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再无秦淮景,金陵独剩佳人歌
2022-05-30曲珈莹
摘要:从叙事角度来看,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倾向于从男性视角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并凸显战争血腥、残忍的一面,而《金陵十三钗》则以女性的叙事视角为出发点,从独特的角度看待战争中柔弱的女性人物形象内心的家国情怀,一方面突破了以往战争片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彰显女性的光辉,另一方面在电影语言把握上不失为一个亮点。《金陵十三钗》从视听效果来看,遵循了张艺谋执导的一贯作风:主题多变、讲究细节、故事情节动人、容易引起共鸣。文章从视听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对影片的故事情节、气氛渲染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视听效果对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影评;视听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03
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是由张艺谋执导,克里斯蒂·贝尔、倪妮、佟大为等联袂主演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该片上映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佳绩,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战争片之一。历史的车轮滚过近百年,古之金陵,枪炮遍地,今之南京,祥和安定。该片讲述的便是在南京大屠杀背景下,风尘女子为了保护教堂女学生而英勇赴约的故事。该片采用线性结构,从教堂女学生书娟的第一视角出发,讲述了在她眼中发生的故事。导演张艺谋以真实的镜头语言、简单质朴的色彩以及独到的音乐彰显人性的光辉以及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定的主题思想。
1 景别
在揭露日本士兵暴行的过程中,张艺谋导演所运用的大量特写镜头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即使是对同一人物角色变化前和变化后的景别应用也不尽相同。《红高粱》就是一部典型的特写镜头电影,在这部作品里,张艺谋采用了多种特殊的拍攝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使影片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魅力。在《金陵十三钗》中,以约翰的镜头为例,影片一开始,约翰的镜头以中景、远景为主,随着情节的发展,约翰更多出现在近景、特写镜头中,体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文章着重阐释这部影片中一些颇具特色的镜头。
1.1 慢镜头
影片中多次出现慢镜头,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几次镜头是士兵炸坦克、日本士兵的子弹穿过破碎的玻璃以及秦淮女人演唱《秦淮景》等几组慢镜头。在士兵炸坦克的这组镜头中,观众看到了他们不愿当亡国奴、救国家于危亡的决心和英雄气概,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保护家园,用鲜血与汗水、用双手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但是作为军人,他们也有着守卫国土的义务和担当。看到地窖中李教官被风尘女子们说得那么不堪的时候,再次联想起这一幕,会不会因自己的偏执而内疚?会不会为中国士兵的英雄壮举而震撼?在慢镜头拍摄的画面中,观众看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消逝,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慢镜头下的子弹更具穿透力,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子弹的轨迹,同时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同样,教堂的玻璃多次出现,颜色鲜艳,但是它却挡不住子弹。影片中,玻璃以一种“破碎”的姿态存在于画面中,将观众带到当时国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情境中。在影片的最后,秦淮女人以摔碎玻璃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当她们藏玻璃碎片时,离别的悲怆之情顿时被渲染出来,让观众能够推断出她们的结局。
1.2 长镜头
在该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堪称经典之作。这个长镜头的时长近两分半,就是香兰和豆蔻回去拿东西被日本兵追赶的那组镜头。她们从房间里出来,走到楼梯上突然听到日本兵的脚步声,于是便躲起来,观众刚刚缓口气时,却发现豆蔻的琴弦掉了,在寻找琴弦的过程中她俩再次被日本士兵发现。接下来继续逃跑、上楼、中弹、跳水、被抓,在这里摄影机运用了推、拉、移、跟等运动拍摄方式,完成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镜头的拍摄。观众可以从镜头中看出豆蔻、香兰的恐惧和无助,替她们焦急万分,希望日本兵追不上她们。
