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社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2-05-30钱雪羿阚璇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社区儿童

钱雪羿 阚璇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民住房设施、商业设施进一步扩建,在给予市民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大量流失等系列问题。户外游戏对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而在许多领域得到重视。因此,为儿童营建良好的户外游憩空间,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设计师们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文章基于儿童心理学基础理论和部分儿童户外游戏空间优秀案例,探讨儿童在社区的户外游戏体验及社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儿童;儿童心理学;社区;户外游憩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4

0 引言

游戏是儿童生活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也是培养儿童学习观察能力的关键。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促进儿童社交、情感认知与身体发育起到重要作用。社区儿童活动空间不仅为儿童及其监护人提供了深度互动的平台,还为儿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供了空间场所。然而,现阶段公寓式的住宅环境使儿童容易形成孤独、离群、不善交际的性格特点。同时,国内大部分社区提供的户外游戏场地有限且质量较差,难以成为儿童健康发展的娱乐空间。因此,如何科学构建合理、安全的社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是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儿童心理及其行为特征

1.1 儿童心理学理论概述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个体从出生到成年(0~18岁)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阐明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而环境心理学则阐述了行为是联系空间环境与使用者心理的媒介,环境、行为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1]。儿童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多个理论观点,其中行为主义和社会学理论主要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该理论提出,后天环境的改善可以对儿童的行为心理塑造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理论上支持了儿童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须基于儿童心理发展。

对儿童而言,社区是校园外最直接的交流空间,是儿童最常接触的场所之一,所以社区户外游憩空间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从出生到学龄期再到青少年,随着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增强、人格的不断发展,以及自控力的增强,其对同伴关系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儿童成长会受到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户外儿童游憩空间设计改造的必要前提是充分分析儿童心理需求。因此,儿童游憩空间在社区环境规划中处于重要地位。

1.2 儿童群体划分

1.2.1 年龄差异及划分

“儿童”一词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指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2]。心理学中,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可操作性,按年龄将儿童分类,通常分为4个阶段:婴儿、幼儿、儿童中期以及青少年期。婴儿通常是指从出生到3岁左右的儿童,此时牙牙学语的婴儿还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涵盖了所有4~6岁的儿童,在此期间,儿童的独立认知和模仿能力有所发展,此阶段的周围环境有助于儿童心理成长。儿童中期是7~12岁,儿童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独立。青少年期,这个词通常被用于指代13~18岁的孩子。他们最初的想法会逐渐建立并走向成熟,相应的知识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所以对游戏空间的要求往往较高。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类型的游戏和游戏模式,他们的游戏时间和心理需求也有所不同。每个年龄阶段均以新的技能和不同的社会期望作为重要过渡标志。

考虑到儿童户外活动的具体情况,文章以幼儿与儿童中期两个阶段(即4~12岁)的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并分析这一群体在户外游憩环境中受到的外界影响。

1.2.2 性别差异及划分

儿童的性别认同大概可以分为模糊期、敏感期、分化期三个阶段。儿童对性别的认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2岁之前的儿童,性别意识较为模糊,不易分清自己与他人的性别。2~3岁的儿童会开始意识到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差异。随着时间推移,认知逐步具象化,该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可以轻易分辨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当处于分化期时,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有了稳定认识,在行为上会因性别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处于此阶段的男孩更偏爱刺激、宽广的环境,会参加捉迷藏之类的游戏活动;女孩则喜欢温和且活动量较小的游戏活动,如表演、过家家等。

1.2.3 儿童生长发育尺度变化

了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形体特征是营建户外儿童游憩空间的基础,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存在严格的身高尺度界限(见表1)。

儿童的活动范围会随着身体发育而逐渐增大,不同身高尺度的儿童在户外活动的范围存在明显差异。除婴幼儿的活动范围在父母周围之外,在设计和建造其他年龄段儿童的户外游憩空间时,为了尽可能照顾使用该场地的所有儿童,考虑到身高的适宜性是非常重要的。德国的城市规划指出,适合学龄儿童的游戏场地范围应为方圆300~400 m,而12岁以上的儿童身高约在1.5 m,因此儿童户外游憩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应在1 m以上。在大龄儿童较多的场地,每个儿童的使用面积应在2.5 m?以上[3]。虽然不同身高尺度的兒童对活动场所有不同的需求,但在国内城市的社区中,儿童的活动场所基本是标准化建设,有统一规格的娱乐设施和相似的娱乐项目。

