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形符号在唐代器物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2022-05-30胡媛媛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鱼形造型设计唐代

摘要:鱼形符号是中国传统视觉样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与文化内涵。文章主要阐述鱼形符号在唐代服饰、建筑、生活日用品等诸多器物设计中的应用,详细分析鱼形符号器物设计的造型演变、种类形制、功能寓意等,揭示唐代鱼形器物设计与民族审美情感相“契”互“合”的文化意象空间衍生构造。其营造形成了一种身份识别、求吉、纳福、辟邪的民族文化心理,其设计文化氛围成就了唐代的辉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现代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关键词:唐代;鱼形;造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1;J5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3

从古至今,有关鱼形象的视觉符号在器物设计中不断出现。在早期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和仰韶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到鱼形符号的雏形。对人类而言,鱼是其繁衍延续的营养,对鱼的膜拜自然由衷感发。在远古的陶器上、岩壁上、墓室里都留下了人类感恩的痕迹,更不用说在汉代画像石上绘溢着具有神话色彩的“鱼龙升仙、鱼车出巡”的鱼形叙事情节图形,鱼形符号被臆想为人们死后升仙的天使。到了唐代,鱼形符号发展到普惠阶段,由于皇帝姓李,而“鲤”与“李”同音,所以“鲤鱼”受到了李唐王室的大力推崇。唐代产生了对鱼文化自上而下的崇尚,再加上唐代国力鼎盛,唐代的鱼文化得到了滋润发展,很多与人有关的器物上都留有鱼形符号,体现了唐代人们的精神家园与情感寄托。精神物化在唐代的潜移发展,同时“造物宜人、造物育人”的鱼文化氛围默化营造,给现代设计留下了诸多思考与启示。

1 服饰物品

1.1 鱼符

据《隋书·高祖本纪》记载,鱼符之制始于隋文帝,最开始是颁木鱼符于官员,后来变为铜制鱼符。唐代初期,唐高祖为了避开祖父李虎的名讳,将兵符(虎符)先是改成银兔符,后又改成鱼符[1],武则天时期又改鱼符为龟符。中宗即位后,鱼符之制重新恢复并延至唐末,到宋时期差不多式微。唐代鱼符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官僚集团专用的铜鱼符;二是随身鱼符;三是交鱼符、巡鱼符这类门符,分别用于出入和开关宫门、城门;四是月鱼,主要是唐代周边各藩属国的使者入境作为凭证使用。

唐代鱼符在形制上为鱼形,分为左右两半。鱼符首部有一个便于系佩的圆孔。内部刻有文字,表明佩符者身份或者鱼符的用意,文体多为楷体,中间有“同”字形榫卯结构,令左右两符相吻合。从当今出土的文物或者图像资料来看,唐代鱼符的大小尺寸不一,长的有7厘米,短的只有5厘米,虽然在长度上差异较大,但是在宽度上差不多,大多宽1.67厘米左右,也有少数宽2厘米的(见图1)。鱼符在形状细节上各有特色,首先是外部表面的鱼鳞,有的整齐规整、大小一致排列在一起,有的由大到小如现实中的鱼鳞一样呈瓦式排列;其次是尾鳍,有整片式平齐的尾鳍和略带斜度的尾鳍,还有两片式呈浅凹形的尾鳍;最后是背鳍,有些鱼符如交鱼符和巡鱼符能看到背鳍,有些鱼符就完全没有呈现出背鳍。据《大唐六典》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铜,佩以为饰。”[2]由此可以得知,唐代随身鱼符在制作材质上也存在差异,根据佩戴者身份地位的不同,用不同的材质制作鱼符授予官员佩戴,作为装饰。

鱼符的主要性质有功能性和装饰性。功能性主要是服务于统治集团的:一是用于调发军队;二是用于官员的任命与罢黜;三是作为出入宫门、城门的凭证;四是用于征调差役和赋税;五是如前文所言,根据不同材质来区分官员的等级。装饰性体现为作为服饰中的一部分装饰起到点缀作用。

1.2 鱼袋

鱼袋之制起源于唐代,盛行于中唐至宋,宋代之后逐渐衰退,到明代已完全消失。鱼袋就是盛放随身鱼符的袋子,官员经朝廷赏赐后才能随身佩戴。鱼符尺寸较小且异常贵重,直接佩带容易磨损丢失,将其放到鱼袋中能够得到有效保存。鱼袋最早是用丝帛制作而成,官员使用时先将铜符放置于黑韦包裹的木匣中,木匣再装入方形黑色皮囊上点缀着贵重金、银、玉等的鱼袋中,挂在腰间。这种鱼袋别致耐用,既能保护鱼符,又赏心悦目,一直沿用至宋代。从当今出土的文物和资料来看,唐代鱼袋分为早中期袋面平整有装饰和无装饰、晚期袋面连续凸起三种类型,袋面装饰有桃形装饰和圆形装饰。早中期的唐代鱼袋装饰一般单一简洁,晚唐的装饰越发华丽,整个袋面上装饰烦冗复杂,视觉吸引效果明显,更能体现鱼袋审美价值和身份贵贱等次。

