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表现能力与培养策略
2022-05-30胡惠怡
胡惠怡
内容摘要:通过观察新手教师的课堂表现,归纳新手教师线上汉语课堂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在汉语教师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线上汉语教学 课堂观察 教师培养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后疫情时代,线上汉语教学成为趋势。面对汉语教学新环境的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一场双向交流线上国际冬令营活动中,开展了三次30分钟左右的线上汉语教学。
一.课堂观察与反馈
三位新手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都完成了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具备汉语教学所需的语言本体和教学知识,本次均为三名“新手教师”的第一次线上汉语教学。本次教学对象是五、六个蒙古国家的学生,年龄在六岁左右,汉语水平都是零基础,只学完了拼音和少部分的词语。针对学生特点,三名教师分别准备了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主题式教学的内容,时长在30分钟左右,借助腾讯会议软件作为教学平台,并对整个课堂进行录制。
笔者从课堂知识讲解和练习互动两个环节,对教师语言和师生互动两方面进行详细地观察,借助录制的视频进行比较总结,分析这三名新手教师(以下简称教师A、B、C)在线上汉语课堂中的表现。
(一)语音教学
1.课堂描述
基于课前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汉语水平的了解,第一次课程内容以语音复习巩固为主。除了少数指令性词语学生们可以直接听懂,并做出回应之外,课堂中教师A的每句话都会被翻译成蒙语。上课之前,教师A提前进入会议室,调试音频设备。到达上课时间时,教师A一边打开PPT一边用手势和学生打招呼,本次的汉语课堂有六名学生参与。
教师A在课程开始前,用中文要求学生们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当所有学生都出现在屏幕上时,教师A与学生们互动宣布上课。PPT显示课程的三个部分:“声调”“拼音”和“活动”。当PPT上出现标有声调的韵母和相对应的汽车路线图时,学生自行尝试拼读。教师A表扬学生后,一边用手势比划不同音调的特点,一边带领学生每个音调分别齐读两遍,之后随机点名让学生单独朗读。像这样,之后每次出现新的拼音组,教师A都让学生先辨认,然后领读,最后随机抽查学生这样的方式,复习了汉语中所有的声母和韵母。之后教师A展示了四个带有拼音的生词,借助翻译,学生们理解了意思后,通过练习看汉字猜测读音的方式,将这四个词语的汉字形式和语言形式联系起来。
第二部分是课堂活动,由于是师生双方的第一节汉语课,并且学生们都没有汉语名字,教师A设计的活动是给六个学生起中文名。在了解了每个学生蒙古名字的读音和寓意后,通过音译并利用谐音汉字,给六名学生起了中文名。教师A要求学生们下次上课时将备注换成中文名字。刚有了新名字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我叫……”加上新的中文名字介绍自己。教师A宣布“下课”后学生挥手告别,结束课堂。
2.课堂评价
本次课整体上内容相对完整,有全程翻译,过程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作为师生间的第一次线上课,教师A在课前设计课程内容时,提前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国籍和汉语水平。在复习声调时,教师A借用图片以及手势,将四声的区别形象化,有意识地增加课堂趣味性;在复习声、韵母环节,通过组合并搭配汉字,将形、音、义三者结合,体现了汉语的特点。练习互动部分中,教师A对于每次学生的表现都有明确的反馈。教学过程中,教师A用领读、齐读和点学生读等不同形式,增加学生練习机会,出现新的内容,会留给学生尝试的时间,充分满足了六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第一次汉语课的活动设计上,教师A处理的很巧妙,在腾讯会议平台上,学生的备注或是一串数字,或是一串字母,不利于教师点名互动。教师A通过给学生起中文名字,一方面新的名字和称呼可以增加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们的备注改成新名字,方便后面的课程中进行师生互动。
不足的部分是,第一,当学生正确辨读语音后,教师A仍然会多次重复该读音,学生继续无效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发音出现偏差;第二,在语言上,面对零基础的学生,教师A的指令不简洁;第三,在复习声、韵母环节中,教师A展示了六个声、韵母,想让学生们将声韵母进行自由组合,然后进行拼读,除了预期的声母和单韵母组合之外,有的学生还给出了其他组合方式,面对学生提前给出了超预期答案,教师A没有及时给出反馈,只强调预期的答案。
综合教师A的课堂表现,可以反映出教师A对于汉语理论和汉语教学的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在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技巧;有意识地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注重互动环节;但是教师A在课堂用语上还需精简,当学生反应超出预期时,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二)词汇教学
