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2-05-30唐晔
唐晔
关键词:環境设计 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 实践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142-03
引言
设计专业建设应随着学科和专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在新学科建设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名称和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应将专业向研究领域延伸,由单纯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艺术设计向环境空间设计的方向转变,以及针对专业问题解决向社会问题思考的层面扩展,范围延展至建筑物的外部空间乃至城市公共空间。在此趋势下,环境设计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1],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关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也应适时作出调整,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诸多院校都在顺应发展积极寻求改变,但在实践中还是不能跳出仅针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调整的封闭,根本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却很难进行。虽然个中因素很多,但最终会导致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教学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不断地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课程体系是环境设计专业发展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跨学科、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工程技术、设计艺术、建筑规划、环境生态等多学科多领域[2];是关于空间界面、尺度、材料、体验感等因素是基于身体感知和体验的空间设计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其专业教学的特点是在多元化的视角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强调理论和时间的交叉结合,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关键。
项目实践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课程内容是以实际的设计项目为主导,以解决不同问题和目标为前提的设计思维训练,目的是通过实际项目设计实施的过程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应设置在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目前很多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同其他设计类专业大体相仿,基本上仍采用典型的阶段式教学,即公共课程、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个独立的阶段授课,课程设置基本自成体系、内容缺乏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基础、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应存在的关联。按照阶段授课的模式,项目实践课程基本在三年级开设,导致针对专业项目实践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训练,更缺少项目实践课程深度和广度的扩展,没有形成通过此环节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仍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课程群并形成链条式课程体系,导致课程设计单一化,不能形成设计成果的滚动延伸和成果的激励作用,设计训练方法缺少创新,致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差。
(2)忽视教学评价环节和评价机制。此问题在其他类型的课程内也非常重要,但针对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却更为重要,忽视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就会导致课程缺乏探索创新和失去不断调整的方向。
(3)缺乏系统的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受制于教学条件和环境的限制,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实践课程缺少针对性和实操性的训练环节,大多是虚拟项目的“假题真做”。没有操作能力的训练,加之设备的欠缺导致学生不能动手实际操作,相关课程作业内容缺少实际制作的过程。
(4)缺少社会服务和实践平台的连接。实践课程设置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仍以虚拟操作为主,缺少学生真正参与实践项目的平台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机制。缺少社会服务连接以及实践平台的教学过程,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到掌握技术层面的知识,导致实践项目设计理解和认识不高、对设计材料的认知和数据技术的支撑软件掌握不足。
(5)课程体系尚不完善。项目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不清晰,仅表现为阶段性的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课程之间的系统连接和逻辑关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构成因素,没有形成对后续课程的有效引导。这种只是针对单一课程知识的掌握,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正确认知无法建立,缺乏系统的实践项目设计过程就很难建立社会责任意识,缺乏价值思考和服务社会的设计观。
因此,应建立以实践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制订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实践课程环节及教学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教学体系尚需健全。
二、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实践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结构;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创新性、综合性与研究性实践课程比例;通过实施积极有效地实践教学改革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意义在于完整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增进和加强教学评价效果等方面。
(1)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以“项目带动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为驱动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项目带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课程,即遵循“基础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三个层次,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实践课程改革落实“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制订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环节,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内外结合,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课程的开设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供了保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增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环境设计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和大量实践积累。一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让教师在努力完成教学及科研任务之外,积极参与服务地方建设的社会实践项目,增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这种以实践项目为主导的科研工作对人才培养和教学也起着促进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提高,起到了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意义。
(4)加强教學的评价效果。完善学生和教师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教师评价以及同行评价等多个层面的教学评价机制,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为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与帮助,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随着设计市场向追求更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既能符合行业需求又具备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许多高校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作为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虽然目标明确,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针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没有真正确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也就无法建立。
项目实践课程是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设计项目实践环节,也是环境设计教学中具有综合性的课程,课程体系包含了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和设计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方面应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研究方向以及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连贯以及知识点的融合;尤其是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过程,更应以项目为支撑,环境设计工作流程为前提,完善结构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项目实践课程的改革策略可以从对应教学环节现存问题的五个维度展开: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设计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应从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手。通过教师引导和辅助,改变以往老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被动关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3]。
(1)利用设计经典案例引入或问题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分析、调研和思考,改变课堂讲授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2)提升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强化示范带动的作用,改进教学方式,小团队或工作坊式教学模式为载体让项目实践课程更具教学成效,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结合实践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3)环境设计专业的校内实训是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部分,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校内实训内涵由环境设计学科特性所决定,应予以足够重视和加强设置。根据环境设计专业领域实践性教学内涵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的同时,将设计企业引入校内共建实训基地,在校内提供实习机会。此外还可以走出去,充分利用设计机构资源,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参与,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应打破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改善项目实践课程框架的不足,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加强启发式教学和设问引导互动的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完善教学评价的措施
