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作用对比分析

2022-05-30黄湘慧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5期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新生儿

黄湘慧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作用。方法:择取在本院出生的100例新生儿,接收时间为2021年1~12月。采集所有新生儿的静脉血、末梢血并展开血常规检验,对比不同采血方式的检验结果以及产生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末梢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值均高于静脉血,血小板检测值低于静脉血检测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红蛋白差指数>20%的比例最高,为51.00%;末梢采血的标本凝集率低于静脉采血,且末梢采血操作后的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值、呼吸频率升高值以及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评分数值均高于静脉采血操作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生儿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末梢血各有优劣,但是静脉血可对血液情况进行精准反映,且对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的影响更小,疼痛程度更轻,家属更容易接受。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新生儿;末梢血;静脉血;采血

【中图分类号】R446.11 R722.1【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5-0137-04

血液检验是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而血常规为血液检验的基本检查项目,获得最佳的采血样本,不仅能够获得精准可靠的检验结果,还可促进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的提高[1-2]。新生儿同成年人相比,其情况比较特殊,各系统器官并未完全发育成熟,机体调控能力相对较差,生理变化会引起血象改变,另外采血时间、采血部位、标本存放时间等多种因素均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3-4]。另外静脉采血、末梢采血所获取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会促使临床诊疗难度增加。本文就两种血液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临床选择更理想的采血方式提供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00例新生儿均在2021年1~12月内于本院出生。其中,男童61例,女童39例;日龄在1~7(3.56±0.43) d;出生重量为2.7~4.1(3.50±0.20)kg;分娩方式:顺产80例,剖宫产20例。所有新生儿监护人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1)足月分娩、单胎;(2)1 min 阿氏(Apgar)评分为10分且出生时间≤7d;(3)妊娠期间发育正常且出生后检查结果显示各项实验室指标正常。

排除标准:(1)母亲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2)存在原发性血液疾病、系统感染者。

1.2 方法

标本采集时间为上午8:00~10:00。抽取所有新生儿空腹状态的1 mL 静脉血,置于真空采血管内。末梢采血方法:操作者将新生儿的右足握住并按摩至足底充血红润,消毒足底皮肤,干燥后,利用一次性采血针行定位斜刺,弃去第1滴血,从第2滴血开始取足底末梢血20μL,在含有稀释液180μL 的微量离心管内放置,将其混合均匀。在采血工作完成1 h 后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得出检测结果。指标主要包括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同时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以及分类结果[单核细胞(MO)、中性粒细胞计数(NE)、嗜酸性粒细胞(EO)、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淋巴细胞计数(LY)]。

1.3 观察指标

观察血常规检验结果,并计算血红蛋白差指数、凝聚率。其中以静脉血为诊断标准,血红蛋白差指数[(末梢血结果-静脉血结果)/静脉血结果×100%]>20%提示临床不能接受;血红蛋白差指数>10%~20%提示可接受,但应谨慎对待;血红蛋白差指数≤10%表示临床可接受。

观察不同采血方式在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疼痛程度方面产生的影响。应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包括面部表情、呼吸形式、哭闹、上肢、腿部、觉醒状态6个方面,除哭闹的分值为0~2分,其他均为0~1分,总分为0~7分,得分越低,表明疼痛感越轻。

1.4 统计学处理

将此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资料利用 SPSS 2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经χ2检验,表现形式为[ n (%)];计量资料经 t 检验,以(x(—)± s )为表现形式。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验结果

新生儿末梢血除 MCH、MCV 外,其他参数均与静脉血检验结果存在差异(P<0.05),见表1。

2.2 WBC及其分类结果

新生儿静脉血与末梢血除 WBC、NE 差异明显外,其他指标数据对比区别较小(P>0.05),见表2。

2.3 血红蛋白差指数和凝聚率

100例新生儿中,血红蛋白差指数≤10%、>10-20%、>20%的比例分别为32.00%(32/100)、17.00%(17/100)、51.00%(51/100);末梢采血、静脉采血的标本凝集率分别为2.00%(2/100)、10.00%(10/100),数据对比差异明显(χ2=7.792,P <0.05)。