1.课堂描述
教师B在教师A的内容上,结合学生们的能力,选择了动物类的词语进行教学。上课之前,教师B提前进入会议室,并调试音频设备。在等待学生时,教师B打开PPT,并用中文和出现的学生打招呼。本节课共有四名学生,他们先介绍了自己的中文名字,然后教师B开始上课。由于网络问题,这次课程没有翻译。
教师B借助家庭成员图片,带着学生们复习了前一天学习的四个词语,在学生们都能准确辨认后,开始学习新内容。教师B先出示一张动物的图片,学生们第一反应是用蒙语回答,在相对应的汉字和拼音出现后,学生们开始自行拼读。教师B及时地给予肯定,并开始领读。在准备的七种动物都展示完后,教师B出示全部动物的图片和带有拼音的汉字,分别点学生认读。
在第二部分的活动环节,教师B展示了一首动物叫声的儿歌,带学生们读了几遍后,让学生们听叫声猜动物。最后教师B用图片和拼音连线的方式,带学生们回顾了这次课的新词语。课程结束后,教师B宣布“下课”。
2.课堂评价
本次课没有翻译依然能顺利完成,和教师B的应变能力和课程内容的巧妙设计分不开。面对网络信号差的意外情况,即使是第一次上课,教师B沉着冷静,继续后面的环节。由于课程内容设计的是家庭成员和动物相关词语,结合PPT上的图片和拼音,不借助翻译,学生可以将认识的图片和拼音结合起来,猜测拼音所对应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不依赖翻译,将汉语和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在活动部分,教师B对于动物叫声的儿歌设计得很巧妙,借助学生熟悉的动物叫声,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词语,通过练习将课程内容又巩固了一遍,在游戏中学习了汉语。
不足的是,第一,教师B在授课过程中,有很多不必要的话语,给学生造成了模仿上的困扰;第二,在词语数量上,可以适当减少词语数量,保证学生充分掌握即可;第三,对于学生的语音偏误“兔子”发成“秃子”时,没有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导致学生无效模仿。
综合教师B的课堂表现,可以反映出该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优势,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可以较好地应对;但是在课堂用语上,应减少不必要的语言输出,对于学生出现的偏误,在偏误纠正方面还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三)主题式教学
1.课堂描述
和前两次课不同,教师C在符合学生水平的基础上,以“天气”为主题,选择了“天气”“晴天”“雨天”“阴天”四个词语和一个简单句作为课程内容。上课之前,教师C提前进入会议室,并调试音频设备。到了上课时间,学生们都顺利进入会议,本次课共有四名学生。教师C让学生们准备好纸和笔并宣布“上课!”,学生回应“老师好!”之后,课程开始。当教师C展示第一页PPT时,学生们主动拼读“天气”,并在完整读出来后,会大声反复地读。教师C给予肯定后,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天气。教师C分别通过三张晴天、雨天和阴天的图片,结合带有拼音标注的词语,让学生先尝试拼读,然后领读,借助翻译,学生将图片含义和词语联系起来。接下来,教师C只展示图片,学生回忆并猜测对应的词语。练习结束后,教师C出示带有拼音的“今天是……”句子,把图片和对应的词语从上到下放置在句子右边。先带领学生认读字音,理解句子含义,然后教师C将鼠标分别放在晴天、雨天和阴天三个位置,询问学生“今天是什么天气?”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C随机抽学生,根据鼠标所指的图片进行回答。课程讲解部分以教师C询问学生们“今天蒙古是什么天气?”学生们回答“雨天”作为结束。
第二部分为游戏环节,教师C让学生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画晴天、雨天和阴天中的一个图案,然后分别放到摄像头前,其他学生回答对应天气。星一和慕天星都画了太阳,希望和乌木合先后回答“今天是晴天”。教师C引导学生们把这次课的全部内容回顾一遍后,宣布“下课”。
2.课堂评价
本次课在设计上有比较大的创新点,教师C通过一个主题“天气”,将知识教学和交际应用相结合,在词语和句子的选择上也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借助适当翻译,整节课完成得很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实现了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在学习词语环节,教师C留给学生尝试拼读的时间,并对学生拼读的正确结果进行及时表扬,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B的方法类似,教师C同样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实际概念和汉语之间的直接联系,并且在练习中先用图片让学生回顾,再展示词语加深印象;在句子教学环节,教师C有意识地将词语放置在句中省略号的位置,符合句子的正常语序,有助于学生直接进行替换练习,并通过对话询问学生国家天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活动环节,面对有学生手边没有纸和笔的情况,教师C利用分任务的方式灵活处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课堂参与感。
