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教学设计
2022-05-30陈素君
摘要:本文以《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为例,探索了经管类线上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指出线上课程思政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放在首位,注重显、隐性教学的结合,充分发挥多元化育人在线上教学中的作用。线上《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应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承载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念、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形成正确的阶层晋升意识和价值观念,有针对性地设计该课程的线上思政教学方案。此外,优化和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库,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经管类课程;线上教学;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设计
一、引言
线上教学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线上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和缺点,其优点在于线上课程的回放功能,它便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反复学习;其缺点则在于师生无法见面,课堂互动和对教学质量的把控不易到位。在课程思政方面,由于无法见面、缺乏最直接的反馈,教师想要通过线上教学达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其难度更大。与此同时,网络教学还有一大弊端,就是自控力差的学生容易沉溺于娛乐化的网络内容,以致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态度和观念的培养。
二、线上《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的背景
在经管类专业中,《消费者行为学》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市场营销专业考研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本门课程,是为了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服务对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该课程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说和概念为基础,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学习该课程于学生而言有深层次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一,本门课程在帮助学生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凝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作为消费者,本门课程的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自身素质,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消费决策。此外,本门课程涉及的心理学、文化价值观、社会阶层等知识,能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更加理性客观地分析和看待事物。因此,该课程绝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是正确价值观、积极生活态度、学生自我意识的塑造。
在本门课程的线上教学设计中,也要践行“将思政育人之‘盐溶于专业教育之‘汤”的理念,将育人功能融入课堂、让知识富于德性,将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放在首位,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线上《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把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放在首位
《消费者行为学》绝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是价值观、生活态度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易于接受的思政案例,如“安徽17岁高中生卖肾买iphone致身体三级伤残”、“17岁少女为购名牌多次出售卵子致终生不孕”、“从流水线打工妹到谷歌程序员——农村姑娘从月薪2300到年薪60万的逆袭”等。有情怀有思想深度的课程,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提升课程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单一的思政教育或专业理论授课,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更加显著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因此,在线上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有意识地展现这方面内容,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有德行、有思想高度、有职业素养的现代化人才。
(二)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
课程思政绝不仅是“思政+教学”的机械结合,在线上教学的背景下,从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入手,发掘学习材料背后的思政元素,结合网络视频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通过显、隐性相结合的方式,不刻意、不主动地向学生传递德育内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相关案例、视频、知识点的介绍,把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所学材料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进行学习和探讨,实现“将思政育人之‘盐溶于专业教育之‘汤”的目标。
(三)发挥多元化育人在线上教学中的作用
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作用,设计和建立多元化的育人模式。多元化育人需要注意学生在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针对不同的能力要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的思想水平、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应当充分加以重视。同时,探索消费行为、研究消费心理和消费规律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凝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线上《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建设
(一)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教学要与知识逻辑、价值逻辑紧密结合,把思想觉悟和价值引领“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而这有赖于对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
1.课程案例与正确消费观念的有机结合
在《消费者行为学》的绪论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等章节的教学设计中,会引入大量真实案例。如“安徽17岁高中生卖肾买iphone致身体三级伤残”、“大二女生因迷恋足彩裸贷欠下巨债后因无力偿还跳楼自杀”、“17岁少女为购名牌多次出售卵子致终生不孕”“因日本核辐射事件引起的中国民众大量囤积食盐”等。希望这些血淋淋的事件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同时,学生通过对这些反面教材的学习,能时刻警醒自己。在该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在探索消费行为规律、研究消费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2.心理学知识与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有机结合
消费者行为学涉及大量的心理学知识,包括感知觉、情绪、动机、自我概念、态度等。这些知识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消费者行为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社会知觉偏差”,包括刻板效应、光环效應、投射效应等。由于社会认知偏差的存在,人们对自己和客观事物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以致做出错误的推测、判断和评价。理解认知偏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通透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并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情绪的短暂性、不稳定性与冲动性。而人在情绪激动时,信息只能到达下丘脑,因此在情绪激动时往往缺乏思考、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同时,有研究表明,大的情绪波动会引起人的心跳加快、血糖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大量的负面情绪会导致身体机能变差。因此,通过上述知识点的学习,授课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运动、写日记、找朋友倾诉等方式合理发泄情绪,教育学生学会调控自身情绪,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3.态度形成理论与积极的心态的有机结合
