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农学院”:劳动品格养成的新样态

2022-05-30魏群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劳动教育

魏群

【摘 要】徐州市新城实验学校围绕“相信和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这一办学理念,结合校情架构出“少年农学院”校本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基地场馆式课程实施路径:在“三生万物园”里开展农事劳作,“五育空间”中满足个性化劳动学习,“拆装车间”里利用劳动工具智慧变废为宝,“校企合作社”内体验职业生涯。学校通过创新劳动教育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由具象生动的亲身体验,实现对劳动教育的自主建构,从而唤醒学生的自主劳动渴望、激发学生的劳动探究愿望和点燃学生的劳动自觉意识。学校不断深化劳动教育功能,以培养出精神饱满、自强担当、手脑相长、全面发展的新实少年,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少年农学院”小学劳动教育模式。

【关键词】劳动教育 校本课程 “少年农学院”

一、 劳动教育,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出了更为具体、全面的要求。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

(一)回应现实突出问题

劳动教育既表达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承诺,更肩负着实现国家教育理想、推进社会进步的责任。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直面现实问题,化解儿童成长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和未来发展需要,学校不断探索“少年农学院”小学劳动教育模式,通过课程体系设计、活动体验和评价体系构建,更新劳动育人内涵,彰显劳动育人实效。

(二)立足校园区位优势

学校位于主城区东部,是嵌入在周边6个自然村的涉农学校,具有悠久的劳动育人传统。校内有农田约16667平方米;2—3的教师具有农业劳动经验,学生从小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具有一定的劳动体验和技能。

二、 劳动课程,创新实践的校本命题

(一)设计顶层规划

基于学校 “相信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潜能”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劳以成事,育以成人”的课程理念,创建“少年农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场馆式实施路径,以培养精神饱满、自强担当、手脑相长、全面发展的新城少年。遵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劳动过程中,学校通过“动—赏—创—享—悟”五环节,探索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架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二)明确课程目标

学校将“少年农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成服务儿童、关照儿童、发展儿童的劳动乐园,让儿童真正成为学校的中心,让成人成为学校的终极目的和追寻。通过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及美育之间相互包含、相互融通的“全息”实施路径,指向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养成的德行品质、智力构建、体魄塑造、美感追求,助推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以培养精神饱满、自強担当、手脑相长、全面发展的新城少年。

(三)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开展“学科+”劳动教育的渗透学习,从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维角度开发校本课程,遵循“一核两类五融四位一体”框架思路,构建“少年农学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四)完善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规划及课程目标,研发组结合学校实际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实施路径与时间、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性需求,开设了普及型(校本必修课)与定制型(校本选修课)两大类校本课程,并策划出具体实施内容。

1.普及型校本课程(校本必修课)

以生活经验为组织中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课后延时服务、社企合作等路径,开展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主题课程。普及型还应携手家庭,链接生活经验和成长需求,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身边的问题。

2.定制型校本课程(校本选修课)

课程的实施需要因地制宜,“少年农学院”的建立、“小麦宝”课程的架构则是学校劳动教育最恰当的补充和最完善的校本表达之一。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一生一特长”的培养宗旨,构架“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四维目标的校内外大小主题社团活动,学生依据个人需求,通过网络选课,自主参与,意在劳育过程中以共育求共识。

三、 课程实施,“双减”实践下的减负命题

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优化资源,科学规划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场馆,让作业从书面走向生活,让课堂从校园走入家庭、走进社会,让学生全面参与社会生活。这些实施路径能让学生全方位体验劳动基本素养在真实社会实践中的必要性,让劳动教育的种子深深埋入学子心间。对于国家课程实施,学校采取主题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模式;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采用场馆学习、课后服务、社团活动、校企联盟形式。

(一)主题单元教学

主题单元教学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实施路径,学校每学期初会召集所有教师集体教研,将各学科教材中可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统一标注,以此整合劳动主题单元教学方案。各学科按照方案,以课堂为主、课余为辅,稳步实施。