唐高宗时期,鱼袋佩戴范围较小,仅对五品以上官员赐予鱼袋,且官员在退休或离任时必须退还。唐中宗时期恢复旧制,将武则天时期的佩龟之制改回原来的佩鱼之制,鱼袋重新开始盛行,且佩戴的范圍逐渐扩大,成为唐代章服制度的组成部分。唐睿宗时期有明确的服装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佩金鱼袋;五品以上官员服绯,佩银鱼袋。唐玄宗时期,皇帝通过赐服、借服的方式赏赐鱼袋,让部分品级较低的官员也可以佩戴鱼袋,后来逐渐演变成官员可以终身佩戴,退休后也不必交回。鱼袋随着赏赐范围的扩大,其作用也不断增强,是官僚集团内部荣赐恩宠的具象化,但是随着赏赐标准的宽松,鱼袋越来越泛滥。

综上,佩鱼之制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存在数百年之久,鱼形符号设计被唐代皇帝重视并应用到国家政治体制中,鱼文化开始登入大雅庙堂,官臣以赐宠耀荣,带来鱼文化的蝶变效应,影响广泛持久。其不仅是古代皇权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昭名分、辩等威、别贵贱”的古代礼制构建社会有序与稳定运行的基石,更是统治阶级对鱼形符号设计的制度化确认[2]。

2 建筑器物

2.1 鸱尾和悬鱼

鸱尾和悬鱼都是唐代建筑中鱼形象的建筑构件,同时都具有装饰性和构造性。鸱尾在屋顶正脊两端,其造型简约浑厚,形似鱼尾。一般用木板雕刻而成的悬鱼垂直于屋脊,放置在屋顶两端的博缝板合尖处。

唐代早期的鸱尾,前端与大脊相连,尾端向内卷曲,指向大脊方向,呈鱼尾状。唐中晚期,鸱尾形象逐步向鸱吻形象过渡,鸱吻就是在鸱尾的基础上,在与大脊的衔接处加入张口的鱼首或龙首等样式的兽面形象,像是张口要把大脊吞下,塑造一种“以吻含脊”的感觉,所以称为鸱吻。

在唐代《营缮令》中规定,只有常参官员的宅第才能使用悬鱼,因此悬鱼装饰并不多见[3],成了官僚集团的一种奖励政策,用来奖励身处重要职位的人。在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中可以找到此时期的悬鱼形象:质朴大方、简洁雄厚,整体尺寸恰当,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主要强调悬鱼的实用功能,与同时期的其他构件一起构成唐代建筑庄重古朴的风格。

鸱尾和悬鱼都具有实用和审美两大功能。首先,两者都是屋顶上的建筑构件,都能有效抵御自然界的风雨雪霜,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在大脊和垂脊的交汇处放置鸱尾,既能使节点厚实与封堵隙缝,又能阻止雨水渗透。悬鱼位于屋顶博缝板的合尖处,覆盖着合尖处的接缝,保护合尖处不被雨水侵蚀,也提高了合尖处的牢固度,保护了檩条的端部,从而有效防止了木制建筑的老化。其次,各种鸱尾和悬鱼形状各异,寓意深刻,造型简单明快,大大减弱了建筑屋顶的单调感,通过与建筑山墙、屋檐的协调搭配,优化了建筑整体的艺术装饰效果。

在唐代,鸱尾和悬鱼都有以水克火、避火呈祥的寓意,因为两者多为鱼形。而在唐代建筑设计中,一直都贯彻了风水、五行的思想,五行中有“水克火”一说。鱼作为一种水生物,必然带有水性,于是鸱尾和悬鱼与“克火”就有了必然联系。这样的寓意是古代特定的思想在建筑中的具象化,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消灾避祸、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望。

2.2 鱼钥

除了鸱尾和悬鱼,唐人还将门锁做成鱼形,称为鱼钥。鱼目夜夜不闭合,象征宅院时刻受到鱼钥看护,可防偷窃,防鬼怪,具有镇邪的作用。因此,鱼钥在唐代宫门、家宅房门上都得到了普遍使用。

