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2022-05-30高灿玉

高考·中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课间活动高中体育实践

高灿玉

摘 要:大课间活动是全面实行“阳光”体育的关键手段,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充分重视此类活动的制订、内容设计与管理等相关工作。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对系统化的大课间活动方案进行科学编制,基于本校高中生的实际体育素质水平对大课间活动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还需要协同更新高中体育基础设施。本文将着重研究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实践

现今,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普遍呈现出固化模式等特征,不利于高中生提升体育素质水平,更容易陷入体育运动盲区。大部分高中生的课业压力过大,体育课程的课时被大幅度缩减,难以体现“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联性。高中体育教学组在设计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高中生实际身体素质水平为基础,合理分类活动内容和实施标准。

一、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概述

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全面育人的关键举措,避免局限于传统的课间操形式,需要着重激发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1],增强高中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强健体魄。很多高中学校会压缩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以及内容形式,不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与大课间活动有效衔接,能够间接整合高中学校的体育运动教学资源,借助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运动观念,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很多高中学校每日大课间活动普遍局限于课间操等传统活动形式,不利于高中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创新思维培养,非常容易陷入体育运动误区,对高中生的身体韵律以及姿势养成非常不利[2]。对高中生而言,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思想观念是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通过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目标,体育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并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之上提升师生互动以及沟通质量。

二、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在不同地区的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需要分层设计活动内容,并对不同年级高中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深入调研,才能逐步提高高中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以及身心健康水平。体育运动是高中生解压的关键手段之一,能够客观展现高中生的独特精神面貌以及运动观念[3]。很多高中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需要通过定期以及规律性的体育运动增强体魄,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大课间活动,着重培养高中生的体育运动习惯以及思想观念,加深高中生的综合体育认知。体育运动能够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情绪控制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高中生的学业压力。但同时,高中体育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安全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才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并在高中大课间活动中展现独特的精神面貌以及运动素养。

(二)促进全员育人

高中体育课程与大课间活动是促进全员育人的关键举措,很多高中体育教师能够通过大课间活动,深入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运动素养水平以及肢体协调能力。但是很多高中学校普遍局限于课间操等具体固定的活动形式,不能够积极开发高中生的运动潜力,不利于全员育人。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以激发高中生的运动兴趣为主要目标,深入分析不同活动形式和内容对高中生体育素养产生的影响,从全员育人等新型教学理念入手,逐步丰富体育课程以及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中生的超负荷学业压力与体育教学存在较多冲突,因此很多高三学生并不能积极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之中,难以提升自身体育素养水平以及运动基础。为有效促进全员育人,高中学校的教师队伍需要对体育学科的育人目标、育人形式进行创新解读,充分重视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开展效果,有效促进高中生的和谐以及健康发展,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培养高中生的运动习惯以及思维观念。

(三)科学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

在众多高中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中,通过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原则,能够科学训练与培养高中生的体育素质,从多个角度丰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模式,将社会体育以及生活体育中的运动项目融入高中体育课堂以及大课间活动之中,才能逐步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高中体育教师需要深入调研不同年级高中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并对其身体素质进行全面评测,才能合理设计大课间活动以及体育课堂中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运动能力培养等具体教学手段,逐步强化高中生的体育运动技能。科学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是高中学校实施大课间活动的重要目标,但是很多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组并不能及时引入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因此很多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不够浓厚,很容易敷衍了事,难以保证大课间活动效果与活动目标达成一致。科学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需要立足于高中生现阶段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并丰富和拓展活动内容,凸显高中生体育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三、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的不足

(一)活动形式单一

很多高中学校组织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活动内容以及管理模式比较固化,难以激发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且不能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体现高中生的独特精神面貌,不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很多高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并不能深入解读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运动需求,对课间操以及足球篮球等具体运动的实施目标设定太高,难以满足高中生的运动技能提升要求,非常容易出现拔苗助长等不良状况,影响高中生的身体健康。目前,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单一,与当前很多高中学校管理者以及体育教师的运动育人观念比较滞后有关,其并不能深入调研和关注高中生的运动训练需求,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天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如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难以选用运动项目作为减压方式,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高中生的全面身心发展,还不利于陽光运动目标的贯彻落实。

(二)学生兴趣不浓厚

在不同地区的高中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很多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不浓厚,这与很多学校普遍选用课间操这一种活动形式有关。虽然在学生毕业之后,课间操活动会是非常难忘的学生时代记忆,但是高中生的课间活动参与兴趣主要源于活动形式以及活动内容,很多高中学校的管理者以及体育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实际运动训练需求,并不能换位思考,忽略高中生在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层面上的内在需求,导致高中生并不能积极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且普遍选择逃避。高中生的兴趣不浓厚,与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压缩体育课时以及课余活动空间有关,不同年级高中生非常容易在课间活动中出现运动损伤以及磕碰等健康问题,难以深入体会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目标以及活动宗旨,更容易引发较多心理问题以及身体健康问题。学生兴趣不浓厚与很多高中体育教师选用的活动方法以及组织形式不合理有关,难以体现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

