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2022-05-30郁士宽
[摘要]打造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关键领域,也是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文章针对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进程中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面临的现实状况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围绕治理体系、“三教”改革、集成资源、人才工程、校企协同等内涵建设方面寻求行动路径,旨在促使教学创新团队实现专业集群化、资源集聚化、管理集约化,服务聚焦“双高”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现实状况;行动路径
[作者简介]郁士宽(1978- ),男,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淮安 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新型教学团队组织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YB269,项目主持人:郁士宽)的研究成果和2021年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之“实施‘四链集成工程,打造‘业内领先、全国一流标杆专业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苏教职函〔2021〕48号,项目主持人:郁士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9-0072-06
教學创新团队是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专业群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实施主体。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针对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组建,提出“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围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出“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同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提升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近年来,我国无论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保障上,还是专业群服务产业集群实际需要上,都对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产业集群: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外部驱动
美国当代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书中提出了集群及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等术语。他认为集群表示一个特别领域在某一特定区域下,存在着一群有着相互关联的公司和供应商,以及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协会。产业集群应该具备空间位置上的接近,产业在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会留下当地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烙印;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机构、各级政府之间,能共享人才、知识、技术、信息和市场等诸多产业要素,并产生和具有共同效益;“产业链之间高度互补融合,具有关联性和协同性,产业集群内部各种认知主体和认知方式存在多样性,知识创新伴随产业发展的始终,共享产业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环境”①。
产业集群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普遍现象,也成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和有效的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集群系列理论被关注、接受、传播,产业集群被用以描述为生产某些共同产品或者提供某些共同服务的组织在空间范围内聚集的情形。从世界范围看,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发挥协作配套效应、建立空间创新系统等方面成效明显,是一定发展阶段工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当前,促进产业发展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有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践探索。产业集群由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高科技产业集群深化发展,对人才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才集聚和产业集群往往相伴而生,产业集群对各类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够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并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激励人才提供良好环境。而人才集聚则是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支持该地区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张和升级发展。产业集群既是强势经济区,也是人才集聚区。新时代实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低成本规模竞争,而是技术的竞争。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对应,促使专业集群与人才培养对应,专业群建设必须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这方面的重担由教学创新团队承担。高水平职业院校服务产业集群最间接的方式是通过教学创新团队开展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方式是教学创新团队投身产业集群开展社会服务。为此,产业集群因与人才培养有着紧密关联,已成为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外部驱动。
二、资源集聚: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在基因
专业群指根据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应技术应用或服务需要,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结合职业院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及专业面向,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走势,以学校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主导,按行业特点、技术应用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关联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代表着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是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资源整合活动,旨在优化教学资源,将相关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带动所有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关键在于推动专业群有效服务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专业集群化、资源集聚化、管理集约化。“高水平专业群需要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与实训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效益最大化,使原本‘小而‘散的单体专业相互支撑,形成人才培养合力”②。
“团队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③。当前,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期待专业协同和跨界整合,实现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资源集聚。这一背景下教学创新团队的架构形态、建设目标、职责权利及处理原则、绩效评价与奖惩机制等组织要素如何设计,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团队与其他教学组织,以及团队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如何实现有效协作,如何在合作机制上实现创新发展与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亟待关注的内在需要。集聚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总是朝着最有效率的地方集聚,进而促使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集中。“组建专业群也需要一大批教学和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来建设群内资源,教学创新团队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④。
