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引下学生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2-05-30孙广平
孙广平,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文化自信”作为学生的必备素养提出。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
一、新课标与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提出
(一)理论意义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梳理中华文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源头:一是绵延几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基因;二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民主革命、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优良传统;三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几经磨难,洗尽铅华,经过凝缩和沉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灵魂。[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列入语文课程的素养目标,就是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目标、落实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习总书记“文化自信”论述要求的具体体现。其理论意义在于:
1.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华儿女就一直在寻求如何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一个时代课题。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物质文明的巨大飞跃,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而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亟待补齐的短板。将“文化自信”纳入课程目标,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2.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施路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飞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作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坚固“底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语文学科等课程中提出培养目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普及性的文化自信教育,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施路径。
3.为坚定民族自豪感、自信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了重要发展指标。当前,我们正处于国内外多元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关键时期。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文化问题,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发展是推动经济进步的原动力。我国在改善民生方面虽然已经取得重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文化是改善民生的基础,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提升人民的文化程度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应作为评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标。将“文化自信”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主体地位,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同时“文化自信”也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2]
(二)实践价值
新时代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要通过课程培养出新一代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1世纪以来,语文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中逐渐呈现出新的方向和特点。就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而言,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强化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加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炼育人价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核心素养应时而生。课程理念发生变化,必然引发系列、整体的课程变革,催生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试评价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要突破在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为立足点。语文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内容不仅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还彰显了时代精神。
语文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因子。语文同仁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这对于语文教学以及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如果能够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扩大学生文化认知的范围,使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进而产生对于文化的认同,乐于进行文化创新,形成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的语文教学将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语文课程“文化自信”涵义
(一)语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指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心态,具體指对本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并且高度认可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对本民族文化有着由衷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有着自觉的担当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文化自信”的定义: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其中对“中华文化”的概念也进行了厘清,其外延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自信。[3]
(二)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课程目标分为素养目标和总目标。
素养目标: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课程总目标:(1)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3)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4]
三、新课标指引下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
(一)文化自信的形成要素
文化自信的形成包括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创造四个阶段。
文化认知,是学生通过学习手段去完成对文化的初步感知,由此参与获取价值性认识和进行高层级学习。文化理解,就是多维“理解”与“对话”的关系,以学生特有的感性和理性去感悟文化,从而达到与之沟通和交融的目的。文化认同,就是个体对群体文化生活基本模式所产生的亲切感觉,承认自己与群体之间基本生活模式具有共同性,它与群族认同、血缘认同等具有共性。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以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为主要内涵的价值认同,使人们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文化创新,是指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进一步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要素,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内涵;不断反思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剔除落后腐朽的文化因素以适应国情和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完善文化建设体系,强化文化抵御能力,使之更具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二)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须从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创新四个方面着手。
1.文化认知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知的主动性,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认知的热情,唤醒学生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中,最有效的成分就是认知的兴趣,只有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其学习热情才能真正被激发。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辨别文化优劣,帮助学生提高选择能力,使学生在正确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做出自己的文化选择,这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使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能够吸收真正的文化营养的必要条件。在了解本国灿烂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其次要以大语文观为统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一,从大量的文本阅读中了解文化。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而文本阅读是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文本学习,坚持大语文观,引导学生从群书博览中了解文化、学习文化。同时还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多种思维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文化的能力。其二,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把握文化。文化的了解、学习及认知,不僅需博览群书,还要从现实生活中去把握。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将视野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文化、学习文化;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考察文化、分析文化;从五彩缤纷的文化实践中去省察文化、发展文化。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赋予学生文化选择权,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文化自尊与自主意识,当学生能够选择他们所需要的文化的时候,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倾入其中,必然会发出作为主人应有的自豪与自信。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了选择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比较和鉴别,形成了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态度,自身的文化视野也会得到拓展。
2.文化理解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由于其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以及身心发展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对于文化的情感、价值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文本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教条化,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初衷。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将更能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文化精髓,通过教材中的思想精神感化自我心灵,从而促进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将文本解读的过程变成文化浸染、熏陶、传承的过程,让学生感受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便能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传人,拥有对文化的自信心。
(2)将文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文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能启发学生感悟、理解。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给教学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很多文化因素,教师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点拨、合理加工,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发挥文化的内在教育功能。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优秀文化纳入到生活情景中去体验、感受,从而拓宽对文化理解的思考范围。
3.文化认同的教学策略
(1)注重课内外结合,重视文化应用和实践。要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将语文学习的过程置于学生生活中去。要继续强化大量读写意识,让学生读生活、写生活。要创设学习情境,让文化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形成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语文课程的主题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进步等方面,各方面均包含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内容要素,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体现出培养人的意义,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健康的培养人的过程。例如:汉字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形、音、义的关系,意识到汉字书写的重要性,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文化美。参加社会活动,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描述社会生活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展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认知水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协作,更好地认识个人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2)学习传统经典,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传统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古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形式呈现在教材中,实现以“载道”、以“化人”的育人价值。学生的阅读经验比较缺乏,教师要予以引导,学生才能形成对经典蕴涵丰富的经典的正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另外要引导学生对文化经典进行反复研读,在反复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不断建构对经典文化的理解,确立起自己的价值观。要做到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认真学习并研读文化经典,尤其注重整本书的阅读,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文化价值。
4.文化创新的教学策略
(1)营造创新性课堂氛围,激发文化创造行为。语文课堂上要积极采用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尝试、善于表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体验和语文实践中,积淀和丰厚语文文化素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关爱每一名学生,情感辐射面广,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根据需要适时建立同桌互动、小组互动、班级互动的多维文化互动场,保证人人有话语权。创新生生互动的形式,促进有效互动;通过互动,同学间的互帮、互学、互促、互查,实现共同发展。
(2)唤醒文化创新意识,提供创新空间。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文化问题意识的培养,尊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力。要不断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善于创建文化生活场,让学生感觉问题就在身边,知识就在生活中。[5]
四、成效与反思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强化了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目标的研究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能够坚持“文化自信”教学,将中华文化融入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时空,无论是从单元主题教学、课时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还是校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追求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价值。通过语文学习,学生更加热爱中國的语言文字,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读书、写作、练字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在家庭和社区,能够主动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宣传中华文化,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的构建做出积极的贡献。几年来,我校100多人次在省市级经典诵读、征文、书法等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被评为山东省诗意校园、书画教育示范校、书香校园。
我们在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构建文化自信主题教学设计还不够系统全面;没有做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和结构化课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将中华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还需要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去关心社会文化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而不仅仅是自愿参加的部分学生群体;还要加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整合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推动语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深度变革。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力”,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动力”,是凝聚世界中华儿女力量的“内核力”,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海针”。让我们语文教师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遵循,将“文化自信”素养目标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青少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手握中华文化重器,迈着文化自信的步伐,向着文化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蔡武.文化自信的三来源、四特质和需把握的四个问题[N].学习时报,2018-09-05(1).
[2]顾晋.实现中国梦必须践行文化自信[J].读天下,2016(16):336,3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5]李宇星.基于文化自信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