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日常务实课堂的“三好”与“三必须”
2022-05-30仲永生
仲永生
摘 要:高三年级历史课堂与其他年级相比,在内容设计、目标达成、节奏快慢、紧张程度等各方面都有显著不同。可以说,高三历史课堂的要点就在于务实,集中体现在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上。既然讲求务实,就可以抛开不必要的形式,也无须被陈旧的、过时的、激进的等教学方式束缚,只要效果好,且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当用则用,以让每一节课成为务实的好课。
关键词:高三历史;日常课堂;务实;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比赛课,二是日常课。比赛课经过反复打磨和演练,教师只要稳定发挥,课堂效果自然好。与比赛课相比,日常课要“朴素”很多,且直奔教学核心。高三的课堂一般少有比赛课,教师应当在务实上下功夫,不仅要备战高考,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相应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什么是好课?什么样的课能受到学生欢迎、家长认可、上级部门肯定?笔者以南莫中学高三年级八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制作、发放、收集、分析调查问卷了解了相关信息。详情见表一。
表格信息说明:1.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2.“好”“中”“差”是指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涉及德育等其他方面。3.为增加区分度,四个选项设置为单选,表格中显示的数字是选择该选项的学生人数。4.词义阐释。(1)趣味性,注重知识的有趣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2)逻辑性,注重知识的关系,体现理性色彩;(3)问题性,注重跟高考结合,体现解题能力;(3)社会性,注重课程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关联。
根据表格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务实的高三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落实在“三个好”上,即掌握好内容、培养好能力、树立好意识。
一、“三好”
(一)掌握好内容:概念透彻、内容熟悉、思路清晰
此项内容对应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同学对概念不理解,在解题时不会运用学科术语,更习惯用自己熟悉的大白话来表达。主观题的最后一问往往是总结性的内容,如对某事件、某人物的评价,或者通过某历史进程得到的启示等。有一些学生由于能力欠缺,会用一些政治学科的术语来表达,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答不到点子上。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应当在唯物史观的架构下强化学生的历史概念,训练其基本的学科素养。
内容为王。无须多言,教师一般最注重的就是内容有没有讲完、重难点学生有没有掌握。从历史课学科的特质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讲、读、背、默、练等形式来传授与强化知识。教学内容多是零散的,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建构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教师可以以点带面,搭建框架,也可以先搭建框架,然后往里面填内容。总之,概念、内容、思路是一节课的基础,搞好这三者的关系,一节课也就成功大半了。
(二)培养好能力:解析能力、解题能力、举一反三
此项内容对应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历史课的学习越来越多地立足于材料,从教学到考试都是如此,这与核心素养是高度吻合的。古人就讲“左图右史”,提升材料解读能力是提升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历史课程,就应当学会解读史料,包括文字、实物(图片)、地图等,应当学会在解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解释。
首先要读懂材料,这是高中学生普遍需要提升的能力。第一类是文字材料,有文言文、外文翻译,还有的材料需要解读出作者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有一定的难度。文字材料的解读水平本质上与语文学科的水平有关,但历史学科的材料还有学科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背景下从事件的性质等方面来解读材料。第二类是图片、图表类材料。这一类材料往往蕴含的信息量很大,但只要解读完全,解题就会变得明朗。教师要教学生看全信息、分析各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命题者要表達的意思。
读懂材料后还要根据命题者的设问来解答。如材料题有不同的提问角度,指出、概括、归纳、分析、说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等都是常见的。这些问题的答法是不同的,有详细有简略,有的需要从教材找依据,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能够应答自如。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当然训练需要适度。超限效应理论[1]认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可能会引起心理上的逆反,从而起反作用。材料本就枯燥,太多的训练容易让学生反感。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选择新鲜有趣的素材。总之,关键在一个度的把握。
(三)树立好意识:自主意识、目标意识、能动意识
此项内容对应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学习历史,可以知晓人类文明的艰辛与辉煌,可以感悟各种善恶美丑。更重要的,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发展新中国的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统一、富强的发展意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达成的,而要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感悟。有了这些意识,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上文所列的“三好”,是高三历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不需要额外付出,也不需要特定的方法,只要教师认真准备,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注重落实,就能使平常的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好课。