这就是长镜头所营造出来的真实感,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给人绝对的真实感,进而给观众带来紧迫、危急的强烈刺激感。但就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豆蔻依然要回去找琴弦,其实她并非不害怕,只是想在浦生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他弹一首完整的琵琶曲,以慰藉奄奄一息的生命,所以才会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豆蔻和香兰的结局是悲惨的,张艺谋用悲惨写实的方法展示出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最后约翰带回带血的琴弦,交代了豆蔻和香兰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从镜头的固定和运动状况来看,跟拍的运用在全剧中是普遍且精致细腻的。影片从跟拍女学生逃跑开始,利用大量的跟拍运动镜头突出了战争年代普通民众的悲惨生活状态及敌人的逍遥法外、肆意妄为和对普通民众的迫害。然而,这种拍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战争中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行为的影响,导致影片叙事情节缺乏深度和力度。相比之下,在表现李教官和他的教导队与日寇顽强抗争时,则运用了固定机位拍摄来凸显军人誓死守卫家园的无畏和决绝。特别是在拍摄教导队敢死队以血肉之躯炸坦克的情节时,导演并没有采用一侧跟拍的拍摄手法,而是正对着演员,采用仰拍镜头,配以悲怆的乐曲,成功塑造出教导队军人不畏生死、敢为人先的英武形象。
2 光线
光线是电影画面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不仅能体现导演的意图,还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做到精益求精,渲染影片气氛,增强画面美感,深化影片主题。要想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光线的作用不容忽视。《金陵十三钗》最出彩的便是对光线的巧妙运用,张艺谋对光影的巧妙处理使影片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他善于利用光线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从而使影片更具独特性。在该片中,光线的运用不但使画面极具美感,从而迎合了大众对影片的视觉要求,同时还具有更深层次的隐喻作用,即通过光线的变化来映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转变。
该电影总体的光影变化是扑朔迷离的,光线和色彩的渲染使整部作品充满了神秘感。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从教堂展开,教堂中光影变化丰富而绚丽,在气氛渲染上没有半点做作之意,其带来的视觉感受与蕴含其中的情绪上的感染力在吸引观众方面都恰到好处。影片中光线的运用、光线与画面之间的配合使影片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力,更具有魅力。与此同时,也凸显了光线对影片气氛、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表现功能,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影片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折,光影变化还展现了约翰等人的人物形象改变、内心变化。例如约翰开始只顾自己安危,这时的他和教堂里阴暗的环境是融为一体的;后面日本士兵来教堂时,他伪装神父呵斥日本士兵并企图拯救女学生,这时他的周围开始出现点点明亮的光;最后他和玉墨深夜在教堂讨论怎样营救女學生时,虽是深夜,但却出现了亮光,导演使用逆光拍摄,把人物放置到光芒中,显示出这一刻他们的伟大。针对约翰的转变,在光线上有别样的设计和表现,从“只要钱的殡葬师”到“不顾生命危险、振臂高呼保护教堂的神父”,运用光线深刻表现了其人物形象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3 色彩
《金陵十三钗》中开篇就是灰茫茫的一片,让人分不清方向,有人说张艺谋既然那么喜欢红色,为什么不用血红色作为开篇?血红色确实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但是灰茫茫的色彩更加符合当时国人害怕、茫然、无所适从的心理活动。
在影片前部分,色彩都很黯淡,服饰都是朴素的黑灰色,而当秦淮女人出场的时候,通过李教官的瞄准镜、乔治的门缝、学生的窥视等,影片开始聚集于这群衣着鲜亮的女人身上。她们的风情也是通过这些明艳的服装展现的,玉墨所穿着的绿色是其中最亮眼的颜色。她们就像一江春水,融化了冰冷的黑灰色。而当秦淮女人住进原来学生们躲避的地窖的时候,地窖和教堂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学生们说的那样,“那又暗又臭的地窖变成香的了”。拍摄地窖的时候用的是暖色调,颜色十分明亮;而拍摄教堂则用的是冷色调,蜡烛微弱的光线、玻璃生硬的反光还有冷冷的月光,黑暗与光明交替出现。在影片最后,秦淮女人换上了学生们的衣服,地窖的色调变成黑白的,预示着这个时候学生和她们之间的隔阂完全消失,战争环境、共同的命运使他们融为一体。