(二)项目化学习

学校依托“少年农学院”,开展从种植到文化再到课程的主题项目化学习。学生围绕选种、分田、播种、管理、收割、果实酿造等真实的劳动项目,经历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反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五育融合提升劳动素养,铸造劳动品格。

(三)场馆学习

“少年农学院”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资源,在校内建有“三生万物园”“拆卸车间”“五育馆”,在校外拓展研学实践基地。学生在场馆学习中,通过参与活动,发现其中的美,并主动进行创造,愿意分享劳动经验及果实,知感恩、悟真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优秀的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综合素养。

1.农业主题学习空间——三生万物园

为了给课程实施搭建平台,学校将校内废弃的约1334平方米土地拓荒为三生万物园。在农科所专业技术人员和校内外“行家”的协同下,学生每周五下午参与的农耕活动,是校本课程中室外实践学习的主阵地。劳动实践大主题活动包括走近古农具、农耕大种植、小小农艺师、探秘农耕史、学习传统农耕技艺、解读生态环保意识、掌握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关系、了解病虫害的预防、关注劳动安全焦点等。

2.综合学习空间——五育馆

为满足儿童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需求,学校建有1500平方米的五育馆综合学习空间,馆内按功能划分为德育空间、智育空间、体育空间、美育空间、劳育空间。五育馆实现一馆多用,是校本课程中室内主题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利用社团课及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工匠精神传颂、非遗传承、创意手工、拆卸组装、变废为宝、搭建拼装、体能训练等主题活动。

3.校外拓展空间——实践基地

为集中丰富的社会资源,打造开放性学习平台,学校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根据年级组每月一事计划,有序进行校外研学活动:到酱园体验酱油酿造过程,参与包装销售;走进秋水湾参与拔萝卜、品萝卜、雕刻萝卜艺术品;再到农科院参观种子实验室,了解优良精品种子研发与培育过程。

4.志愿空间站——公益服务

学生通过职业体验(当值小保安、食堂小助厨、校园清道夫、周一小先生等)或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核酸检测指导员、社区防疫“小卫士”、红领巾网格员、马拉松志愿者、超市引导员、敬老院里的开心果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校园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从而尊重劳动、敬畏劳动者。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充分感受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帮助他人,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互动中,体悟劳动艰辛、感悟人生并知感恩、懂回报。

四、课程评价,劳动教育下的素养命题

学校力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阳光发展和终身健康发展,开创自主多元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形成较为立体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劳动意识评价、劳动观念评价、劳动能力评价、劳动成果评价四个维度。为此,“少年农学院”劳动实践基地研创“劳动成长墙”和“劳动评价网上银行”两种评价模式,学生自主记录和积累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和感悟。

(一)劳动成长墙

跳出常态量化评价,实施事实评价。成长墙上每月以劳动样态、劳动经历、劳动作品等实物展示劳动获得,实现劳动育人价值。如“最美劳动瞬间”“比比谁的汗珠最大”“我的劳动日记”“晒晒我家书房”等,以务实评价赋能学生成长发展。

(二)劳动评价网上银行

学生模拟银行存币、取币方式,每天把自己的劳动点滴如实存入。每周五可兑取币,此币可以在“少年农学院”内流通使用,使勞动教育基地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创设智慧云平台,开发出四大评价功能区域:秀空间、即时评价、实践活动评价、个性特长评价,每个区域都由内容布置、成果展示、评定反馈三部分构成,以班级为单位,一生一账号,班主任统一管理。平台体系支持学生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实践经历、成果展现,同时支持审核、评价和认定,并生成劳动教育成绩。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劳动、评价事实劳动,使之形成了从客观到主观的完整记录,可以全面反映出一个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过程。

“少年农学院”劳动课程的实施,促成学校形成独有的节日活动,深化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种劳动技能,“疫情”管控居家期间,每一名新城学子都展现出无比自信的生活样态,而劳动教育让新城的每一名学子都拥有拥抱未来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