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

2022-05-30魏芷珊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萧红

摘要:《祖父的园子》节选自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述了记忆中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自由生活的一段时光。小说充盈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创设出一个令人向往、自由愉快的意境。小说透露着儿童情趣,巧妙地运用文字,表现出对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多次删减的今天仍被留存。文章从儿童视角的口吻、曲尽其妙的文字、真挚充盈的情感三个方面,研究萧红作品《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萧红;《祖父的园子》;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3

0 引言

萧红是一位文采斐然的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语文教育实践界一直青睐萧红,因为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极大的教育价值。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本文从儿童视角的口吻、曲尽其妙的文字和真挚充盈的情感三个方面,分析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感悟作者转瞬即逝的幸福童年生活及其对自由温暖的精神家园的憧憬之情。

1 儿童视角的口吻

儿童视角是指“以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叙述故事,故事呈现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小说的叙述调子、结构及心理因素等都限于作者既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1]。《祖父的园子》通过回忆的记录方式,萧红以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的那段童年生活为出发点,回顾自己的童年,塑造出自由自在的顽童形象。萧红是极具童心的作家,一直稚气未脱,鲁迅曾赞叹她的孩子气。1935年,鲁迅为萧红的《生死场》写序言,萧红也提出了孩子气的请求,希望得到鲁迅的亲笔签名制成锌版[2]。儿童视角的叙述不仅直观地还原了萧红记忆中的童年,表达了她的童年情结,还是她被迫抵抗残酷社会的情感宣泄。作者以儿童视角的口吻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能以第一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孩子眼里的事物和成人眼里的事物大相径庭,儿童用感知触摸的直接经验感受世界,用自己稚嫩的逻辑作出推理判断,因而常与成人世界中的固定思维发生冲突。因此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叙述故事,可以摩擦出与成人世界全然不同的火花。例如,祖父在浇菜的时候,“我”也非要过来浇,但“我”哪里是真的想浇菜,只是想在祖父这儿乱闹。“我”哪里是真往菜上浇,而是费吃奶的力气用水瓢向天空扬水,还大嚷着:“下雨啰!下雨啰!”儿童的思维往往由自己的感觉控制,分不清事物之间的轻重缓急。对“我”而言,给菜浇水并不是正经事。贪玩和缺少经验的“我”只顾着玩闹,哪里还管菜需不需要浇水,落下的水是不是雨。这小小的举动透露出儿童眼中事物和成人眼中事物的不同,流露出小女孩的童心,天真烂漫的儿童和和蔼可亲的祖父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通过再现幼时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片段,引发读者对祖父园子的憧憬,更能唤起他人有关童年趣事的记忆,借此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当萧红向读者讲述自己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经历时,读者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朝氣。

儿童口吻的使用,像是一面可以反观平时难以碰触、体会的心境的镜子,窥探不同的视域,得到不一样的审美趣味。人们恰是通过对比回忆和现实,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实际的生存状况,现实生活正是对童年生活回味进行补偿。成年后的萧红通过回忆童年时期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找回了失去的亲情,找到了消失许久的快乐。打动读者的不仅是文本中真实的生活记录,更是充盈故事的真情。

灵魂是否自由,全凭自己的主观感受,还有什么东西比灵魂自由来得更重要?年幼的孩子作为主要读者群体,在他们的世界里,自由自在、想玩就玩才是最重要的。追求自由是儿童的天性,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在爱的包围下,儿童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反观现在的孩子,休息时间多被补习班占用,他们还剩多少自由可言?也许正是受到自由的召唤,小读者们才会如此喜爱这篇文章,这篇选文才会经久不衰。

2 曲尽其妙的文字

2.1 简约灵动妙

文本的语言灵动、简约清新,不刻意雕琢的语言将人带向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意阅读文中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萧红的语言表达折服。

语言平白如话,不刻意雕琢,非常质朴,却如行云流水。语句简洁,表达灵活,比如“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3]4。童年的快乐、率性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类语句在文本中还有很多,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起来清新自然又朗朗上口。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只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作者的文字像跳着舞的精灵,刻画出鲜活的生命,给人带来灵动的美感。语句灵动,意境空灵,比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所有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3]6。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活脱的,倭瓜想爬架就爬架,黄瓜想开花结果就开花结果,玉米想长高就长高,都可以肆意而为,作者的文字富有想象力,表现了这个园子里的动植物无拘无束的生长状态。灵动的语句犹如天外飞仙,无迹可寻;犹如天籁,意境空灵。这样具有动感的文字,使人读之倍感有趣。

2.2 叠词运用妙

叠词的运用不仅可以起强调作用,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音乐美。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该文本的俏皮感。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3]4“嗡嗡”二字,让读者仿佛听到了蜜蜂飞过的声响;“胖乎乎”一词,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蜜蜂的体型;“圆滚滚”一词,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蜜蜂的身影。“嗡嗡”“胖乎乎”和“圆滚滚”三个叠词的画面感很强,可见“我”对祖父园子里的相关事物记忆犹新,这也突出了“我”对园子的喜爱之情。“祖父把我拉过去,慢慢说给我听,说稻谷是有芒针的,狗尾巴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神似狗尾巴。”[3]5“慢慢”二字显示出祖父对“我”的宠爱,“毛嘟嘟”三字使狗尾巴草的样子跃然纸上。叠词的使用,使文本表达更加俏皮、贴切、传神。

