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2-05-30尹倩刘东旭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5期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新工科教学改革

尹倩 刘东旭

摘要:为了适用新形势下“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本文通过分析《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项目驱动、以赛促学”、“线上线下”的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程任务融合、教学组织形式优化等方面给出实施建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团体合作能力,并提升教学的效率,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工科;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挑战而出台了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为各大高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全力探索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工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要求教师积极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调整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模式。另外,新工科还提出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借助网络平台和线上课程资源,保障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与学生需求相契合,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中的一门理论和实践都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随着科技快速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工科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应基于多元化混合的新教学模式,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二、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目的

《移动开发应用技术》是面向大三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其涉及Android应用的开发环境、Android的四大组件、常用控件、UI设计、数据传递、数据存储、多媒体应用、位置服务与地图应用以及网络编程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希望达到以下教学目的:①使学生掌握移动应用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现使用的技术;②促进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实现具有创新和实际应用意义的作品;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⑤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二)存在问题

1.课程学时紧张

由于《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难度大且实践性较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无法将所有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也无法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全部知识,并且也没有充足的上机实践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实践动手能力差,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佳。

2.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

随着科技快速的发展,Android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地进行更新,其操作系统从2013年至今几乎一年更新一版。随着系统版本的更新,会产生新的技术和运行机制,则需要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地掌握。但是实际上教材的出版无法及时的更新,从而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供学生参考学习新的系统技术知识。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解Android应用技术时,涉及的知识内容繁杂,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而使学生达不到一个理想的学习效果。

3.学生积极性不高且参与度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课件、课堂为中心,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任务重,形成一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教师沟通和互动少,参与度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未被重视,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本课程的应用开发涉及Java语言,部分同学Java知识基础差,听课困难,丧失学习信心,从而导致积极性不高。

4.授课形式单一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中的诸多内容都是偏向于实践类的,比如:UI设计、数据存储、網络技术和多媒体编程技术等。虽然大部分教师会选取一些案例贯穿在课堂的教学中,但是诸多学校的教学不能集中安排,可能一周只安排2~4个课时,教师为了确保内容的连贯性,一般只根据具体知识点引入相应的小案例,采用课堂讲解的形式,这样学生光靠听讲相应知识点和案例,不能及时参与到实践中,会出现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但是遇到实际项目时却无从下手的局面,使学生的实践项目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并且也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需以学生为主体,比较注重创新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而混合式教学是指通过媒体技术和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活动,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3]。《移动开发应用技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学模式不适应新工科发展要求、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需求的现状。依据对《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构建以“项目驱动、以赛促学”、“线上+线下”为主的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项目驱动、以赛促学”教学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创新的教学方式,《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是一门重应用和实践的课程,“项目驱动、以赛促学”对于激发该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显著的改善教学效果。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基础、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合作方式,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开发技能自主的分析、研究、创新、解决问题、提交项目成果的教学模式[4]。竞赛驱动教学模式是通过计算机设计大赛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比赛中学知识、找差距,教师全面分析比赛的主体、章程和考核标准等要求,将比赛涉及的知识点融入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比赛机制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项目驱动、以赛促学”教学机制是将这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诸多计算机设计大赛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参加,采用竞赛形式的项目会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到项目中,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开拓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竞争观念、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二)線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知识内容多,教材更新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则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5],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同时实现学生的自由式、碎片式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符合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开放性。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通过线上的慕课、云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线下课堂讨论、互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混合式教学评价机制,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

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一)项目驱动,以赛促学,融合课程任务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是使用“项目驱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和竞赛的知识点与该课程内容相融合。在《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应选取实用性强、难度规模适中的应用项目,重新系统的组织教学内容,将项目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开发软件的流程和规范要求来完成项目。例如:以“音乐播放器”为例,将教学内容分解为12个知识点,如表1所示:

然后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将学生分为3~5人组建一个开发小组,分好组长和组员,让其相互配合共同来完成任务。根据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要求,每组自选感兴趣的移动应用题目,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和指导学生,采取“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提高学生对《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最后做的优秀的小组通过竞争,可以参加省赛,其余小组也可以将本次作品的成绩作为本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竞争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质量和效率。

(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结合超星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讨论、课后(线上)拓展和复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前教师要做好授课内容的安排,明确指出重点和难点内容,并通过超星平台向学生发布学习资料,包括课程视频、课件和扩展知识等,发布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的预习新内容。同时将学生进行分组,便于后期互动管理。学生在课前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记录下来,通过超星、QQ、微信等平台随时可以与教师沟通交流,而教师可以根据收集的问题相应的完善课堂教学的设计。课中(线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面对面授课,主要围绕项目和学生的问题解决展开。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积极的组织课堂活动,重点讲解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采用提问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促进知识内化。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章节测试、实践操作、拓展阅读来巩固所学知识,对还没有理解的内容,可以查看资料或再次观看视频;而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评定或者学生自评、互评等模式进行作业评定,使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为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督,可以建立混合式教学评价机制,将平时成绩占比增加至50%,考核内容应该包含线上线下共同表现,比如: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考勤及表现、实验、作业等。通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五、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基于“项目驱动、以赛促学”“线上线下”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在我院已实施一年半。我们组建了教师团队,在超星平台不断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不断地完善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设计。课程改革实施前后有了明显的差别,如表2所示,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不仅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移动应用开发竞赛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六、结束语

针对《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以“项目驱动、以赛促学”、“线上+线下”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改革课程。通过实施该改革模式得到的教学效果表明,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该混合式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促进了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并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也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尹倩    刘东旭    马鞍山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刘吉臻,翟亚军,荀振芳.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21-27.

[2]孙英豪,金百东.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17):254-256.

[3]李逢庆.混合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4]毛平.MOOC时代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6(12):29-32.

[5]邓斌.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性培养初探[J].语文学刊,2013(10):115-117.

[6]谢红侠,刘佰龙,徐慧.《Android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8(14):57-59.

[7]杨红云,陈旭辉,舒杭.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9):27-31.

[8]汤志鹏.应用型本科《移动互联开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数字通信世界,2021(08):223-224.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模式新工科教学改革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思路研究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初探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