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
2022-05-30张梅霞
张梅霞
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比较大的比例,每一册教材中都编排了专门的诗词单元,低年级每学期有6~8首古诗词,中年级有9~11首,高年级则有10~15首不等。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因此,在以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诗词学习兴趣为导向,采用情境教学法、生活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对诗词教学进行优化,教学中通过情景、生活、实践等综合因素与诗词建立紧密联系,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互动机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不断提升。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作用及现状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流传至今的绮丽瑰宝,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描写生动,情感含蓄,意境高远等特质,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些通病,需要引起关注。
(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还大量存在着以教师讲授、学生朗诵为主的简单的诗词教学方法。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简单化和程式化,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由于古诗词的词句深奥,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含蓄性,简单的读读背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阅读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即使能读懂、读通诗句,但受限于课堂含量和教学形式,不能在学习中灵活融入自己的思维,不能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来深化对诗词大意的理解,不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知诗人的思想境界,自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诗词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思考与应用
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拓展,达到灵活学习的目的。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分析,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固化思想,主要依托固化思想模型延展后续思维活动,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就会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自主学习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导致学生不会自主阅读和独立阅读。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不会批注,对作者、诗眼、诗情等只是偶尔涉及,对诗词内容所描写的景象或情节想象较少。对一首古诗只是囫囵吞枣的读完,这样日积月累会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不会把自己作为学习主体有效融入其中。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思考
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场景进行导入,围绕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让学生在诗词诵读中进行理解和感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诗词意境,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从诗词中准确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诗歌意境。
(一)注重直观教学,实现情境再现
情境再现在广义上泛指教学内容通过立体化、直观化的教学方式,使诗歌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环境、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使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和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情境,狭义的情境再现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诗歌教学重点内容的具象化描述,诗歌重点在课堂上是暗线,由具体的“点”演变生动的“面”,打开诗歌情境大门,找出故事发展的脉络,摒弃传统语文诗歌的枯燥感,引导学生漫游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把握教材及其意义,彻底搞清楚作者的情感变化,要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结合起来,切实贴近学生的思想认知,通过画面描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为学生再现诗歌学习意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以画面描述将学生带入诗歌情景
诗歌和绘画在古典文学中是相互关联的,诗歌和绘画是诗歌意境感知和情感共鸣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对诗歌中带有抽象成分的词句,教师可以通过图画来体现意境,将教学难点具体化,使抽象诗歌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在快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与作者的诗作情绪形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体会古人诗句的精妙之处,从而确立一种推敲而又严谨的学习态度。用情景教学法描述诗歌内容时,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导向性。层次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循序渐进,不能过分强调教学主旨,一方面,会造成学生对诗歌主旨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情境的深刻认识;而引导关系则表现在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上,他们过于注重自身所感兴趣的内容,忽略了其他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讲解和分析,促使学生充分感知意象,驱使想象,更好地融入情境。
由此得出,培养学生语文诗歌阅读兴趣的关键,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带到诗歌的意境描写中,在阅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例如,在诗人王维的田园诗《山居秋暝》的学习中,就要通过图画或视频,为学生展现诗人所描写的秋山晚景,通过观看图画或者视频,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所描写的月照松林、清泉流溢、竹林浣女、莲池渔舟等山村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当这一幅清新、淡雅、别致、空灵、优雅的秋季山村晚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自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诗中所描绘的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进行感知,从而对诗人的思绪和情感进行探究和思考,理解诗人那种向往平淡质朴的田园生活和洁身自好的人生价值取向。
2.借助音乐渲染体会诗歌意象
