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人物塑造与美学价值分析
2022-05-30夏佳华
《白鹿原》作为享有盛誉的作品,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该作品描述了深厚的关中平原文化,展现了丰富的关中民宿、关中方言,通过多变的叙事技巧,展现了崇高与荒诞并存的美学风格。通过对《白鹿原》人物塑造及美学价值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引发大众对传统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反思,进一步展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白鹿原》作品概述
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村为缩影,以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为主线,运用多维度的叙事方式,在时间进展中展现了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小说以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为读者呈现出地域原生态的人文内涵与美学价值,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自1993年出版后,小说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赞赏欢迎,为小说浓重的笔墨、紧凑的情节、饱满的情感深深震撼。《白鹿原》塑造了大约130个人物形象,包括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白孝文、鹿三、鹿兆鹏、仙草、白灵、黑娃、田小娥等众多人物,每个人物都塑造得血肉丰满、性格各异,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鉴于《白鹿原》独特的艺术魅力,该作品被相继改编成同名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甚至在近些年,还衍生出众多与之有关的旅游项目和文创产品,使白鹿原文化更加光彩夺目。
二、《白鹿原》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分析
(一)白嘉轩:礼教宗族制的代言人
白嘉轩是小说的主线人物,是作者最精心塑造的人物,因此,其是全文塑造得最丰满、最有艺术感的人物,这种艺术感就表现在他性格的复杂性上。他是礼教宗族制的代言人,因此,他一方面为人耿直厚道、顾全大局、恩泽相邻、大公无私、心胸宽广;另一方面又墨守成规、自私自利、虚伪怯懦,这就刻画出了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如作为一族之长,他是传统家长制中最完美的代表,他光明磊落、体察民情、忠诚大义,以大局为重,不向官员低头,对长工的儿子黑娃视如己出。但同时他的“仁义”也存在两面性,他带回了罂粟种子,种植罂粟牟取暴利,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间接造成了田小娥和黑娃的婚姻悲剧等。
(二)鹿子霖:传统文化的对立面
同样,鹿子霖也是深受礼教宗族影响的代表人物,但作者塑造出了完全不同于白嘉轩性格的鹿子霖,他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爱占便宜,可以说,奸邪、阴毒、贪婪是他的代名词,与传统优秀文化倡导的思想背道而驰,因此,他是作者塑造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作为白鹿原上的另一股势力,鹿子霖一心想夺取族长之权,虽然其表面上和白嘉轩称兄道弟,但是在暗地里处处为白嘉轩设难。他崇媚权贵,为白鹿仓总乡约鞍前马后;他还乘人之危,不顾人伦,霸占了堂儿媳妇田小娥,并教唆田小娥将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拉下水,使其堕落,让白嘉轩在众族人面前丢了脸面。但实际上,他也算是个眼界开阔的人,同白嘉轩一道修建了白鹿小学,让儿子读书;与白嘉轩一起主持白鹿原的公平正义。小说的最后,他穷困潦倒,半疯半癫,遭到众人鄙视,又无辜又可恨。
(三)朱先生:儒家传统道德的化身
朱先生同白嘉轩、鹿子霖一样,同受儒家文化和宗法制的影响,但他是儒家传统道德的化身。作者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像是半人半神的精神领袖,他以身作则,为全族树立了道德榜样和表率,在处理白鹿两家的恩怨和族中其他事务上,能以理服人、得众人心。他行君子之行,言君子所言,学识渊博、淡泊名利,是个文人,但是坚毅果敢。他把育新人,著县志,当作毕生追求,身体力行地发扬关学经世致用的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守护者和发扬者。他视死如归,以文人之躯勇赴战场,同侵略者作斗争。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的大智慧,浸润了许多原上人,使他们成为正义和善良的化身,共同守护白鹿原。
(四)田小娥:特殊背景下的反叛者