此外,影片中值得注意的还有教堂里的那扇彩色琉璃窗。教堂的彩色琉璃窗从头至尾的色彩都是鲜明的,其作为象征性事物贯穿影片,书娟每次驻足于琉璃窗前,影片的故事情节都会发生转折。最开始,书娟在玻璃窗前迎来的是受难;在被日本士兵侵扰时,窗前李教官救她的那一枪,给她带来的是救赎;最后女学生们逃离南京,她再次站在玻璃窗前,幻想着秦淮女子们的到来,则是她们苦难后的追忆。除此之外,还有从完整到破碎的变化(玻璃被子弹击碎),这种变化其实是色彩和结构的双重变化,在被子弹打穿时,镜头中琉璃窗的彩色碎片组成的空镜充斥整个画面[1]。在那一刹那,彩色玻璃碎片与整体灰暗的教堂外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音乐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故事情节以及渲染氛围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影视艺术空间的发展。《金陵十三钗》在音乐的创作和在素材的选择上都可以说别出心裁。为体现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音乐的乐器选择上,作曲家主要选择了具有中国元素的琵琶,同时还借鉴了西方的小提琴和交响乐等,将音乐和电影故事情节进行了完美的结合[2]。在该片中,音乐贯穿始终,与情节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成为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无论是女学生演唱的教堂颂歌,还是秦淮女子吟唱的世俗民歌,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推动了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
音乐与电影结合后,会使画面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北京电影学院的苏牧老师在解释电影音乐和电影影像时曾说:“音乐不应起到一美遮百丑的作用,它应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这就是音乐“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所在,这句话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下文主要对片中出现的两部分音乐进行分析,一是围绕整部电影的《秦淮景》,二是女学生们合唱的教堂颂歌。
4.1 《秦淮景》
影片中《秦淮景》这段音乐以秦淮女人为主线展开,从烟花巷陌的乱世佳人到国家大义与民族大爱前的英勇战士,《秦淮景》如同秦淮女人的化身,多次被改编成不同的音乐形象,将影片中秦淮女人的动作情感都串联在了一起,贯穿影片始终,饱含丰富的动作情感与表现方式,以此深化了主题。
从琵琶独奏的《秦淮景》到小提琴演奏的由《秦淮景》衍生而来的音乐,它以独特的音色和优美的旋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轻清柔美的吴侬软语给这个阴霾密布的城市带来了一线生机和温柔。琵琶的演奏全是单音,用了推、揉等技法,韵味十足,凸显出吴侬软语的细腻柔情[3]。而用西洋乐器小提琴来演奏中国的五声调式的音乐,中西音乐的结合预示约翰和玉墨之间的东西方情感交流,为两人之后擦出的爱情火花埋下了伏笔。
同样是一段小提琴演奏的由《秦淮景》衍生而来的旋律,《秦淮景》第三次出现是玉墨向约翰讲述自己不幸的身世时。相较于之前,这次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凄惨而悲凉,在此时安排这样一段音乐,刻画了玉墨善良、柔软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书娟的人生的羡慕和憧憬之情,也为之后玉墨号召自己的姐妹代替学生赴约埋下了伏笔[3]。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十二钗(豆蔻、香兰已死)为教堂女学生唱起《秦淮景》的时候,导演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切换到她们身上,此时她们在舞台上穿着华丽精致,缓缓向观众走来,展现出温软妩媚的姿态。
4.2 教堂颂歌
女学生们演奏的教堂颂歌,曲风飘逸空灵,带着纯净、圣洁之感,和战争的场面格格不入,使人在紧张的气氛下有稍许喘息之机。这首由女学生们演唱的颂歌唱响了时代的悲歌,同时也警醒人们勿忘历史。这首曲子如同天籁,使人们忘却不安、产生共鸣,原本从视觉上看到这一镜头就足以震撼人心,再配以恰当的乐曲,更是令观众潸然泪下。
5 结语
当时代的警钟响起,人们纷纷为国家富强而奋斗。为了杜绝历史悲剧重演,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中充分体现了民族情节和家国情怀,最后的开放性结局引人深思、铭记。在电影中,音乐充分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情感,秦淮女子这个特殊群体的境遇,如同全民抗战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一叶而知秋,以小喻大。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部电影带给了观众只有抗争才能生存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冯星月.电影《金陵十三钗》视听语言浅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1):124-126.
[2] 万志文.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J].电影文学,2014(14):135-136.
[3] 刘秀荣.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音乐分析[J].电影文学,2014(5):138-139.
作者简介:曲珈莹(2001—),女,辽宁抚顺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