2.3 生动修辞妙

排比在一众修辞手法中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能够产生不同凡响的表达效应。文本中的排比一气呵成,非常连贯,有生趣、情趣,如“祖父全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在里面走。祖父戴着一顶大草帽,我也戴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栽花;祖父拔草,我拔草”“祖父铲地,我铲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3]4。“我”和祖父在同样的地点,戴同样的草帽,有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心情,只要是祖父在的地方,就必然有“我”的身影。每次读来,总使人忍俊不禁。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我”的“跟屁虫”形象。又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3]6。倭瓜、黄瓜和玉米等植物肆意生长,生命力极强,这一排比不像在描写植物,更像是在描写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顽童们。“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句属于点睛之笔,不可多得,令人惊叹。

反复除了强调以增强语气或语势外,还能起到反复咏叹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作用,更能使诗文的格式变得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此文本中的反复并不是单纯的重复,它能使表述富有活力,更加确切,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3]6。什么是自由呢?就是“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这样的反复语言干练又寓意丰富。“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3]5由此可以看出祖父对“我”的宠溺,“我”在祖父的关爱下“目中无人”。“我”叫着“下雨啰!下雨啰!”这到底是在浇菜还是搞破坏?是假装人工降雨还是在制造快乐?所有的一切都令人记忆犹新,这“雨水”浇出了笑声,浇灌了爱意,浇醒了愉悦,浇湿了内心。这“雨水”将萧红的童年快乐定格在那一刻,使祖孙俩的情意永存。

运用拟人手法可以实现情景交融,更好地烘托气氛,抒发感情,还可以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生动逼真。此文本中偶尔穿插着拟人的写作手法,将人带进那个童话世界:花睡醒了,鸟在闲逛,虫会说话。“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3]6此刻,花是人,鸟是人,虫也是人,表现出了这个园子的奇妙之处,体现了萧红的童真和欢乐。

《祖父的园子》文字绝妙,让人难以移开视线。读者每读一次,都会得到全新的体验和感悟,领略到全新的风光。文字自身已足够妙,文字中弥漫的情感也很妙,文字营造出的意境更妙,文字描绘的童年真美哉。

3 真挚充盈的情感

文章是心灵的载体,文字是传达情感的工具,《祖父的园子》并没有借助赤裸裸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而是将情感隐藏在写景状物和叙事之中待人发现。

文本写到,祖父的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如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也有丰富多样的瓜果蔬菜,如樱桃、李子、黄瓜、倭瓜等。这里有静态美,如发光的榆树叶子、毛嘟嘟的狗尾巴草、蓝悠悠的天空、大团大团的白云等,也有动态美,如嗡嗡飞的蜜蜂、窃窃私语的虫子、刚刚睡醒的花朵、随意飞舞的蝴蝶等。在萧红的眼里,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所有美好的东西汇聚一堂,生机勃勃。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用较多笔墨去描写园子中美丽的景象和自由的万物呢?这是因为,她要以园子的美来衬托自己心情的美,以万物的快乐来衬托自己的快乐。作者把自己对园子的深厚情感寄托于写景状物之中,这移情于景的手法使情感表达十分含蓄动人。

除此之外,作者还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叙事之中,如写自己总是跟着祖父在院子里转。祖父戴草帽,她也戴草帽;祖父栽花,她也栽花;祖父拔草,她也拔草;祖父铲地,她也铲地;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她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黄瓜才长大就摘下来吃,还没吃完就去追蜻蜓,蜻蜓追不上又去采倭瓜花、捉绿蚂蚱;祖父浇菜,自己也浇,但不往菜上浇,而是向天空扬,还喊着“下雨啰”;玩儿累了,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觉。萧红在园子里肆意玩耍,释放儿童的天性,祖父的园子就是她的精神家园,与祖父一起度过的时光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文本中没有一个词语直接表达这种心情,全凭对人物动作情景的描述,间接表达情感。

萧红难以忘却祖父的园子,其实是忘不掉祖父,可以说祖父就是园子,园子就是祖父,祖父在哪儿,园子就在哪儿。祖父将爱植根于作者幼小的心灵,是祖父的爱使她的内心充盈,使她拥有了一颗坚强的心。在祖父去世后,作者遭遇逼婚,最终离家出逃,拮据潦倒,但无论经受怎样的风雨摧残,她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4]。这都得益于祖父和园子为她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她奋勇向前的人生,种子在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充盈希望的参天大树[5]。因此,祖父以及祖父呵护的园子,便成为萧红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萧红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这充满亲情的园子,怀念祖父宠溺下的张扬的快乐。萧红在描写园子里的生活的时候,对每一件小事都如数家珍,那是因为园子里的一切以及她的祖父都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此文本中的物、景、事都与情完美融合,感人至深。

4 结语

萧红之所以能够将自己的童年回忆写得生动有趣,令人读起来如临其境,主要是因为她仔细观察生活,真切感受生活,融真情实意于生活,并运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和曲尽其妙的文字,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真实的生活。

自由的生活是萧红一生的追求,记忆中童年生活的一缕阳光、慈爱的祖父对自己的关怀,在萧红的回忆中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难以忘却。家乡的温暖与自由,被萧红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经过祖父爱意的浇灌后,跨越时空与读者在21世纪相见,深深打动了数以万计的小读者和大读者的心。

徜徉在祖父的園子里,试问谁愿意醒来呢?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67-80.

[2]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书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1.

[3] 温儒敏.五年级下册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6.

[4] 华艳萍.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8):13-15.

[5] 谢壬涓,吕沙东.试论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J].文教资料,2017(30):16-17,64.

[6] 封建华.跨越时空的翅膀:解读萧红作品节选《祖父的园子》[J].名作欣赏,2010(8):79-80,85.

作者简介:魏芷珊(1999—),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亮 作品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