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文化在Z世代群体中的数字化传承与设计
2022-05-30邱湧政谭展华曾祥远
邱湧政 谭展华 曾祥远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Z世代 数字化设计 非遗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065-04
引言
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保护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Z世代(1995年到2009年间出生)是主要的受众群体。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太极拳”在Z世代中的实际推广传承存在着认知偏差、关联性弱和文化理解缺失等诸多问题。
一、Z世代群体文化需求洞察
(一)休闲娱乐需求
休闲娱乐是Z世代文化活动中的首要选择。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H1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度流量报告》显示,Z世代移动端单机单日上网时长达4.7小时,互联网使用兴趣偏好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玩乐、学习、社交,其中游戏、视频、音乐等是他们倾向的娱乐方式[2]。以视频娱乐形式为例,Z世代人均每月花费在视频娱乐上接近50个小时,短视频、在线追剧追综艺以及观看游戏直播是Z世代在视频娱乐领域的主要活动[3]。
(二)互动体验需求
Z世代追求感官、情感的互动体验以及圈层社交。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环境拓宽了Z世代的文化感知空间,使Z世代的体验方式由原来的扁平化、单一化逐渐过渡到立体式、互动式、沉浸式。此外,“圈层文化”是Z世代的显著标签,圈层自带较强的社交性和互動性,通过兴趣将“人以群分”,建立起“以圈交友”的人际关系网。基于圈层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是Z世代自我定位、自我展示、寻求归属与认同的实现途径。
(三)内容品质需求
随着Z世代身份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文化审美的提高,纯娱乐性质的内容已无法满足他们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对所接触的信息愈发挑剔,希求更丰富实用的高品质内容。根据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发布的《2021Z世代观影偏好调查报告》显示,喜剧是Z世代最喜欢的影片类型,但“幽默搞笑”并不是最吸引Z世代的创作内容风格,“剧情丰富”“内容有深度”“情感共鸣”才是吸引他们的关键[4]。
二、面向Z世代群体的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思路
(一)转变Z世代群体对非遗文化的固有认知
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将晦涩难懂、操作复杂的非遗文化以通俗化、简易化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的视野,转变Z世代对非遗文化“老旧难懂”的印象,增强非遗文化的亲切感。例如陈楠工作室设计的甲骨文系列表情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与当下Z世代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热衷的话语表达相结合,创作出了甲骨文与emoji重构的“甲骨表情虎”、属于上班族的“甲骨文上班族”、斗图必备的“甲骨萌表情”等11套生动有趣的文字图形表情包。这些表情包从甲骨文本身的图案意义出发,选取Z世代群体使用的高频词并配合汉字释义,以动态的形式,搭配鲜亮的色彩或是局部小表情的点缀,将距今三千余年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以全新的面貌带入到了主体受众的日常聊天对话框中。
(二)增进非遗文化与Z世代群体的互动性
参与互动维度主要围绕受众在交互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和社交圈层的互动交流两方面来考虑。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应用和社交网络平台,以多元趣味的设计形式体现非遗文化内容,增强受众间的互动交流和情感体验。
一方面,要提升受众的交互体验。例如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品的 “趣玩木活字,新春送祝福” H5小游戏,以游戏互动的形式模拟体验活字印刷术的制作流程。开篇以文字、微视频的形式介绍了木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之后随机抽取祝福语按提示操作体验写反字、刻反字、捡字、排版、印刷,最后可以将制作完成的木活字印刷祝福语分享转发。整个操作过程顺畅,搭配古朴雅致的手绘界面和古典的背景音乐,为受众带来了良好体验。
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宣传,增强非遗文化的曝光率和受众的互动率。例如抖音App上线的非遗元素趣味贴纸道具,运用人脸检测技术,以趣味的互动设计,逼真的效果,简易的拍摄流程,在高流量的抖音平台一经上线,就吸引了受众纷纷参与和发布。如可以选择跟唱模式的“京剧武旦”头饰道具使用人数达到2434.1万,甩头切换脸谱的“变脸”道具使用人数达到1239.8万。网友充分发挥创造力,自发参与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趣味视频,引发了社交圈层的广泛互动传播。