综上所述,不管是鱼钥还是悬鱼鸱尾,都是唐代人从鱼的自然属性出发,提取鱼形象的结构轮廓,设计与实用巧妙匠心结合,造物宜人的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体现了唐代社会鱼文化的风俗风尚。他们将精神愿望和实用造型结合,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有意识地把鱼形符号运用到建筑构件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物化与精神寄托需求。

3 生活器物

3.1 人首鱼身俑

人首鱼身俑是唐代随葬品中神怪俑的一种。从唐代开始,其作为随葬品流行开来,主要用于一些下层官吏和平民的墓葬中,还有少数中等官僚墓中也有使用。

人首鱼身俑,从字面可知,是一种人面和鱼身相结合的神怪俑。唐代的人首鱼身俑从形制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正常人面,戴帽或者光头;另一种是异类人面,头上有独角。从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正常人面占大多数,而正常人面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人面朝前,鱼身笔直,轮廓整体为直线,这类鱼身俑有的有足、有的无足;第二类人脸朝左,鱼身向右,整体呈S形,这类鱼身俑基本都是无足的(见图2)。

唐代人将人首鱼身俑作为随葬器,一是鱼具有辟邪消灾的意义,人面鱼身俑鱼与其他神怪俑一样都有镇守墓穴与护佑平安的作用;二是与鱼的科举寓意有关,唐代常以“鲤鱼跃龙门”这样的表述表达科举的成功。随着唐代科举开放范围的扩大,一些贫寒子弟也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人首鱼身俑主要出现在下级官吏和平民的墓中,寄托着他们的美好愿望,希望能够像鲤鱼跃龙门一样,顺利入仕,升官发财。

3.2 双鱼壶

双鱼壶在唐代较为流行,是常见的陶器或者瓷器的器形,在唐三彩、白瓷、青瓷和金银器中都有体现。

从目前出土的唐代双鱼壶来看,其主要分为两类形制。一类较为艳丽,瓶身多装饰图案;另一类较为朴素厚重,瓶身少有纹饰或无纹饰。两类都是以鱼形为主体,大多是两条鱼相对合抱,双鱼嘴合成为壶口,鱼体作壶身,并刻划鱼鳃、鱼眼和鱼鳞,壶身上端如鱼体背部一样有鳍,鱼尾自然下垂,收成平底。在鱼壶两侧的两对贯耳或在鱼鳍上的一对贯耳均有洞口,可穿绳而提携。

双鱼壶的功能有两种。一是作为一种酒器,一般口部可卡住酒塞或者带有盖子,起密封作用,并且壶的两侧通过贯耳,可以系绳,携带方便。二是作为生活中供人观赏的工艺品,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望,双鱼按传统文化印象多寓意年年有余、和谐美满,两鱼合一嘴,寓意同声相应,亦有守口如瓶的内涵。唐代经济繁荣,双鱼壶外销至其他国家,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见图3)。

3.3 摩羯鱼纹

摩羯纹最早出现在古印度,随着古印度民间对摩羯这一形象的崇拜逐渐被宗教利用,而后摩羯纹成为古印度佛教纹饰,后来随佛教文化一起传入中国。其形象本是兽头鱼身,到了唐代,由于社会各方对龙文化和鱼文化的推崇,摩羯纹完成了本土化改造,融入了龙和鱼的一些形象特征,加上了双鱼鳍和龙角造型,呈现龙首鱼身的形象,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摩羯纹的创新纹样为唐代鱼形符号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展现视觉造型活力,增加了图案的想象空间,在金器、银器、铜镜等各类器物上都闪耀着鱼形符号的光彩。

4 结语

唐代鱼形符号在服饰、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应用,这些装饰器物上的鱼形符号设计不仅实现了器物的实用功能,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情感需求,体现了造物宜人的设计理念与造物育人的情感追求。器物设计的情感物化逐步融入唐代人们的生活,文化潜移默化的嵌入成就了唐代的辉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设计文化引领社会与普惠大众的氛围在唐代蔓延扩散开来。对现代设计来说,设计如何与实用性相结合、如何体现文化张力、如何融入生活等诸多课题研究,都能从唐代的鱼形符号设计中觅到答案,得到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陶思炎.中国鱼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1-12.

[2] 殷伟,任玫.中国鱼文化[M].石家庄:文物出版社,2009:23-32.

[3] 郑军.中国传统鱼纹艺术[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4:45-46.

作者简介:胡媛媛(1997—),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鱼形造型设计唐代
《寄生机甲战》创作谈
当绘本邂逅美术美美交融
车载空气净化器造型设计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三维角色动画课程教学点滴谈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