日常课肯定不可能像比赛课那样反复打磨,但教师可以在多年的从教活动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第一年的教学有了基本的素材、教案、课件,下一年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二次加工,以此类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校内、校外听课活动,这是非常好的提高机会,教师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如此精益求精,日常课堂目标的达成度必定很高,每一节课都是高效、务实的课堂。
高三年级是毕业年级,高三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策略上跟基础年级大不相同。高三教师自始至终都处在高度的社会关注与紧张的教学环境中,不断自我加压,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新教师比老教师更容易紧张、焦虑,对寻求教育教学方法的突破十分重视[2]。很多教师在学期初期比在学期中后期钻研精神强、寻求改变的表现多。这些现象有两类原因:一是老教师和经过学期中后期的教师已经找到了切实高效的方法,已经步入正轨,稳步实施各项计划;二是经过摸索,没有达到设想中的效果,因而放弃,退回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
务实是高三课堂的关键,教师需深入探究怎样做到务实。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在活动开展、教学策略上丰富多彩,也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本市高三年级教师进行全员调研,对调研结果经过充分研究、深入思考后,笔者总结出高三年级的历史教学有一些固定事项,教师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巧妙融入务实的措施,保证课堂的高效。
二、“三必须”
(一)背诵与检查
历史学科是一门对记忆要求较高的学科,读、背、默的方式虽然老套,但很实用。务实的课堂要从务实的方式开始,老方法要用出新意、效果,这重点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优化组合。读什么、怎么背、如何默等问题都是很有讲究的。
先说读书。教师布置读书任务时,要精选内容,不能不加区分地滥读。根据学科特点,记忆历史知识应当区别于语文或英语的朗读、抢读,教师要关注讲解、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科学认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学生在读书时,教师要在教室巡视,提醒不在状态的同学,对学生读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同时,教师不能趁此机会备课、批改作业,更不能看与本课程无关的书甚至玩手机。教师要根据知识体量控制学生读书的时间,所读内容要具体、明确,要注意泛读与精读,以及注意劳逸结合。
再说检查。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背诵、默写。教师可以亲自检查,也可以请课代表、组长来辅助检查,还可以让同学自主检查、相互检查。读、背、默的过程比较枯燥,要尽量变换方式,以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增加更多的新鲜感。
读书、背诵、默写属于打基础阶段,可以说是学习过程中最辛苦的环节。教师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要注意张弛有度,将柔性教育与刚性教育相结合,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有硬性任务,又要顺势引导。
(二)解题与训练
高考考的就是解题能力。很多教师都很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且颇有心得。但对于教师强调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虽能听进去,却不会熟练运用。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学生疏于训练,好比不是自己的工具,要么想不到使用它,要么不会用。对此,每节课都必须安排适度的训练,保持手感和状态以期熟能生巧。每节课的训练题也要精选,可以是对应知识点的典型题目,也可以是适用于某一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一类题。
除解题外,还有一种训练方式,即用材料来辅助讲解教材文本。历史学科的高考题早已是“材料为王”,对材料的解读是解题的基础。教师讲题时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在讲授新课、复习等环节进行能力培养。在日常的课堂上,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远比直接呈现知识更好,尤其是学生参与对图表等的分析与加工,会加深其对所获知识的印象。
(三)总结与提升
高三的课堂基本是复习已有知识,因此使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思路非常重要。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复习资料,学校也提供较多的资源。这些资料对知识点的整理很齐全、完备,教师、学生拿来即可使用。但是从教学的本质来讲,自己整理的比现成的更有意义。教师可以筛选一些好的资料,不用其具体内容,而是采用分析讲解其思路、角度,如知识体系、知识网络,相近的、相反的知识内容,前后时段的纵向比较、同时段的横向比较等,提取其整理思路和脉络后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整理。如果有的资料整理起来有难度,可以动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最后对各种好的思路进行汇总,印发给学生。
经过近一学年的实践,各层次的学生在相应的方面都有所提升,见表二。
最后谈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务实课堂与核心素养的关系。高三历史课堂主要服务于高考,务实却也并不等同于分数。反之,讲核心素养也无须讳言分数,因为分数也是素养、能力的体现。实际上,有些素养以后在不同的环境下亦可养成,但高考分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仅有一次。因此高三务实课堂与核心素养应是同步发展的。
以上三个基本要素,不是追求形式的完整,而是着重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安排环节和内容,但前提是对一节课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要胸有成竹,然后合理、紧凑地开展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杨耀东.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杨乃虹.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