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分析

2022-05-30张成欣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审美教学审美能力语文教学

摘 要:语文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仅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还具有审美教学功能。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以审美实践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水平和能力。文章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浅略分析。

关键词:审美教学;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0-0040-03

引  言

蔡元培认为,现代教育要“五育并举”,其中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学。“美育”的概念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喜好、对美的创造等,又可称作美感或审美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并非单纯地培养审美技术和艺术技能,而是能够提高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培养人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以使个人自身、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按照固有的框架进行教学,对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妨碍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审美心理结构,这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完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内在意义

语文学科是具有丰富情感的课程,是集诗词歌赋、经典美文、历史典故、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于一体的学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1]。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使语文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又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的人文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的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的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基础的审美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审美与表达能力。

(二)审美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将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汇集到一起,如文言文、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文质兼美且具有典范性,可以说是美的集合。

1.语文教材中的人性美

语文教材群文阅读课题围绕“战争中人性之美”这一议题,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四篇文本,如茹志鹃在《百合花》这篇文章中,用包容与爱护的态度体现对生命的无限尊重,表示对尊严的敬意;孙犁的《芦花荡》表现了一位老英雄坚持抗战的决心;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表达了战争中老百姓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表现了抗美援朝时期,战士们为了和平在战场上勇敢战斗、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战争中战士和平民对人性光亮面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新时代的使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承战争中表现的抗战精神、革命精神。

2.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自然美题材的作品,如祖国的大地河山、山水鸟兽、山间异石和太空的日转星移等都体现着自然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其进行感受欣赏,感悟自然之美。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表现了对古都“秋味”的吟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者置身于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将美景通过诗句描绘出来。师生一同在风物美景的描绘中徘徊,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了解深厚的人文内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悟作者对事物的观察、鉴赏能力,解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

语文教材中不乏艺术美的文章,教師应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例如,《赤壁赋》通过铺陈、排比形成整饬之美,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登高》意境开阔,对仗工整,“风急天高”对应“渚清沙白”,“猿啸哀”对应“鸟飞回”,有天象,有色彩,形象生动,自然和谐,体现了语言运用的高超技能;《阿房宫赋》运用想象、比喻和夸张等表现手法,语言简洁大方,富丽堂皇不浮夸,风格豪迈自然,在展现艺术美的同时,也将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已初步形成小、中、大美育衔接的系统,但从现在教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审美教学还是系统教学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够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选定的文章主题、题材丰富,种类多样,篇篇堪称典范。审美因素寓于语文教材中,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处理好文本,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进行充分挖掘,是需要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全面落实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2]。这就需要师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可以说,语文教材的审美取向决定了语文审美教育的方向。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虽然能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将文章肢解传授知识的方法常常会让语文课枯燥无味。教师也只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很少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导致学生无法从教材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能够让学生应对考题就行,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不看重,认为感受美、培养情操还不如让学生掌握考点、取得高分。此外,教师在教学时,很难激发学生对审美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找不到审美方向,或是出现审美的偏差。学生缺少审美方面系统的指导,就不能顺利地鉴赏文本,对物体或美的感知并不是出于自身的本能,这样可能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审美水平低下、审美意识薄弱等问题。

(三)教学功利性强

目前,高中阶段的教学普遍具有功利色彩。功利化倾向是阻碍教学发展的棘手问题,不但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而且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体现。在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面临入学考试这一严峻任务。语文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和考试的重点。教师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阻碍了他们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学的功利化,最终使学生审美能力的独立性逐渐丧失。

三、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

“以人为本”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思想,目的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的学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策略研究,讲究审美教育技巧,要着重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潜移默化原则

潜移默化原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阅读、理解,自然而然地被作者感染。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应秉持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审美教育属于情感教育,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学习课文与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运用知识的根本途径,同时对审美方面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融入特定环境、氛围或场所之中,在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感受作品美的表达和意境。

(二)多元开放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研究、探索,才能找到与学生发展相得益彰的教育方式。对于语文教学内容而言,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应格外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秉持多元化的教学准则,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实践,摸索最适合学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他们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感悟时也存在差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審美教育中,教师要注意这种多元化特点,坚持开放性原则,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扬教学民主,理性对待每个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三)层次性原则

学生是相对独立的,对文章的鉴赏、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将难度把控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即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及其特点,制订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发展之间的差异性,尽可能让学生能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要想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就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必要时给予鼓励。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层次性原则,确保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序、有效地开展。

四、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美读本文,引导学生感受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集合古代、现代、国内、国外等众多文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世界。例如,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毛泽东独自伫立橘子洲头发出的慨叹;苏轼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的爱恨情愁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感情、生动地朗读课文,教授学生朗读课文的技巧方法,并进行适当的练习,这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对他们思想情操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利用想象,启发学生鉴赏美

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教师可以借想象来赏析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对于讲解分析而言,教师应注重联想与想象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中不断探索、想象。

鉴赏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是鉴赏的根本[3]。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夸张和想象是这首诗最主要的特点,是构成这首诗浪漫主义风格最根本的要素。全诗以想象为基础,通过梦境展示画面。“山林”和“仙境”形成鲜活的流动的艺术,似一首动听的歌,如一幅瑰丽的画,由此可以想象出一个景象瑰丽、光怪陆离的画面。然而梦境愈美好,愈则显示现实的丑恶。教师可以引导同学思考联想美好的社会现象,加深美感的体验。

(三)借助品评,指导学生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感悟、鉴赏事物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4]。这样,学生在感悟美的同时,还能激发个人的创造欲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精美的文章,让学生从中感知美的所在,促进知识的迁移,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写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将真实感受转述成文字后,将审美能力迁移为写作能力。在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置身于文章中,感悟自然的曼妙,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又如,在教学《雷雨》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剧本的特点规律和对剧本的理解,尝试续写后面的故事,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结  语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提高、思想趋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大背景下,审美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开发语文教材与其他辅助材料,让其中蕴含的深厚思想内涵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陶政.浅谈中学语文美育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1(18):60-61.

【2】徐鸿军.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9(03):24-26.

【3】祁何金.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2021(41):126.

【4】潘琪.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2021(41):199.

作者简介:张成欣(1999.3-),女,山东潍坊人,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审美教学审美能力语文教学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