1.2.4 儿童户外游戏类型及行为特征

要营造适宜的户外儿童游憩空间,不仅应分析儿童心理,还应分析儿童行为与空间环境的相应关系。英国学者蒂娜·海德提出空间环境支持的“游戏价值”(play value),她认为“如果一个空间能满足并促进儿童情感、社交、体能、智力等各方面身心发展的能力提高,则其游戏价值越高”[4]。在户外空间中,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心理能力、协调能力、体能与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户外游戏的类型和数量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因年龄差异,与环境和周围人群的联系有所不同,在体能、智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也有显著差异。3岁以下儿童大部分的游戏时间都与父母一起度过。该年龄段儿童的主要游戏类型是探索性游戏,参与诸如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或是看年龄大一些的孩子玩耍之类的活动。部分儿童还可以简单交流,与父母或他人交谈。处于3~6岁年龄段的儿童会变得好奇并富有创造力,他们开始观察并识别周围的环境,会在周边稍远的地方玩耍,并通过与其他孩子交谈来参与社交游戏。在父母的监护下,他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的体育游戏。7~12岁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开始进入学校接受初等教育,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他们会变得更加独立,能够独自外出,并与熟悉的朋友一起玩耍。他们大多会选择学校操场、公园的儿童活动区或游乐园,因为这些地方拥有中大型儿童娱乐设施,可以进行爬山或攀岩之类的游戏。

儿童游戏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同龄聚集性。儿童年龄差异是户外游戏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注重不同类型的娱乐活动,因而年纪相仿的儿童会自觉聚集。因此,规划户外游憩空间时应特别注意划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活动区域。

二是自我中心性。此特征基本出现在7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身上,他们会以自身的立场与观点衡量环境事物,却无法接受他人的见解、观念,不能客观认识事物,也不能协调自身观念与他人观念。因而针对这类儿童设计规划时须注重场地的安全性,以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摔倒或受伤。

三是游戏具体性。儿童游戏有具体的类型、内容、角色、玩具与游戏材料。游戏前,儿童会在自己的兴趣基础上,自主选择并决定玩什么样的游戏以及和谁一起玩。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应的场地面积及地点设置不同主题的游戏设施,以供儿童自行游玩。

2 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案例

2.1 丹麦霍森斯工业历史冒险游乐场

霍森斯工业历史冒险游乐场位于丹麦日德兰半岛东部霍森斯市的工业博物馆外。该游乐场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可实践的游戏空间,他们能够在学习博物馆内部分机器运行原理的同时了解它们的运作方式,从而更好地了解霍森斯市的工业历史。该游乐场设计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到儿童之间的年龄差异,设计项目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游玩体验,不仅为年龄较大的儿童提供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大型游乐区域(见图1),还为低年龄段儿童提供了一个面积较小的低地游戏区域(见图2)。

乐园的核心建筑是一座8 m高的废弃油罐,油罐底部设置了一个小型游乐区,考虑到儿童喜欢模仿的心理和相应年龄对应的身高尺度,内部分别配有缩小版的玩具灶台和桌椅,孩子们可以在灶台上“做饭”或检查燃气表,大大增加了儿童的游戏兴趣。油罐中部设有尼龙绳网和环形走廊,巨大的绳网平台对年龄较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有趣的挑战。走廊边有木制攀爬架,可直达顶部平台,从那里可以进入巨大的管状滑梯。油罐旁矗立着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蒸汽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攀爬蒸汽机,其内部的互动装置可供儿童自行探索。除此之外,乐园还设有高低错落的齿轮平台、坚果形的儿童剧场、篮状秋千、小型滑梯和几辆经典的老式Nimbus摩托车。从俯视视角来看,管道状的地面塑胶走道作为衔接各项游戏设施的纽带,引导着儿童在游戏项目之间迂回流动(见图3)。

2.2 广东佛山金茂悦金小象乐园

佛山金茂悦金小象乐园坐落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罗村街道,因其位置靠近周边学校,不少儿童都会在周末或平日放学后前来游玩。项目场地原本是汾河边的一片公共绿地,因为街道辖区内缺乏相对集中的儿童公共活动空间,所以当地城镇委托开发商建设了这处娱乐活动场地。该乐园与邻近的住宅配色十分契合,项目在色彩设计上以白色为主,运用了饱和度较低的蓝色与黄色作为点缀(见图4),不但巧妙展现了游乐设施的魅力,而且能够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非常符合儿童喜爱柔和色彩的心理。

项目主体的“小象”可以从入口或侧面的攀爬网进入,“小象”表面有着大大小小的圆形孔眼,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星星点点(见图5)。随着时间流逝,照射角度的变化给儿童带来了一丝探索乐趣。活动场地内配有形式各样的游乐设施,如攀爬网、沙坑滑梯、平衡桥、跳跳网、艺术墙等。考虑到安全问题,游乐设施的地面均采用塑胶走道与柔软的细沙作为铺装(见图6)。这些游乐设施可以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使儿童增强自身胆识,学会挑战自我。项目整体适合4岁以上喜爱冒险又敢于尝试的儿童游玩。

3 社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策略

3.1 儿童户外游憩空间区位分析

在确定社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地点时,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首先是噪声,儿童游戏时发出的声音较大,其位置应尽量远离或避免设置在住宅楼附近。其次是距离,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地点应优先选在学校与住房之间的空地,以减少不必要的路程,增强儿童游玩的积极性。此外,场地空间的大小也十分重要,并不是场地越大越好,而是应当根据场地周边的人流量规划合适的面积。最后是安全,游憩空间的选址应尽量选择封闭的区域,远离道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3.2 户外游憩空间区域设计