不足的是,教师C最大的问题是自身发音上存在较大偏误,自身发音不规范,在授课时错误的语音输入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其次,在课堂语言上,教师C常常说出无意识的口头禅,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也不利于理解和模仿;最后,教师C对于学生产生的偏误有一定的敏感,但是对于偏误原因的分析和处理方法上没有经验。
综合教师C的课堂表现,除了自身存在的语音偏误和口头禅之外,教师C在教学内容、活动环节、课堂管理和反应能力等方面,特别是主题式的设计和交际性的互动具有创新之处,整节课从总体来说是很成功的;但是,对于学生出现语音偏误的原因分析和纠正方法,由于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在面对偏误时有些不知所措。
总的来说,三名教师的第一节汉语教学是顺利且成功的。課前,每名教师都针对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课堂开始和结束时,教师们都有明确的指令,并得到学生们积极地回应;在课后,每名教师都结合旁观者的评价,及时地对课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但由于都是第一次授课,因此,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教师们确实缺少一些经验。
二.分析与反思
针对上述三名教师的课堂表现,结合客观因素,总结分析三名教师线上课堂中出现问题的共同点,对本专业的汉语教师培养进行反思。
(一)能力分析
这三名授课的本科生对于本专业的语言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掌握得比较扎实,并能够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都有良好的效果。这说明,在本科阶段经过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师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合理运用。这反映出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于汉语教师的素质培养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问题反思
在三名教师课堂表现的不足中,笔者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进行简单分析。
第一,在教师语言上,三名教师在表达指令不简单清晰的普遍问题上,又各自存在发音不规范、口头禅等个人问题。汉语课堂中,在不借助其他的媒体资源时,教师的语言成为汉语学习者输入汉语的唯一途径,除了必要的教学语言外,教师应减少个人的语言习惯,为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创造更良好的目的语环境。本专业学生应有意识地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语言习惯,以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二,面对课堂突发情况,新手教师往往会因为缺少经验而处理不当。一方面,经验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另一方面,在专业课上,教师是否可以通过案例、模拟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对二手资料的学习和积累,总结一些应对突发情况的一般性应对办法。
第三,面对汉语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偏误,新手教师会出现不够敏感、难以预判而导致纠正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一方面在专业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汉语要素的教学,总结不同国家的学习者出现过的一般性偏误,对学生实际中面对具体偏误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总结他人研究成果,以此拓宽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
第四,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的汉语教学课程都转移到线上,出现了因网络质量不佳而延迟、卡顿等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但在本专业的课程中,关于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等知识,依然停留在线下教学,没有因情况变化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更新,存在部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以上是一些笔者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在汉语教师素质培养上的建议,希望可以对今后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08-113.
[2]黄启庆,刘薇.国际汉语教师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15(02):1-16.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