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技工院校德技并修的研究与实践
2022-05-30徐炯林丽群
徐炯 林丽群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德技并修的时代内涵,剖析技工院校推进德技并修工作的现状,结合个人思考提出可行举措,为技工院校深入开展技工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技并修 实践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科研工作者协会规划重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实践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课题编号:XJKX19A052)的研究成果。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些年国家重视发展技工教育,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德技并修”一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注重“德技并修”。新时代技工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意见》为根本遵循抓好落实。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新使命。德技并修,不仅是对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理想期待,而且是对现有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反思。
一、德技并修的时代内涵
德技并修,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德育和技能教育一体化,德和技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人无德不立、无技不成。德是技的根本,必须做到以德养技,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融入技能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是德的延伸,学生要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高尚的品德会促使学生努力提升技能,精湛的技能是学生胜任工作的硬核条件。
(一)以德为先
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技工院校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
一方面,技工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墙、主题活动、第二课堂等途径的宣传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独立自信、诚信友善的思想道德品格,引导学生遵循崇德、尚技、奉献、务实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技工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讲诚信、讲奉献、能吃苦、敢担当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不仅是企业对员工的核心素养要求,也是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指标,同样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创造精神是新时代技术工人不可或缺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本,也是员工个人发展的灯塔。技工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
(二)以技报国
我国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再到创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人才不是简单的流水线工人,而是能够操作精密仪器的工程师,甚至是能够创制、修理精密仪器的高精尖人才。技工院校的学生要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与专业相关联的衍生知识,为个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满足当今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技工院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变革,根据专业课程设计,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使学生从“学技”向“精技”转变,努力提高和精进学生职业技能,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断为国家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德技融合
技工院校必须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敬业品格。德技融合,并不是简单物理层面的融合,而是更高层面“润物细无声”式的融合。我们所熟知的航天特级技师赵启明、航天特级技师王伟明、仪表专家黄耀明,都是将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艺融于一身的典范。只有德技并修,才能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行业领军人物。
二、技工院校的教育现状
(一)重技能轻德育
为了保障学生就业率,部分技工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中,偏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在学校,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重技”“强技”的氛围,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传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培养感受不深。很多学生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只以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技术短期能挣钱作为标准,缺乏对职业道德和崇高精神的追求。
(二)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不匹配
以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集中在第二产业。海南省是以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为主要支柱的地区,但海南省的多所技工院校的加工制造类专业占比较大,导致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率非常低。有不少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才发现,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要领,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完全脱节,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学习。一方面企业花费时间和精力招收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造成企业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在工作中却用不上,导致学生需要重新花费时间参加岗位培训,造成了学校、用工企业、学生不满意。
(三)课程内容设计与现实脱节
技工院校課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脱节,且课程讲授方式单一。例如,技工院校的模具设计专业教学需要借助实物模型展示、电脑演示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在讲授“侧轴投影”“立体的展开”“组合体视图”等基础知识时,很多技工院校因缺少设备支撑,无法使用先进的3D模型或者借助软件建模演示,只能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导致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仍听得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讲授百遍不如操作一遍,没有实践操作,很多学生直到毕业还不能完全掌握模具组装和维修的动手技能。此外,很多技工院校仍在使用老旧的数控机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学生的实践操作练习,但老式数控机床和先进主流的数控机床在构造、零件和运转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导致学生在学校操作、维修很顺利,但到了企业工作岗位上却不会操作,需要从头再学。
(四)重理论轻实践
技工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操控机器,并了解机器运作的基本原理,能拆卸、能组装、能维修高精尖仪器。受课程设置和安排以及学校设备设施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学生除了实习的时候能到企业学习,其他时候很少有机会到现实工作场所进行机器设备的操作、学习和维修,因此,一些技工院校学生往往存在空有理论、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五)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体系缺失
一些技工院校考试多以书面为主,实操考评评分占比较低。有的教师并不清楚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到达什么水平,同时学校较少举办跨年级或跨学校的技能竞赛活动,导致学生的德育和技能没有实践的渠道,因此学生无法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也不知从何改进和提高。
三、德技并修的实践探索
(一)大力推进产教融合
技工院校需要根据区域产业占比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来构建相对应的专业体系,而不能一味沿用原有的传统专业设置,或者只是简单追求某个短期内发展得较快、收入比较高的行业而开设相应的专业。站位高、视野宽、格局大的办学理念才是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技工院校需要认真调研所在区域产业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了解市场真实需求,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做好需求调研、以需定培,这样才能精准施策,进行科学的专业设置。
技工院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深入洞察区域政策导向,紧跟政策形势做出专业设置调整。另外,技工院校与当地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要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洞察不同产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前进行学科规划,帮助学生打通未来就业渠道。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
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技工院校要根据专业对口的行业和岗位发展来进行选择,紧密围绕专业就业方向来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能力。
技工院校要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框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专业对口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如模具制造、机械加工专业,应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电器应用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应构建以岗位工作需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要将技能竞赛融入课程体系。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每年5~6月期间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月”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按年级设置竞赛组别,在竞赛内容和规则的制定过程中会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竞赛内容的设置方面,公共基础课竞赛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重点;专业技能课竞赛以提高学生技能核心能力为目标,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后将比赛名次、操作得分等按比例折算为学业成绩,为学校分配奖学金、选拔竞赛选手提供参考。通过这样的正向激励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职业能力。
(三)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教学
技工院校开展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基础。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一个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还要具备职业精神、健全的人格、法治意识和团结合作等职业素养。
技工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区域大型用工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和定向培养协议。技工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专业课程的开设和人才培养方向,在培养的过程中将“德”和“技”注入进去,精准进行对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技工院校可以在机械加工、机器人技术等对实践操作和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采取“引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将企业的实验室、培训基地建在学校内,将企业设备引入学校,让学生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同时采用“走出去”的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项目车间实习,既可解决师生一线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又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水平。例如,第一阶段让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周的理论基础知识;第二阶段让学生到企业进行两个月的跟岗实习;第三阶段安排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适应职业角色,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
(四)建立德技并修综合评价体系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激励和保障机制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例如,政府综合各方资源,组织区域内的学校、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设置奖项,鼓励学生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在跨年级、跨学校、跨单位的职业技能大赛中,通过激烈的竞赛能够提升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同时获奖的学生和企业员工增强了荣誉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背景下,技工院校可以采用“师徒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中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另外,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混合式的团队型技能竞赛,让学校的学生与企业的熟练工组队参赛,通过训练和比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团结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德技并修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教学效果、职业素养、企业评价等多种元素进行综合评价,推动学生职业精神、工作技能、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稳步提高。
四、小结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是培養优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因此技工院校要紧紧围绕德技并修的办学理念,将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理论结合实际,各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学生成为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每一个技工院校的学生都能出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庄西真.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意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2]王金勇,刁含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中职生实践教育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9).
[3]周海琴.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育人评价机制[J].黑龙江发展学院学报,2020(11).
(作者单位:徐炯,娄底技师学院;林丽群,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