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迎《红楼心解》的价值及意义
2022-05-30徐兴君
徐兴君
刘广迎新著《红楼心解》(中国工人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从心理学角度,直奔“红楼梦”的本质,浪漫而又现实地对《红楼梦》进行了解读,展现了自然与人性的生命逻辑。
一.《红楼心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红楼心解》可以说是刘广迎的沥血之作。作者自身的特长是关于领导力的多年研究和实践,研读《红楼梦》或者写作本质上算是他的业余爱好,尤其是和各位“红学”专家相比。因此,掌控《红楼心解》这样的命题需要很大的勇气,把心理学和与之紧密相连的领导力理论融合,另辟蹊径,却要直奔高峰。但这不是取巧,而是向难、守拙。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红楼梦》也会读出一千种滋味,但更多的人读到的,还是多种滋味儿的组合。《红楼心解》既是一部“红学”精研专著,也是一部关于心理学和领导力的大著。
作为一种思想和认识的集成,红学、心理学和领导力几方面的杂糅,为大家解读《红楼心解》带来不同的视角。《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其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自不必说。红学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名家辈出,各家观点多出,深入人心。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领导力理论与《红楼梦》相比则现代化得多。作者由自身关于领导力的丰厚积淀出发,加上对心理学所做的苦功,融合两方面的理论和概念,形成了独到的解读工具。这种独到性,为大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全景审视“红楼梦”的大门。
作者从《红楼梦》中读出了慈悲,慈悲超越了善恶,模糊了对错。因此而存在的轮回、报应,其实都是这些慈悲概念下善恶、对错的自然映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逻辑。心有慈悲,向善则世界晴好,纵恶则天昏地暗。心有慈悲,跨越“对”则你在我心,容得“错”则能高山远瞩。生命逻辑也是人性逻辑、自然逻辑。慈悲是一种来自生命、人性和自然的旷达,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包括曹雪芹对自己。由此说,慈悲应该是最具普世价值的人类情感之一。慈悲不是懦弱,不是不辨方向和混淆是非,而是超越和包容。慈悲是一面筛子,会过滤掉那些不够慈悲或者恶的生命碎屑。穷困潦倒的曹雪芹能够保持这份初心,来写作《红楼梦》,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基于民族传统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关于领导力理论的系统分析和运用,很好地嫁接了《红楼梦》和心理学,这是整部作品构架的基础。全书的十章内容中,动机论、生位论、关系论等等,隐含着“红学”精髓,也是领导力概念的另解或新解。作为领导力的概念和理论,分散于全书各个部分之中。将贾母描述为好“政委”,将王夫人描述为另类“董事长”,王熙凤为荣府“总经理”,还有“秘书长”“宝玉办副主任”等等,都直白地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角色,来分析《红楼梦》人物,别开生面,别有洞天,别有生趣。将领导力理论与《红楼梦》本身以及心理学视角来对照,领导力概念和理论在这部书中具有一定的工具特点,这种工具性是构建全书的需要,使《红楼梦》和心理学能够深入结合。
心理学是和“红楼梦”同样重要的体系。心理学理论和认识体系,是《红楼心解》解读“红楼梦”的基础。如果《红楼心解》是一道大菜,“红楼梦”本身就是高档食材,心理学则是各种各样丰富的佐料,领导力理论则是盛放这道大菜的餐具。雖然味道不一,三相融合却是最出味道的一个方面。食材的营养和丰富的佐料搭配,使这道菜具备了诱人的色香味。心理学理论从《红楼梦》所描述的人性出发,来自“红楼梦”人物的内心和行为分析之中。
二.《红楼心解》在“红学”体系中的价值和意义
“红学”本质上是一门杂学。从脂砚斋评点开始,在每个时代“红学”都会有其时代烙印。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文化的内核是文化,“传统”更像冠于文化之前的变量,随着时代发展而赋予不同的意义。《红楼心解》具备了“红学”研究著作的基本特点,又通过心理学的解析和领导力理论的工具化体现,实现了创新,甚至实现了应用。这是在时代背景下对“红楼梦”的创新解读,体现了《红楼心解》的价值和意义。
解读《红楼梦》,就是解读人生和人性,因此才会有“红学”。一千个哈姆雷特,最终都要归结为阅读者“自己”。所有的男生都做过贾宝玉的梦,但那是彼身彼岸,过度的痴迷往往会让人忘记此身此地。作者在《红楼心解》中说《红楼梦》是:一无年代、二无地点、三无始终的“三无产品”。这种“无”不是真正的无,是面对生命、人性、自然的更为宽广的认识域的超越与包容——足以容得下此身此地和彼身彼岸,也足以放得下每一个七彩斑斓的人生。
这不是在赋予《红楼梦》新的意义,而是《红楼梦》赋予人生新的理解。贾宝玉是众多男性的想象共同体,秦可卿是众多饮食男女肉体欲望的浓缩,刘姥姥是一股绵绵不息的市井烟火气。这些放在《红楼梦》中是艺术,是名著,放在每个人的心里,就是生活,就是普遍的生命状态。作者解读“红楼梦”,其实也是在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意义不仅仅定位于《红楼梦》本身,更定位于社会和人性。