《消费者行为学》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消费者态度形成理论”。在多个态度形成理论中,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成想做的事,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心理紧张,个体就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也就是说,为了恢复平衡,态度和行为会逐渐趋于一致。因此,在讲解该理论时,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对一件于自己非常有益的事(如早起、锻炼、背单词等)持消极态度时,不妨先从行为上改变自己,用意志力让自己坚持一段时间。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个体会力图让二者趋于平衡。因此,靠意志力坚持足够长一段时间后,个体就会从心理层面适应和接受,态度也会随着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积极转变。从思想层面上讲,本章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从外而内”地形成积极的态度。
4.社会阶层知识与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社会阶层这一章,会触及很多当代人的阶层观念和意识。在讲解这一章时,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阶层意识。比如社会阶层有一个重要特性叫做“动态性”,是说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不会固定不变,人能够在自己的一生中实现阶级攀升。如果想过得更好,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更多,就得让自己的认知突破原有的桎梏,用新的、更广的、更深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社会。而大量有效的阅读和思考,则可以提升人的固有认知。如果不想因为固有认知、自驱力、资本等的限制而故步不前,就要多学习、多阅读,通过有效的阅读拓宽眼界、激活思想,最终实现社会阶层的攀升。这里可以引入案例《从流水线打工妹到谷歌程序员——农村姑娘从月薪2300到年薪60万的逆袭》。
在讲到决定社会阶层的多个变量时,学生会了解到“职业比起财富更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因此,并不是说某人赚的钱越多,其社会阶层就越高。就拿明星和科学家来说,许多科学家、院士的收入比明星少,但科学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是明星所不能比的。显然,科学家的社会地位要比明星高出许多,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仰视、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阶层意识,所追求的要有思想高度,盲目追星只会导致价值观扭曲,无法向社会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二)从教学角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1.丰富线上教学的案例库和视频库。
在案例库和视频库的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案例在思想教育上的不同作用,对案例进行分类并优化相关的视频内容。比如将已有的案例分为培养学生理性消费观的案例、培养学生积极生活心态的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案例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案例等。有了丰富且类目明确的线上教学案例库,老师们就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对案例和视频进行灵活调用。与此同时,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案例库和视频库要时常更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最新、最前沿、最能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案例补充进来。发挥好案例和视频在线上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保证高校的育人效果。
2.加强队伍的建设
《消费者行为学》有着庞杂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说和概念为基础。要让这门课程更加的生动有吸引力、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老师具备多方面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老师需要通过大量有效阅读,来丰富自己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方面的知识。只有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把知识讲得更透、把道理说得更清;在把课堂打造得更加丰富饱满的同时,将为人处世的道理融入课堂、让知识富于德性。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教师职业的特殊就在于育人,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要以自己的德育人,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如果老师自己都三观不正,必然会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展现出来,学生从上课的语言表达及字里行间就能了解到你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想法。教师三观不正的言语、态度及行事作风,必然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有时候甚至引起学生效仿。因此,身为老师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积极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端正自己的三观,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在思想境界上更上一层楼。
五、线上《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线上《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对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从学生层面,有情怀有思想深度的课程,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提升课程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相较于传统单一的思政教育或专业理论授课,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显著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同时,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其次,从教师层面,课程思政改革和实践,能帮助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增强德育意识,推动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开展“育人”工作。更重要的是,新元素的融入必然要求教师用新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它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升级教学手段。可以说,好的思政改革,能让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上得到同步提升。
最后,从高校层面,其一,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改善高校重科研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其二,课程思政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境界,端正了工作、学习态度,方便和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陈素君 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 考 文 献
[1]邱伟光.继往开来推进德育理论创新与发展[J].现代教学,2019(20):4-7.
[2]王英龙,李红霞.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69-73.
[3]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09-114.
[4]熊芳芳.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究——以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2):83-84.
[5]周金英,杜灿荣,李鑫,张启富,龙耀斌.思政教育融入《康复医学》情境教学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08):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