(三)组织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体育大课间活动普遍存在较多管理漏洞和问题,其背后原因是组织与管理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长效化的管理模式,其内部创新力度不足,难以激发高中生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的参与兴趣以及积极性。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建立在完整的管理体制基础之上,才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教育效应以及教育优势,并需要立足于高中生现阶段的身体素质水平以及体育素养,深入挖掘高中生在不同阶段内的体育运动需求,逐步提升组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以及连贯性。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机制不完善,与当前高中学校过于偏重学生考试成绩有关,难以体现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不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全员育人的关键一环,若组织与管理机制不完善,则会直接影响到高中生在大课间活动中的体育素养。

四、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高效实践策略

(一)科学组织,设计常规化大课间活动方案

高中体育教师需要科学组织每日大课间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实际运动训练需求,分层设计常规化的大课间活动方案,将更多运动项目引入到大课间活动中,不要局限于课间操的一种形式,需要对不同运动项目对应的运动设施进行定期更新,逐步激发并提高高中生的大课间活动参与兴趣以及积极性。例如:高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月份,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啦啦操、健美操、射箭等竞技项目,协助不同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观念以及运动技能。在设计常规化大课间活动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群体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以及个性化需求,在定期更新校内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对不同月份的大课间活动进行科学组织以及创新设计,可以及时引入拔河等生活体育运动项目,并从中深层次挖掘高中生的集体精神,协助高中生强化肢体力量以及协调性。

(二)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定期组织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才能逐步激发高中生的自主参与兴趣,并且需要根据新时期高中生的运动训练需求,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对学生日常不能经常接触到的运动项目,例如:高低杠以及其他体能训练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评估高中生的体育素养水平。在具体丰富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的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师还需要深入观察不同年级以及年龄段学生,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认知和理解大课间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采取分年级体育竞赛以及运动项目比拼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积极性。在逐步丰富和拓展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师还需要观察、总结分析高中生在具体运动项目中的天赋,并协同班主任逐步细化课间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凸显高中生的运动训练主体地位以及活动参与价值。

(三)加强建设师资队伍,完善体育设施

高中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完善校园内的体育设施,协助体育教师科学组织大课间活动,逐步加强体育教师与班主任的联动性,以此保障不同阶段内的体育大课间活动都能够顺利实施。高中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需要不定期考核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对当前大课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定期组织体育教学组到外校开展教学交流,才能够汲取更新的教学理念和经验方法。在逐步完善高中学校内的体育设施过程中,需要征求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见和建议,对不同类型体育设施和产品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在合理控制预算的基础上引进新型体育设施,定期翻新校内体育场地,保障高中生在大课间活动中的人身安全,还可以间接培养高中生的体育运动观念。加强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并完善体育设施,能够逐步增强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效果,但是需要对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以及爱好进行定期调研,鼓励高中生积极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以及其他运动项目之中。

(四)加强活动管理,客观评价学生体育素养

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能够直接影响到高中生在校内的运动安全,因此高中体育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大活动管理力度,通过不同类型的大课间活动,客观评价高中生的体育综合素养水平。尤其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体育教师需要与各年级班主任进行沟通协调,对该年龄段高中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客观评估,深入调研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偏好,协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训练习惯。同时,在客观评价高中生体育素养水平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入正向评价机制,并对不同层次高中生参与的大课间活动进行合理分类,协助高中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管理力度直接影响高中生对此项运动的重视程度,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和班主任需要以学生为本,全面贯彻落实阳光体育運动新型教学理念,才能凸显高中生的活动参与主体地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师和班主任需要充分重视此类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实施过程,并需要协助不同年龄段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思想观念,并对大课间活动方案中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可行性评估,以生为本全面践行阳光体育目标,定期更新校内体育设施。

参考文献

[1]王雪晴.创建“体德兼修,健康成长”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5(S1):4-5.

[2]谢雪平.大课间“超市化体育项目采购”创意与实践研究:以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为例[J].体育教学,2019,39(8):35-37.

[3]张鹏.生本理念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落实策略[J].科技资讯,2020,18(21):143-144,147.

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以教育评价为导向提升泉州市中小学大课间活动质量的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QG1451一227)的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课间活动高中体育实践
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探析
对大课间活动的几点思考
利用民间游戏让学生在大课间快乐运动
高中体育训练中分层训练法的应用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