过程,是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化的过程[3]。可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与现代化语境相结合,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007年,卡拉村被命名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其鸟笼制作技艺在2009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卡拉村利用鸟笼产业,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带动了就业,并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探究卡拉村鸟笼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对鸟笼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都有着积极意义。

1 卡拉村鸟笼产业发展的文化及历史条件

1.1 悠久的歷史底蕴

卡拉村有400多年的鸟笼编制历史。首先,卡拉村林木资源丰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鸟儿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捕鸟、养鸟和斗鸟的习惯正是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产生的,鸟笼的制作技艺也从中衍生出来。其次,卡拉村的苗族是丹寨苗族的分支,都是以鸟为图腾,有着浓厚的崇鸟情结。

根据当地的一个传说:苗族一户人家有一个女儿,有一天化身成了一只鸟,父母想要把女儿带回家,但是那只鸟不愿意飞进家门,然后大家就做了一个鸟笼,那只鸟飞进鸟笼之后,家人就提着那个鸟笼把她带回了家。因此苗族人民爱鸟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

1.2 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丹寨县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县,融合了都柳江系和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点。除苗族之外,还居住着20余个其他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丹寨县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许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1.3 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

鸟笼产业是卡拉村的支柱性产业,卡拉村每年要生产20多万只鸟笼,制作鸟笼的原材料以竹子为主,这不仅要求竹子的产量要高,而且质量要好。过去卡拉村主要是取材于村寨周围的竹林,现在主要取材于邻近的榕江县和三都县。两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日照时间充足,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并且因为临近丹寨县,其运输成本较低,交通便利,为卡拉村制作鸟笼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2 卡拉村鸟笼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卡拉村目前只有两家从事鸟笼制作和销售的专卖店,采取自产自销的模式,主要销售途径是批发和零售,尤以批发为主。农闲时,其他农户在家制作鸟笼,这些鸟笼要么由鸟笼专卖店收购,要么农户自行出售给熟客。

其次,卡拉村鸟笼在发展初期,主要是家用或者是作为礼品。2016 年,卡拉村成立鸟笼协会,开始统一采购原材料,培训和指导村民们编制鸟笼,打通销售渠道,村民们编制好鸟笼后,由鸟笼协会统一回收和销售,结算后进行利润分成。但由于没有专业的管理和统一的经营模式,并且缺乏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鸟笼协会对卡拉村鸟笼产业发展的作用并不突出。目前,卡拉村制作鸟笼的手艺人多为老年人,只会制作普通的鸟笼,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从而阻碍了鸟笼产业的发展。

最后,鸟笼的基础性作用就是养鸟,而养鸟的主要人群多为男性中老年人,因此,鸟笼的销售对象也是以中老年男性为主。目前,卡拉村鸟笼产品逐步创新设计,发展到家居、装饰等各个领域,开始推出相关的衍生产品,如灯罩、装饰品、收纳盒、茶杯、花器、平安符、鸟笼书架等产品,满足了家居市场、花鸟市场、酒店民宿等消费群体的需求,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远销国外,市场潜力巨大。

3 卡拉村鸟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商品经济效应带来的文化符号失真

卡拉村鸟笼制作技艺之所以能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因为它反映了当地村民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中的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也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本土文化遇上强势的现代文化或者“他”文化,导致游客凝视下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多依附于市场需求。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卡拉鸟笼雕刻的图腾不再仅以苗族的文化图腾为主,而是加入了许多其他的文化符号元素,这导致卡拉鸟笼产品出现文化符号失真的现象。

3.2 法律法规限制引起的产品价值变化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推出,野生鸟类的保护、驯养繁殖和观赏等有关活动都受到了限制,许多野生鸟类被列入了国家动物保护名录,这大大减少了养鸟的人数,从而削弱了鸟笼的基础性作用,鸟笼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减少。因此,鸟笼产业需要创新,设计出可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需求的工艺品,同时也要保持鸟笼技艺的民族特色。要想提高鸟笼产品的实用价值,就必须对产品进行创新,以满足现代社会和消费群体的需求。

3.3 技艺和产品宣传不到位

卡拉村的村民世代在村里做鸟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鸟笼技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且宣传方式有限,因此知名度不高。在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后,贵州丹寨县政府开始打造“鸟笼经济”,利用卡拉村鸟笼文化和技艺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一些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鸟笼技艺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卡拉村鸟笼的传播和宣传以新闻报道和游客的个人分享记录为主,其点击率和阅读量并不高,传承者不太了解新媒体,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3.4 缺乏文化传承人