2.4 影响情况

同新生儿静脉采血操作后比较,末梢采血的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值、呼吸频率升高值均更高,且NIPS 评分亦更高(P<0.05),见表3。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通过对血细胞数量变化、形态分布进行观察分析,能够对血液状况进行了解,在疾病检查中较为常用[5-6]。获取血液标本的方法主要包括静脉采血、末梢采血,采血方式的不同所获取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新生儿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脐带处理方式、标本采集的部位与时间等,且与成年人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有着明显的区别[7-8]。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仪器检测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检测结果准确性以及可靠性的提升,检测结果更加稳定,应用于批量化检验中可促进检验效率的提升[9-10]。

末梢血取血方便,适合应用在用血量少、检验速度快的检查中。末梢血的取血部位一般为耳垂、手指,但在临床应用中,新生儿末梢血的取血方式为足跟或足底采血。其中在足跟内或外侧某处直刺,采血针的针头能够到达皮下疏松的脂肪层,此层的血管少且血液循环不理想,采血难度大,难以获得符合要求的血液标本,而多次针刺以及反复挤压足跟会导致瘀斑形成。而采用足底定位斜刺法采血,可在符合局部皮肤解剖学特点的基础上采血,所选择的采血部位血运丰富,能够快速出血,缩短采血时间。同时针头斜刺,可使针头与真皮血管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静脉采血是血液标本常见的获取方法,其能够对血细胞的真实情况进行更有效地反映[11]。血常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血小板、白细胞与红细胞三大系统,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的变化比较敏感,能够在病因不明时利用血常规检查实施辅助诊断[12-13]。RBC 在人体细胞中的数量较多,红细胞正常的衰老死亡与新生能够维持 RBC 的平衡,一旦失衡则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出现异常,如数量、形态学上的变化。通过检测 RBC 不仅能对贫血情况进行诊断,在其他血液疾病诊断中也具有较好的作用。 HGB 下降以及 MCV、HCT、MCH 等红细胞参数能够很好地鉴别贫血类型。PLT 则可为血栓性疾病、止血效果进行判断。在病菌侵入人体时,WBC 表达水平会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14]。

此次研究中,采集新生儿的静脉血、末梢血开展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两种采血方式的 MCH、MCV、 MO、EO、BA、LY 检测数据相差不大,而末梢血的 HGB、RBC、HCT、WBC、NE 检测值均更高,而 PLT 检测值更低。提示不同的采血方式所获得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末梢血标本 HGB、RBC、 HCT 数据更高的原因在于:新生儿在娩出的第一周内,机体周围静脉血存在淤积凝滞的状态,周围皮肤组织毛细血管内皮膜分布的孔数会出现明显的增加,血浆外渗明显[15]。毛细血管中所出现血流浓缩现象程度不一,故末梢血中的红细胞相关参数更高。新生儿出生后的胎盘代偿输血、外周血液循环红细胞比容增加均会引起血浆外溢,因此数据更高[16]。同時足底采血时刺入的深度、挤压程度等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另外检测设备的所用溶血剂的浓度、量早已设定好,当新生儿 RBC 浓度明显增高时,溶血剂在短时间内无法将RBC 充分溶解,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静脉血标本 PLT 水平更高的原因在于:采集新生儿末梢血时,挤压血管动作会导致 PLT 出现聚集现象以及消耗,且组织液进入到标本内会加快 PLT 汇聚速度[17]。采集标本速度过慢,PLT 在聚集黏附在皮肤穿刺处,促使PLT 检测结果呈现偏低现象。新生儿机体血液高凝,采集末梢血后还未与抗凝剂产生反应前,便会出现 PLT 聚集情况,导致结果偏低[18]。选择静脉进行穿刺采血,会不同程度地激活 PLT,导致其聚集于破损处。末梢采血操作后周围血液流动速度会加快,靠近血管壁的 PLT 流速则较慢,因此 PLT 检测含量不如静脉采血高。体积会对 PLT 的数目产生影响,PLT 聚集、损害等情况均会导致其体积出现变化。仪器设置的体积检测范围相对固定,当体积出现异常情况时,漏计、误计情况的出现会促使 PLT 检测值较实际值更低。新生儿末梢血 WBC、NE 检测值更高的原因在于:新生儿的血管管腔比较狭窄,末梢组织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相较于静脉血液循环更差,且末梢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成分存在部分沉积情况。同时采集末梢血时,采血部位的温度同静脉采血部位相比更低,WBC 会出现增高样变化,故会导致末梢血的 WBC 及其分类计数检测结果更高[19]。另外刺破末梢血管时,局部会产生剧烈反应,导致局部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促使NE 表达水平增高[20]。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单纯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应用末梢血,在进行多项血液项目检查的情况下应用静脉血,两种方法交替应用会使对新生儿病情的精准诊断难度增加,影响医生对病程、治疗效果的判断,降低结果的可靠性,且会导致新生儿痛苦增加,因此临床不推荐两种采血方法联合应用。此次研究中,100例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相差指数临床不能接受率超过50%。提示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对末梢血结果存在疑虑的情况下,可利用静脉血开展复查,对血液真实情况进行了解。另外本次还发现,静脉血的凝集率更高,分析原因在于,新生儿的静脉血管微小,一次性穿刺成功难度大,另外新生儿的血液高凝状态会导致抽吸血液的阻力增大,导致顺畅程度受到影响,血液接触抗凝剂的时间也会缩短,故会出现血液凝集现象。复查需要第二次抽血,新生儿会出现二次穿刺损伤,而末梢采血具有快捷方便、不易凝集等特点。但是末梢血并不能将血液循环系统的整体状况完全反映。此次研究数据还表明,末梢采血对新生儿生理所造成的影响较静脉采血更大,表现为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值更高,呼吸频率升高值更高,NIPS 评分表现出更高的趋势。这是因为末梢采血操作时选择足底进行穿刺采血,疼痛刺激大,因此会导致生理上的变化,新生儿感受到的疼痛大于静脉穿刺。提示新生儿科护士在为新生儿进行采血等有创操作时,应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反复穿刺,防止新生儿因疼痛刺激导致血液流动学出现波动,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结合此次研究可以得知,两种采血方法各有优劣,但在新生儿血常规检验中可将静脉血检验作为首选,针对末梢血检验结果存疑或者是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利用静脉血复查,综合判读结果,促使疾病诊断准确率提升。