对《红楼梦》来说,古往今来都是一种全民阅读和思考的范畴。“红学”研究高深莫测,最终要落到芸芸众生,才有其价值。不说《红楼梦》在全世界文坛的影响,有几个中国人没有接触过《红楼梦》呢?从《红楼梦》写成时算起,就既是对过往民族历史的总结,也包含了对未来民族性的预见。这种预见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其偏离或者谬误的地方。即便这种局限和谬误存在,因为有巨大的群体和持续的思考,仍然有着非凡意义和持久价值。这也使“红学”研究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第一门显学,参与者众,涉猎面广,长盛不衰。
作者在《红楼心解》中,没有纠结于索隐派、考据派、题咏派等等。作者穿着心理学和领导力两大救生服,猛然跃进了“红学”的海洋。作者自然吸取了众多红学大家的成果,远的不说,比如蒋勋,就给作者许多的启发。“慈悲说”大概得益于蒋勋的启发。从“红学”研究角度,作者既是外来者、闯入者,又是融入者,代表着喜欢《红楼梦》,研读《红楼梦》的众人。《红楼心解》是“红学”面向大众的极大拓展,是对“红学”体系的一次营养补充。这既是作者对“红学”的贡献,也是所有关注《红楼梦》的众人的成果。
在遵循了生命、人性和自然逻辑基础上,通过解读《红楼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始终是“红学”的基本原则和传承基础。《红楼心解》这样的“红学”研究与实践,是《红楼梦》走向更广泛的大众的有效手段,也是《红楼梦》彰显时代性,行走在当下的便捷途径。研究《红楼梦》以及传统文化,就是需要《红楼心解》这样持续不断的延展与丰富,需要各种学科的融合创新。
三.《红楼心解》的社会与现实分析
心理学和领导力理论不仅是作者构建《红楼心解》这本书的工具和支撑,更是把“红楼梦”推进当今阅读者内心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从“红学”角度看,包括鲁迅、胡适、周汝昌到蒋勋等等,红学家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但对于当下来说,“红学”是不是需要顺应时代,做个转型,至少可以作为命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这种转型,是体现《红楼梦》的社会和现实意义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如今需要怎么解读《红楼梦》,怎么样把《红楼梦》中的生命、人性、自然意义更好展现,是“红学”研究者们需要努力破解的。
《红楼梦》中描述的社会形态与当今的巨大差异,让《红楼梦》的读者深入到“红楼梦”中时,更像是“红楼”中的局外人。从文化本质上来讲,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单讲《红楼梦》这本书和“红学”,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折射、映射,超高的文学艺术水准使其可以更加方便深入地读人,读史,读理学,甚至读美食、服饰等等,使之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往往会提升“红楼梦”爱好者情感上的代入感,使自己成为想象中的“红楼人物”,成了“红楼梦”中的局内人。这种角色的混搭和渗透,通过《红楼心解》延展到当下,造成了《红楼心解》读者在阅读和体悟“红楼梦”时出现身份重影,不断重构和解构。
诗言志、借古喻今恐怕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前述《红楼心解》所采用的內外兼修的“红楼梦”解析法,放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叙事空间和选择余地。比如形容当今的某些房地产企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就是这种“红楼梦”叙事方式的延续。这种暗合,本质上是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深入到了生命、人性和自然的底层,对此越是深入,才更能超越,才能更为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红楼梦》拿到今天来进行全新解读。作者把心理学和领导力理论融合其中,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今天大家怎么阅读《红楼梦》?应该更加突出质感,这样贾母、宝玉、林黛玉、王熙凤、刘姥姥、贾雨村等人物都更有血肉。这种结合当今生活,下沉式的全民阅读方式,一定会让《红楼梦》的生命力得到持续增强。现代化的教育,足以过滤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更加凸显《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以此延伸和深入,持续增强其社会和现实意义。
《红楼梦》是艺术,心理学和领导力理论是工具,综合起来《红楼心解》更像是一部浪漫现实主义作品:艺术的完美与现实思考的有机结合。回到全书的内容,从“‘三无产品才更抢手”“从不辩到慈悲”“喜剧大师刘姥姥”等小节中可以看出,浪漫其“实”,现实其“表”。作者在书中出入自由,散点透视,直击本质。
这大概是对《红楼心解》这本书最基本的认识。学习和认识传统文化,不能脱离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过度的肯定和简单的否定都是不可取的。《红楼心解》偏解析,同时重解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希望更多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使《红楼梦》乃至“红学”在大众中焕发出更加盎然的生机。
(作者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高级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