加强建立教师和学生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全方位考评学生学习成果是教学的关键一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建立在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基础上,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为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与帮助。
(1)建立学生评教的机制,让更多学生参与对授课和教学的评价,总结课程学习过程的普遍性问题和对老师授课的情况汇总,使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更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授课情况,帮助老师明确进一步改进课程内容。
(2)针对教师的综合式评价,无论是教师队伍、教材选定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要科学全面考评,让整体的评价结论更加切合实际,分析研究课堂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3)进行多元化评价,主要对学生的设计草图、方案汇报进行考核,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分析并解决问题。该评价方式可以由任课教师负责,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参与。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定。包括针对单独课程、阶段课程、课程群的评价,针对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的分析研究等,根据学生作业和取得的成果总结经验,分析研究课堂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社会同行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科学、全面的综合式评价,让整体的评价结论更加切合实际,可以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
(三)建立全面的实践环节
项目实践环节以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实工作体验、提高专业适应能力为原则,以实际应用中提高专业认识为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基本工作能力、社会人文素养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和实践课程的特点,实践项目都是围绕设计项目和课程开设的,充分利用实践项目资源和双师型教师的优势,交叉互补。学生在实践中目标明确,带着问题去大胆创新。学生在专题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从课程安排上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能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专题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宗旨是:让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设计和工程中遇到的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在综合把握各种环境要素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创新性设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意识[4]。完善课程本身的理论构建性、强化对设计类专业学习的通用性、学科的前沿性、教育的科学性、项目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应用的通俗性、落地的时效性,实施教学。项目建设根据教学计划大纲的安排,提出优化目标,分期分步实施改进计划。实施个人与团队、单课与多课并联等建设方法,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整体推进课程建设。
除实训实践外,在项目设计课程中促进多元化实践内容与教学互动。例如,在实践环节结合课程讲座和学术讲座,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全面修养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大学多学科优势;还能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教育功能,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鼓励课程结合专业赛事,让项目实践教学的项目利用适合的创新比赛,结合赛事命题内容布置学习内容,学生的课程作业形成赛事的设计作品提交,让学生在命题赛事中感受设计前沿和时代话题,关注社会问题和科技前沿等设计思考,是项目实践环节需要充分深入的。第三,推进项目实践环节参与大学生双创比赛,利用双创的比赛内容,学生可以将创新创业的主题设计融入实践项目。通过参与双创的赛事,补充了实践项目的内容,丰富了实践环节。
通过组织开展大量学科知识及前沿内容的学术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双创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既能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以灵活多元化的项目实践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5]。
(四)增进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
社会实践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以实现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项目实践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通常组织较短而务实的校外活动,通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达到参与社会服务的目的,体现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过程。
教师参与方面。环境设计的专业能力提高需要大量实践积累,需要具备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引领。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横向课题研究,教师利用横向课题参与社会服务的同时,一方面可以提升专业能力,还可以利用课题的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实践项目,作为项目课程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此外,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教师将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通过改革,增进教师的科研工作和创新实践能力,形成适应专業发展、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以研促教”的结果,让“双师型”教师真正发挥作用。这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带动其他教师并全面提高教师能力,把握当下的环境设计方向。
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学校的实训项目与实践课程结合,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把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变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平台;注重针对课程、课题聘请行业知名的设计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的教学补充环节,在课堂理论讲授和项目实践之余,对国内外的行业信息、技术理念、设计方法进行全面了解,使学生充分的掌握课程的全部内容,扩宽了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促进实践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教学活动,需要探索结合其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连接。在授课体系内的顺序创新,理论、方法、创意设计、讨论与实操统筹并用,引导贯穿始终,形成支撑力量。并使其具有可在不同时段、不同专业、不同的训练模式下使用的独立性。
(五)加强实践课程的系统性
实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实践课程必须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结合,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以专业理论为引导,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利用网络、软件技术、手机等传播媒体,融入小团队的训练合作、讨论的每个环节中。强调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让学生建立正确服务社会的认识。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人文和情感因素,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感情。尤其是设计专业更应在设计实践环节中强调正确价值观和设计观的树立,仔细梳理蕴含于各专业课程的显性及隐性的价值思考,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从而可以让专业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在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训练上得到加强,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展开训练,这些改革和变化都有助于增强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以便适应当下社会对设计专业创新能力的新要求。
项目实践课程中在设计环节应充分利用课堂结合实践项目的优势,形成交叉互补,完善以实践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这样会使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实践中目标明确,带着问题去大胆尝试。并提倡学生间相互沟通、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通过教学实践,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合作、研究的能力[6]。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深入细致地探讨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现存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形成相对完整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接受到系统、实用、先进的环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解读和策略分析,建立以实践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制定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实践课程及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路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连贯以及知识点的融合;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以基于环境设计工作过程为前提,以项目为支撑,完善结构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制定前瞻性的教学目标,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研究方向;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综合素质,建立正确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