古诗词格律、节奏和谐悦耳,流传至今,仍然是适合诵读和演唱的。从理论上讲,古典音乐与诗歌本质上存在着“共鸣”,分析结果表明,音乐能充分表达情感,激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入古典音乐,通过诗歌与音乐旋律的巧妙融合,使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得以表达,同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优美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诗歌、学生、音乐三元互动的影响三维模型,教师可据此调整和分配影响因素的权重,实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化。首先,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在课堂上用演奏和歌唱的形式来表现诗歌,让音乐来表现出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让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音乐符号来得以展现。教师在选曲、创设情境等方面要综合考虑。选歌要紧扣诗歌教学的内容,音乐情感的波动和作者情感的变化要保持一致,其次,小学生可以从音乐基调上感觉到情感,避开对音乐情感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的描写,具体的选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而定。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选取古筝曲《大漠风尘》作为朗诵背景音乐,通过悠扬的古筝声,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场景中,仿佛置身于西北大漠之中,在场景的渲染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要大胆地予以拓展和创新,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的歌曲,让学生灵活运用到诗词学习中,让学生用古诗词+现代曲调的形式进行诗词演唱,学生会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其中,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将诗词记得滚瓜烂熟,多次训练后,学生还能根据自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体验,自编适合的曲调进行演唱。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深化和巩固诗词,学生会学得轻松、投入,体验到诗人所描绘的文学意境,进而对詩人的情感抒发产生更深刻的领悟。在这种状态下,古诗词在学生富有创造的现代韵律的烘托下,就会将诗词的内涵和意蕴发挥到极致,深深吸引和感染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诗词中。
(二)引导反复诵读,促进自读自悟
诗词的特点是富于音乐美和意境美,诵读时格调优美、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诵读为基本,指导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词大意之后,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齐读、配乐读等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诵读,在充分诵读中领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和创设的意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全面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古诗内容包罗万象,意蕴博大精深,风格五彩缤纷,表达手法精妙绝伦,所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感悟和体验是诗词教学的追求。在引入诗词情景,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自读自悟,自己感悟和体验诗歌内容。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诗词或同一诗人的不同诗作进行对比鉴赏,把教师的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诵、吟唱、演奏、诗配画等形式,在多样化的诵读活动中深化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最后,教师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教师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耘田”“绩麻”“未解”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紧贴生活即从生活角度出发拟创生活情境,古诗教学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诗词内容隐藏在生活中,通过运用生活经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与感悟,使抽象、晦涩古诗词语言生动化、形象化。
以古诗词《元日》教学为例,此课教学恰逢元旦放假,在教学备课中,搜集有关新年气氛的音乐进行导入,迎合元旦气氛,让学生沉浸在元旦活动喜庆中。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如何度过元旦,过年放假想做什么,元旦庆祝活动中体现了哪些传统民俗等切合诗词主题的话题,应以谈话的方式导入,通过学生的分享与发言,将课堂推向愉悦氛围。进而为学生普及相关元旦知识。如:“元旦是我们数学上学的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在我们中国新年是按照农历的第一天,很快我们就要过春节了。”进而提出疑问:“回想一下在除夕、春节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欢迎新年呢?”学生:“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服”,教师顺势导入课文:“是的,这些习俗有的是古时候就流传至今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元日》就是一篇描写新年热闹,欢快的景象,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笔下宋朝人是如何过新年的,看看古人还有什么风俗习惯。”课堂教学中,通过音乐的氛围烘托,使学生在课堂上高度积极,进而通过讨论发言的方式诱导学生联系春节,结合学生发言顺势导入教学内容,一方面,可调动学生对诗词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发联系生活实境,在生活与联想的相互影响下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課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实践运用与切实感受,从整体教学出发,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进行全面探析,加强教学实践性。其中,合作学习为满足这一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整合,将教学演变为表演,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阅读以台词、朗诵的形式呈现,综合诗词教学特点,在学生表演与教学重点上进行深度分析,一方面,可让学生在活动教学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对此具有良好的积极性,以此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以《黄鹤楼送别》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当“剧场导演”,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将课文改编成剧本,继而分发给若干小组,通过读剧本、说剧本、演剧本和评剧本四个阶段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读剧本阶段主要以师生、小组分开朗读为基础,小组内分为“李白”与“孟浩然”教师主要负责旁白,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同时,可做到有感情地朗诵,读出人物语气以及情感。在剧本中,教师应提示学生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人物,概括文人内容;戏剧部分,要求学生深入欣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厘清人物肢体语言,表演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在表演之后,有必要评论一下剧本。学生在点评文章时,可以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诗词学习中要认真把握古诗词的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以直观方式呈现诗词情景,重点对小学生的诵读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深刻了解诗词内在的含义,达到抓住诗眼,展开想象,体验诗歌意境的目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从被动的听转化为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诗词学习效率,并且不断完善其语文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