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更加需要解决“为谁建、谁来建、建什么、怎么建”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逐步引导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集聚,这一内在使命需要与时俱进地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并致力于有效协作。专业群建设必须依靠一流师资来实现,教学创新团队是实施这项建设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水平师资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对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团队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很多参与决策、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团队成员获取更广泛的知识、素养、技能和经验。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证明,教学创新团队拓展了课程、教师、基地等专业资源的应用领域,缓解了专业师资及资源分布不均衡,过于集中在优势专业的不良现状,成为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提升育人质量,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实际需要。
三、问题聚焦: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瓶颈
(一)运行机制滞后
高等职业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改革过程,必然存在传统行为和创新发展并存的发展环境。在推进专业群建设进程中,也面临二级教学部门与教学团队、传统教研组织与教学团队、专业群项目组织与教学团队等之间关系不畅的问题。目前,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活力不强,特别是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构建要素、内涵特质、保障条件和制度设计滞后,已成为束缚专业发展的机制障碍。传统教学团隊的难点、痛点问题依然存在,教学创新团队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建设未完全建立,面临合作意识淡薄、合作领域狭窄、合作平台欠缺等问题,专业之间资源分割明显,按照各自专业的体系组织教学,难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二)统筹权限薄弱
开展专业群建设必然面临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根据群内不同专业建设,协调各方力量开展工作。在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进程中,需要做好专业群资源中人、财、物的科学统筹,其中教学团队的优化组建、有效运作是关键举措之一。传统教学团队统筹能力逐渐薄弱,缺乏专业建设的指挥权、专业集群的决策权、专业资源的调配权,在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容易出现定位混乱、角色冲突、组织异化、责任缺失等问题,缺乏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团队职能繁杂
专业教研室作为传统教学团队,主要职能是制定、修订并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业教学、落实教学任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研活动等,它是教学工作任务布置、落实的基层教学组织。同时,作为组织专业教学的教研室还承担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事务,诸如各类学习、职工活动、检查评估等,处于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扮演二级教学单位内设行政组织的角色。在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进程中,传统教学团队担任繁杂的行政事务,不利于集中精力从事专业群建设。
(四)组队模式单一
多年来传统教学团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多样发展,团队成员缺乏从事专业内涵建设和跨专业合作的创新理念,呈现专业发展外延形态割裂及潜在的故步自封现象。由于传统教学团队组队模式较单一,专业建设任务大多停留于课务落实、日常教学,且往往因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直接表现为授课人员的简单集合,团队课程体系未能实现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组合。同时,“教师们习惯传统的‘一名教师一门课的做法,主动参与教学团队的意识不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真正参与高职教师教学团队教学活动少”⑤。基于专业群发展和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的教学团队模式必将被打破。特别是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要求更加多元化以及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未来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也必然是多元化的。
四、提质培优: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行动路径
(一)优化团队治理体系
建立团队组织架构及关联机制,增强团队治理能力,激发团队内生动力,将责权利的划分作为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采用公开选拔、竞争择优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团队成员岗位绩效与专业群建设津贴挂钩;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围绕专业群内的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发展四个层面,实施团队治理创新和绩效评价制度;坚持精准培育,做到团队治理有专项规划、工作专班、建设基金、团队智库、师资图谱、专属政策包,明确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的指挥权;遵循科学的、实践的、有效的团队发展规律和章程,注重平等竞争、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团队文化氛围,促使团队成员积极主动推进专业群改革发展,为此建立共同的价值理念,并不断从提升专业水平、职业情怀、工匠精神和协同意识等方面凝聚共识。
“建设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团队的关键是让‘跨从拼凑和堆砌真正成为协同创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知识结构全面、视野宽广、善于运用最新技术和方法的带头人来引领”⑥。团队组织的负责人可跨院系产生,实行岗位竞聘,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团结和有效组织团队成员,能围绕专业群建设项目的任务表,在人员调配、组队、进修和基地、设备设施及经费的使用上,在全校范围内享有优先分配权,并根据专业群的阶段建设质量和最终验收情况,直接向学校提出奖惩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专业群建设期间,学校应保持团队负责人相对稳定,不随意调用于其他工作,“团队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集中针对集群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科学分工”⑦。此外,团队需要自查和监督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报告项目建设进度并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及时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提升。
(二)聚焦“三教”改革任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包括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三者均为专业群建设的内在体现,也需要通过教学创新团队这支生力军来践行。为此,需要聚焦“教师赋能”,打造团队教学设计的“新业态”。以职业岗位流程为目标,引导团队成员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实现教学设计与岗位能力需求的有效衔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实践流程的有效转化,并不断健全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机制,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需要聚焦“教材升级”,打造团队教学载体的“新形态”。团队成员协同实施专业群教材建设项目,创新专业群教材呈现方式。支持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实践经验丰富、行业有影响的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开发系列规划教材、新型活页式教材、融媒体教材等;需要聚焦“教法激活”,打造团队教学相长的“新生态”。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包括教学应用管理平台、教学资源云平台,以及全面支持讨论式、互动式教学的智慧学习云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团队教学质量。建立教师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法互通的“教研共同体”,结合专业集群和课程群建设,团队共同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三)打造“四链集成”资源