总而言之,静脉血可作为新生儿血常规检验中优先选择的采血方式,但在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应充分结合新生儿实际情况选择应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以促进检测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Hall JM,Fowler CF,Barrett F,et al.HbA1c determination from HemaSpot(TM)blood collection devices:comparison of home prepared dried blood spots with standard venous blood analysis[J].Diabetic medicine:A journal of the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2020,37(9):1463-1470.

[2] Verougstraete N,Stove V,Stove C.Comment on HbA1c determination from HemaSpot blood collection devices:comparison of home-prepared dried blood spots with standard venous blood analysis[J].Diabetic medicine:A journal of the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2020,37(9):1613-1614.

[3] 闫永 . 血常规、C 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6):738-739.

[4] 雷明德,张术华,郭清芳,等 . 正常新生儿脐带血血常规参数参考范围调查报告 [J]. 当代医学,2020,26(1):12-14.

[5] 何旭,冼家明,罗建军 . 早期降钙素原、血常规和 CRP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作用 [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5):520-521.

[6] 杨月秀 .C 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对新生儿支气管感染性疾病应用价值 [J]. 中國药物与临床,2021,21(15):2735-2736.

[7] 杜泽中 . 末梢采血器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2021,34(13):151-152.

[8] 赵涛 . 婴幼儿末梢采血器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3):157-160.

[9] 庄燕琼,吴幼莲 . 真空采血技术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20):143-145.

[10] 陈伟珍 .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3):219-220.

[11] 陈敬鹰 . 足跟采血与静脉采血筛查新生儿疾病的比较[J]. 华夏医学,2019,32(6):8-10.

[12] 毛冬梅 . 新生儿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比较 [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6):181-182.

[13] 朱宏远,陈怡菲,王殊,等 . 新生儿血常规检测优先采血方式的探讨 [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11):1886-1889.

[14] 洪程铭 . 新生儿静脉血与末梢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观察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0):177-178.

[15] 安晓梅 . 不同采血方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J]. 甘肃科技,2019,35(12):103-104,53.

[16] 张建会 . 不同采血方式对新生儿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1):1757-1758.

[17] 陈靖,高秀叶,胡思明,等 . 新生儿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研究 [J]. 医药论坛杂志,2018,39(12):53-55.

[18] 高寒 . 新生儿末梢血和静脉血血细胞检验的结果比较[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7):101-102.

[19] 葛高霞,张美娟,黎青 . 新生儿的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3):3314-3316.

[20] 左路广,马科,冯博,等 . 放置时间、温度对新生儿末梢血细胞计数的影响分析 [J]. 医疗卫生装备,2017,38(10):83-85,92.

(收稿日期:2022-03-12)

猜你喜欢

血常规检验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探讨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