这是作者着墨较多的女性人物,她可以作为反抗和挣扎的代表。田小娥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一生都在屈辱和反抗中度过。田小娥命运悲惨,刚开始被父亲卖给了年迈的郭举人,过尽了苦日子。被黑娃救出以后,二人的婚姻不被社会认可,在白鹿原上各种人和各种势力的阴谋下,她成了“白鹿原上最淫荡最无耻的女子”,受所有人唾弃,最终被鹿三以为民除害的借口杀死,没有落得好结果。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人唾弃的女子,在其死后,村里爆发了瘟疫,往日对她嗤之以鼻的村民认为是田小娥阴魂不散,对她大行祭拜之事。可以说,田小娥这一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思想的批判,也对情节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白灵:特殊背景下的一束光
白灵是白嘉轩的第四个孩子,因出生时有百灵鸟在院里的梧桐树上啼叫,因此得名白灵,这也暗示了其不平凡的一生。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注重神秘色彩的赋予,除了出生时出现百灵鸟,她诞生时,她的母亲仙草似乎看到了“白鹿”,由此有了她是“白鹿精魂”的化身一说,再后来,她遇难时,家人不约而同地梦见了白鹿哭泣,这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将白灵从生到死的一切都赋予了神秘色彩。她寻找进步、投身进步,以死相逼,让白嘉轩同意自己进入城里学堂学习先进思想和文化,自己写退婚信。作为女性,其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事业,此后与鹿兆鹏相爱,追求自己的幸福。白灵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愿意付出生命,是值得敬佩的女性代表。虽然白灵的结局是悲剧,但是她为当时的白鹿原带来了一丝光明。
三、《白鹿原》審美特点
(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使作品也会反映出特定地域下人们的性格、观念、行为等地域文化特征,这种地域文化特色在《白鹿原》中也有丰富的体现。
1.关中民俗文化
《白鹿原》向人们展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恢宏的历史画卷,所展现的关中民俗文化生活丰富鲜活、独具魅力,有关当地丧葬婚嫁礼仪和秦腔、锣鼓、庙会社火的情节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白鹿原》中曾描写道:“白嘉轩正在炕上穿衣服,就听见庭院里竹条扫帚扫地的声响有别于以往,就断定是新媳妇的响动。他拄着拐杖出西屋时,新媳妇撂下扫帚顶着帕子进来给他倒尿盆。”这里就反映了当地特有的婚嫁习俗,即关中乡村里的新媳妇在进门后的第二天必须遵守礼仪,早起到长辈的房中倒尿盆,可见关中地区的人们在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下,极其尊重长者。
2.关中方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学作品中适当地运用方言,能增添作品的乡土气息,同时,让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亲切真实。在《白鹿原》中,陈忠实有意识地使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众所周知,关中是古代周秦文明的发源地,在汉唐时,关中地区更是成为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因此,关中方言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关中方言的词汇也十分丰富多彩。此外,《白鹿原》中不仅有大量丰富生动、耐人寻味的本土方言,同时,还时不时地出现一些俗语与歇后语,甚至在一些片段中还出现了粗俗、蛮横的辱骂之话。作者在写景叙事时,可谓是充满了变化,虽然用的叙述语言是典范的书面语,但是在人物的对话中,则追求自然随性,使用了大量的能够凸显地域人文特征的词汇,这些词汇活泼生动,使这部作品不仅表现了极大的语言张力,还呈现出属于关中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真实的地域文化。
(二)深沉的悲剧意识
和西方注重悲剧的叙事风格不同,在中国的叙事文学作品中,大团圆的结局一直是作者和读者追求的,而悲剧是不被大多数人所采纳的。但《白鹿原》却用看似真实客观的表达,展现了深沉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鲜明刻画,描述了当时农村大家族的生存状态。以主人公白嘉轩为代表的一系列形象极具悲剧意识。一直以来,白嘉轩因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宗法文化心理和道德规范影响了他的一生。他虽然没有全面系统地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但是他却为村民树立起了一个楷模形象,将“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他性格刚烈、坚毅、质朴,不失狡黠,又非常讲仁义,重人伦,遵礼法。这在他与鹿三的主仆关系上就体现得很是明显,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女们要对鹿三保持敬重,自己对待长工鹿三更是重之、携之、敬之。这也和他们在父辈那一代便结下友谊有密切关系,他们像兄弟一样,彼此扶持鼓励,不离不弃,这也体现了白嘉轩重义轻利、达观宽容的性情。