在社区环境方面,良好的游戏场地是儿童户外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让儿童在户外顺利开展各项游戏活动,并增加与其他儿童互动交流的机会,需要设计师设计出无障碍且足够安全的空间区域。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目的,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差异,布置相应高度和大小的活動区域。社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是儿童玩耍、与自然环境互动的重要场所,是认识和检验自身能力以及增强社交、运动能力的重要场地。在设计空间区域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户外活动需求各异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域设计。

草坪、海滩、水池这类区域能够吸引部分儿童,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他们对此类特殊活动区域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在该区域游玩很长时间。同时,不固定的形体,如沙子,可以锻炼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综合活动区域结合了各种形式的运动器材,可以跑、跳、爬、滑等方式游戏。由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偏向于挑战难度较高的游戏,因此一般区域内的器材以大尺寸为主,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儿童成长。

如今有不少儿童在学龄前就已经开始接触轮滑运动或滑板运动,这类运动需要特殊的运动器具和活动区域。设计时应规划出一个独立的场地供儿童游玩练习,并通过场地的大小来区分不同年龄的儿童,以减少碰撞。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还可以构建单独线路游戏,以更好地锻炼他们整体的身体协调能力。休息区是儿童和监护人休息的场所,便于父母随时随地照看自己的孩子。

规划空余区域时可以设立一小块科普区域,如小型的识字看板和动植物图鉴,将知识融入游戏,使教学与玩乐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良好的空余区域设计可以增强活动空间的观赏性。

3.3 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景观规划

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营造富有审美情趣的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以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但目前大多数户外儿童场所中的审美仅限于五颜六色的儿童游乐设施,这些设施颜色饱和度高,搭配缺乏审美,设施仅以个体存在,毫无整体性、统一性的环境景观设计可言[5]。

在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景观规划中,路面的设计应适应儿童的风格,与游憩空间的主题紧密关联。因此,路面铺装的颜色、造型和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路面的设计可以使用一些令人愉悦的颜色作为引导,并在不同的功能区域使用不同的颜色,但切记不能同时使用多种颜色,这会导致空间显得混乱和无序。此外,地面铺装纹理缝隙不宜过大,应适合儿童学步和奔跑。儿童对周围的所有事物都感到好奇,他们喜欢用手触摸看到的一切东西,因而可以结合儿童的感官特征和心理特性进行设计。

游憩空间内的景观路径可以根据场地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迂回设计。迂回路径由多个连续的弯道组成,是一种减缓行人步行速度的路径,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不同功能场所的迂回路径设计有一定的区别,主要分为尺寸、坡度、形式三个方面。儿童及其父母是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主要受众,因此边坡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儿童的年龄和身高尺度,增加缓回缓冲,以避免风险。

地形的变化起伏可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地形作为环境景观的基本空间,是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室外环境的美感、空间感和功能性。活动场地的地形大致分为凹、凸、平三种。凹面地形因地势较低,适用于池类景观。由于存在一定的高差,因此也适合布置滑梯等娱乐设施。与凹面地形相比,凸面地形具有明显的起伏和高差,这大大增加了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可以堆砌小山,利用高差种植垂吊植物,如吊兰、球兰、常春藤等,以此形成一道独特的植物景观。平面地形地势平坦,因此空间更为开放,适合草坪等开放空间的设计。植物配置要考虑儿童的身高及视觉高度,同时还应考虑色彩搭配,做到四季有景。植物配置应包括观花、观果、观叶中的至少两种功能配置[6]。

3.4 儿童户外游憩空间设施设计

设施设计应以人为本,在整体设计中考虑儿童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况、思维模式等方面。由于儿童群體具有特殊性,因此儿童户外活动设施应从服务对象本身进行设计,充分倾听他们的想法,关注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完善相应的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各年龄段儿童的娱乐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设施,以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游戏设施,进而有效提高儿童的协调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为亲子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帮助儿童完成互动任务、为游戏提建议,甚至直接参与游戏,通过各种游戏设施为互动行为创造无限可能[7]。

此外,由于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还须设计可供父母监护的休息设施,以减少安全风险。由于空间中的所有设施都基于儿童设计,所以各种视觉形象的表达和人机设计应满足儿童的使用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营建安全且深受儿童喜爱的户外游憩空间。

4 结语

目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儿童活动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问题仍然存在。优秀的儿童户外游憩空间不仅是儿童游戏活动的场所,还体现了社会对儿童的关爱。在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注重儿童权利的背景下,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儿童成长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契合儿童心理的户外游憩空间设计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提升城市魅力。希望文章能为国内社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开发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1] 秦洛峰,杨佳音.基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小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8(4):190-192.

[2] 张青苗.儿童美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陈波,管娟,金松儒.城市儿童活动空间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8.

[4] 王霞,[英]海伦·伍莉,张菁,等.户外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的科学性探索研究:Woolley&Lowe评测工具及其应用[J].中国园林,2020,36(3):86-91.

[5] 方咸孚.居住区儿童游戏场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9.

[6] 王璇,吕攀,王雪琪,等.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游戏空间营造研究[J].中国园林,2021,37(S1):62-67.

[7] 张天娇.基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亲子乐园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

作者简介:钱雪羿(1998—),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阚璇(1981—),男,吉林吉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社区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
酷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