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应顺应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新业态,遵循“产教融合、岗位引领”的理念,依托专业集群,整合优质资源,加快推进产业链、专业链、课程链、人才链的“四链集成”,促进跨专业知识结构重组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打造一流的“四链集成”资源。一方面,团队应率先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培养层次的思考、认识,主动适应工业互联网时代产业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基于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优化“四链集成”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团队依托畅通互联的专业群建设系统平台,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及专业组成,拓展相近或新兴专业,通过原有专业的滚动发展及衍生开发,在保持稳定的专业群主体面向的基础上,增强专业发展的外部适应性,使专业群整体上富有生机活力。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要高水平地发挥专业集群协同创新力,利用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专业群结构和布局,推进专业群涉及产业、师资、市场等资源多元耦合和协同发展,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高,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此外,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应主动对接区域或行业的重点产业,贯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做到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课程体系特色鲜明、技能考核标准完善、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工作,以及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任务,承接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形成优质而丰富的专业群资源库。
(四)提升人才工程效应
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需要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通过增强专业集群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形成紧密联系、专业集群式的人才队伍。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离不开一批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人才工程提升、创新的过程,也是壮大、巩固教学创新团队的过程。人才工程必将会聚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既需要探索建立由首席教师、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专家学者等相关方参加的专业群建设成员,也需要围绕专业群建设选聘产业教授,并聘请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企业骨干人员等加盟,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群师资队伍,真正形成人才工程创新的主阵地。在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进程中,大力引进、选聘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高科技、高技能人才作为产业教授、产业导师,优化队伍结构和提升“双师”素质是重点任务。
提升人才工程效应需要把握专业群人才培养规律,持续推动专业群师资资源科学配置和内涵发展,实现师资人才和专业发展需求的动态平衡。建立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目标、任务和标准体系,优化师资引进、培养、发展“三位一體”联动机制。实施专业群建设高层次人才“引智”工程,注重发挥“头雁效应”,分类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教授、博士和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构建新型人才柔性引进模式,加大专业群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培养行业、产业有权威的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引领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效应。“实施专业群建设人才‘借智工程,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发挥其在专业领域的高端引领作用,指导师资队伍建设”⑧。依托行业企业和借助职教集团辐射效应,建设国家、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专设流动岗位,聘请国家工匠、技术能手、产业教授等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带动服务专业群建设需要的高技艺兼职人才队伍建设。
(五)夯实校企协同创新
专业群建设需要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通过夯实校企协同创新,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连接、专业建设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衔接、校内师资与企业人才对接。校企协同实施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大数据+优势产业链”行动,服务区域产业链与企业协同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落实“教师走出去”和“专家请进来”行动计划,与企业共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现代产业学院;落实教师轮流进企实践锻炼制度,有序安排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与行业企业人员常态化交流、挂职,推动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规范项目实施过程和培训工作流程,创新校企协作培训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培训质量与效益;依托职教集团、园区单位、产教融合型企业设立校企人员双向技术协作、交流培训等,搭建政行校企合作创新平台,推动校内外资源有效共享。
根据专业集群需要打破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界限,组建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与培训为一体,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群校企合作团队,支撑群内不同专业的师资融合发展。根据不同职业岗位面向,注重教学创新团队的结构化特质,使之紧跟市场发展和前沿技术;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校企联合建设一批名师、大师、劳模工作坊。“建立健全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协同育人制度,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培训,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⑨。根据专业群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与产业导师多元融合,发挥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协同、引领作用,真正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创、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注释]
①周庆元.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相互驱动和耦合发展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9:16.
②崔岩.创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9-05-28(9).
③(美)劳伦斯·霍普.管理团队[M].林涛,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5.
④熊文林,刘艳平.基于创新集群演化理论的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2(1):70.
⑤聂伟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机遇、困境与突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0):60.
⑥刘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职业教育[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6):48.
⑦林徐润.高职院校专业群“三教”改革的意义、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5):59.
⑧曾照香,李良明.“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2):54.
⑨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N].中国教育报,2019-06-19(3).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陈志.跨组织团队的创新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8.
[3]翟帆.瞄准产业链,高职专业“群”发力[N].中国教育报,2018-06-12(9).
[4]高鸿.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迈向职业教育强国[J].教育与职业,2019(9):10-15.
[5]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Z].2018-09-17.
[6]王亚达,周佳.“人文+技能”打造职教“蓝海”[N].中国教育报,2019-1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