白嘉轩有过多段婚史,他的六房妻子先后因故去世,这种悲伤痛苦的经历非但没有被外界理解,反而被人认为是他“克死”了自己的女人。生活的变幻无常和现实的波折坎坷,没有让他实现心中的愿望,更没有帮他建立起他理想中的世界。除此之外,他最爱的女儿白灵后来因不堪束缚而离家出走,最后被害,这个打击对于他而言是致命的,致使白嘉轩遗憾、惭愧终生。在白嘉轩充满戏剧性的人生历程中,其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结局却总是事与愿违。白嘉轩令人唏嘘、悲伤痛苦的悲剧形象,反映了普通大众在充满变数、风雨飘摇的时期,坚守旧时思想的无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困境。
(三)崇高与荒诞并存的美学风格
在《白鹿原》中,不仅有崇高,也充斥着荒诞,两种风格并存。在展现白嘉轩的人格时,作者运用了崇高的悲剧,但在这个主调之下,又有很多荒诞气息,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具有特殊性。与白嘉轩一生对立的鹿子霖,其形象却充满荒诞悲剧感,两者形成了鲜明反差。白嘉轩和鹿子霖的人生目标截然相反,白嘉轩执着努力,拼尽全力去延续家族的文化和历史,而鹿子霖的愿望则是达到颠覆白家宗族统治权的目的。这两个人从未停止过斗争,并一直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代。现代悲剧的荒诞同样也伴随了鹿子霖的一生,命运看起来非常眷顾他,让他拥有了别人羡慕的地位、财富和权力,但是却又一次次地让他理想幻灭。他竭尽全力,与白家对抗,争夺权力财富、追逐名利,但自己的儿子却违背自己的意愿,先后爱上了白家的女儿。在鹿家的努力没有换来期望的结果时,他精神崩溃了。作者在整个叙事中,相关人物形象没有给人一种单纯的崇高感,而是带给了人们沉重、感伤和荒谬之感,这些都表现出了现代悲剧的荒诞和反讽意味,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令人回味无穷。
(四)史诗式的格局
就整体而言,《白鹿原》的美学风格崇高厚重,时空的跨度、历史的背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全景式描写都恰如其分,主题的美学风格也符合史诗性作品的定义,其史诗品格在作品的广为流传下得到公认。《白鹿原》所描述的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深刻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的灵魂内涵。作者通过巧妙、宏大的叙述,将发生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生活场景、人物命运做了全面描述。另外,纪史与纪人两者的巧妙融合,将这段民间历史进行了宏大的展现。也正是这种“史诗式”的格局,使《白鹿原》成了现实主义的巨作,令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了反思和敬畏,这也为后来所诞生的以《白鹿原》为背景的众多艺术题材和文化场所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四、结语
《白鹿原》的人物塑造极其典型,其美学价值更是崇高与荒诞并存,向世人呈现了地域原生态的人文内涵。该作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出发,展现了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史诗画卷,展现了关中这块厚土的生活、文化内容,使《白鹿原》散发着无穷魅力。近些年,《白鹿原》更是通过话剧、舞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演绎,并在文旅文创等领域得到了发展,使该作品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吴聪聪,徐晓双.《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思想分析[J].名作欣賞,2022(20):24-26.
[2]范春艳,魏志宇.话剧《白鹿原》人物塑造与美学价值分析[J].戏剧文学,2022(01):100-105.
[3]梁雪梅.论《白鹿原》的悲剧美学[J].文学教育(上),2021(12):19-21.
[4]王一莎.“当代关中”文学记忆对文化消费影响探究[J].今古文创,2021(15):30-31.
[5]赵琛.宏大叙事与《白鹿原》的艺术特征[D].青岛大学,2014.
[6]周循.《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1):100-106.
(作者简介:夏佳华,女,硕士研究生,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