鸟笼技艺的传承最初仅限于卡拉村。受现代化的影响,许多村民为了维持生计选择外出务工,继承该项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能制作复杂精致的鸟笼的手艺人更是寥寥无几。学习制作鸟笼要想出师,就要长期投入时间,这种高投入慢产出的方式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随着旅游开发,大量游客拥入村寨,开始接触和参与到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中,但游客也只是短暂地尝试和体验,愿意长期学习和传承卡拉村鸟笼制作技艺的人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下,鸟笼技艺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困境。

4 卡拉村鸟笼产业发展与创新路径

4.1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设计产品

“贵州少数民族工艺品不仅表现了形式上的美感,而且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崇尚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是历史和现实的记录。”[4]通过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充分展现其文化内涵,使其拥有更好的生存空间,是民族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

制作鸟笼需要制作者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精品鸟笼更是要充分运用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元素,将“纯手工+民族特色元素+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其艺术性、实用价值以及收藏价值,还能更好地保留民族特色和传承民族文化。“在当前同质化现象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地域特色文化恰恰赋予了文化特有的内涵和意义,使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5]

面对旅游市场上同质化、工业化问题突出的旅游商品,鸟笼作为纯手工打造的工艺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消费者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这就要求在传承传统手工艺时保持其原本的文化符号特征和内涵,注重体现文化的原真性。

4.2 加强政府宣传和运用微传播媒体

为加大对鸟笼产业的宣传力度,首先,政府可以加强对卡拉村独特的鸟笼技艺和民族风情的宣传,如开展民族旅游节庆活动等。卡拉村目前举办的节日活动受众面小且受众参与度低,政府可以统筹规划与鸟笼文化相关的节日活动,将其打造成节日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逐步扩大鸟笼技艺的受众面,结合丹寨县的其他节庆活动,如祭尤节、苗年节、翻鼓节等,加入与鸟笼相关的元素,提升卡拉鸟笼的知名度。

其次,利用新媒体微传播平台,通过图文、音视频、直播结合的方式使用户直观、生动地了解鸟笼的制作技艺。这种宣传方式在当下十分流行且有效,可以弥补传统的传播方式的局限,构建新的传播模式。

4.3 培养长期的文化传承人

在传承中做好创新发展,首先,要做好对手工艺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制定传承的长效机制,确保后继有人[6]。要想留住传承人,必须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当给予传承人适当的经济补贴,减轻传承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使其在传承好手工技艺的同时,能够加大对文化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

其次,要加强年轻传承人的培育。政府要加大对该项技艺的宣传和资金帮扶力度,同时利用创业优惠和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和发展这项技艺。当这项技艺能让他们不用背井离乡,就能产生经济效益解决生计问题,建构起“手艺人-鸟笼-卡拉村”的关系时,自然会吸引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最后,政府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生态和相关传承人的保护,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就是为文化传承人培育好根基,保护好文化传承人就是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7]。

4.4 鸟笼产业融入旅游业发展

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协同,是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地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8]。当前丹寨县利用当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旅游品牌进一步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卡拉村可以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其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使众多的游客前往卡拉村亲身体验鸟笼制作,领略“非遗”鸟笼文化魅力和苗家风情。通过文旅结合,以民族手工艺为基础、以旅游为动力,带动鸟笼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刺激消费。

5 结语

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是实现少數民族村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民族振兴的重要途径。卡拉村的鸟笼编织技艺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和传统,实现产业化发展既是对所处社会环境的重新认识和改造,也是更好地融入现代化发展潮流的需求。作为卡拉村的主要经济来源,鸟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卡拉村整体经济发展,拓展卡拉村鸟笼产业发展路径,不仅能促进其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更好地实现产业化发展,还有利于在旅游开发中保持鸟笼产品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设计。做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对推动乡村振兴和少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J].上海农村经济,2021(1):3-4.

[2] 万木英.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村落振兴的典型案例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9):124-126.

[3] 毕曼,万利.“场”的生成: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24-30.

[4] 周梦,卢小丽,李星明,等.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驱动民族地区文化空间重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21(9):68-79.

[5] 龚锐.行旅悟道3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60.

[6] 丁元.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J].行政与法,2018(11):71-79.

[7] 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8-22.

[8] 邢瑞娟,王文东.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124-132.

作者简介:杨艳华(1999—),女,贵州天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新时期农村特色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路径研究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