(三)提升Z世代群体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它再现或表现的功能,还在于它的影响之中[5]。除了要思考外在的娱乐形式,也要善于挖掘非遗文化的内在价值,让Z世代深切感悟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提升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推动非遗文化的持久发展。在上海米哈游制作发行的世界冒险主题手游《原神》2.4版本的新剧情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设计的新游戏角色“云堇”为全球玩家带来了动画戏曲表演《神女劈观》。《神女劈观》由国家一级演员杨扬老师配音,原汁原味的京剧唱腔,配上云堇的戏曲特技动作,极富感染力。自原神官方账号于2022年1月在哔哩哔哩发布以来,截止至2022年2月,累计播放量高达1783.3万次,评论10万加。在海外,云堇的出现也引发了不少外国玩家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讨论和关注。米哈游将游戏与传统戏曲相结合,为非遗文化的输出助力,让全球玩家在游戏中感受到中国国粹的魅力,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面向Z世代群体的太极拳文化数字化设计实践探索
(一)转变认知层面
太极拳的文化价值与健身功能是维持其在新时代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实际的推广传承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6]。一方面,受众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关注度和认知度较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Z世代对太极拳流派、太极拳发源地等基本的文化认识不足,见图1。太极拳深奥的哲理内涵对于国学基础薄弱的年轻人来说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太极拳在Z世代群体中的功能定位模糊,常被看作是“老年拳”。因此,要强化主体受众对太极拳的文化认知,打破他们对太极拳的刻板印象。
1.突出“故事性”的触达力和吸引力
在“大IP时代背景下”,以角色形象作为核心驱动引擎的“角色IP”开发愈演愈热,角色IP能被赋予一定的人格化特征与受众建立情感连接,并能够围绕其角色形象进行多维度的内容延展[7]。例如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的IP形象“唐妞”衍生设计的《唐妞说丝路日记》《唐妞说长安》等,以唐妞讲述文化故事,极具亲和力的角色形象和趣味化的故事情节设定吸引了广泛关注。在太极拳文化的数字化设计中,要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Z世代的审美出发进行IP形象设计,并将其代入到太极拳文化的全线传播。
以鹤为原型设计IP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道教修仙的“图腾”,寓意着长寿、吉祥,又被称为仙鹤,仙鹤的意境文化与太极拳追求的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相吻合。在设计时,突出表现太极拳“哲拳”的概念和“武”的传统特色,面向喜爱传统文化的Z世代群体,将I P形象关键词定位为“智慧”“勇敢”“国风”。以淡雅的色彩、侠客的姿态、飘逸的衣带、纤长的四肢塑造毅然挺立、舒展飘逸的智者、勇者形象,取名为鹤先生,见图2。
角色与故事是相辅相成的。将鹤先生角色形象代入《太极拳小故事》系列漫画中,以故事的形式娓娓讲述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拳术招式,从而化解受众对传统太极拳文化的疏离感。如围绕陈式太极拳的诞生、发展、繁盛三大阶段绘制的漫画,介绍了一代宗师陈王廷的创拳经历、由陈式太极拳发展演变而来的各派太极拳以及1978年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的故事,见图3,对太极拳文化进行妙趣横生的故事性演绎。
2.针对性传达习练太极拳的利益点
在向Z世代安利太极拳时,要把握Z世代的健身养生特征,对应到他们的现实需求,以此增强对主体受众的吸引力。据国内研究机构调查显示,Z世代更注重外形的美观和心理健康问题 [8]。在宣传推广时,着重宣传太极拳塑形、解压的作用。如对太极拳康养功效的宣传海报,见图4,以简约的黑白线条人物形象呈现太极拳的招式动作,搭配“没时间跑步,不如练太极”“没时间按摩,不如练太极”“面膜太贵、不如练太极”的趣味文案和时尚跳跃的色彩,在体现年轻感的同时也向主体受众传递了练习太极拳无场地限制,能够舒缓身心、排毒养颜的各项好处,从而激发起受众习练太极拳的积极性。
(二)参与互动层面
基于互动层面的设计要从主体受众的操作体验和互动交流两方面来考虑。太极拳套路复杂多样,学习的时间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在对目标群体的调研中显示,认为学习太极拳的困难因素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过程枯燥乏味、没有时间以及找不到专业老师,见图5。因而,要通过设计降低Z世代学习太极拳的门槛,提升他们的练习体验。此外,也要加强太极拳与主体受众的互动性,营造太极拳兴趣话题圈。
1.分解和简化太极拳的动作招式
在设计时,除了连贯动作的展示,见图6,也可以进一步分解和简化太极拳动作招式,与受众的细分场景和锻炼需求对应,拆解出适合不同时空情境中的太极拳练习,满足他们便捷化、个性化的锻炼需求。将太极拳的动作拆解为手部、腿部、臂膀等不同身体部位动作的动态示意图,见图7,受众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锻炼。例如在工作学习间隙,可以坐着练习太极拳中顺缠和逆缠的动作来活动上肢和腰部。后续可以推出太极拳练习App、小程序等应用,以点击操作和人体动作识别的互动形式,确保受众根据自己所处的场景和锻炼需求进行自由选择并正确跟练。
2.与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相关联
对Z世代特有的符号语言的征用和贴近受众生活的表现能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在网络空间形成互动和社交。基于Z世代养生模式设计的“鹤鹤养生”系列表情包,见图8,以动态的视觉形式呈现出Z世代一边担忧健康,一边又反其道而行的朋克养生亚文化现象,如“酒杯里泡枸杞”“熬夜敷面膜”,以及对Z世代“泡脚养生”“打工人下班”等日常生活状态的设计呈现,体现了他们的佛系生活态度。融入诙谐幽默的网络流行语、与受众生活相结合的表情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社交性,能够达到良好的互动传播效果。
3.创建互动话题引发受众参与讨论
通过将传统文化以流行文化语言和符号转译的方式,在社交媒体平台创建不同的互动话题,吸引主体受众在社交圈层的参与和发布。太极“漫”系列漫画是基于“太极拳的哲学智慧”创建话题所要发布的图文,见图9。漫画围绕“社恐”“躺平”“摸鱼”等Z世代关注的热点话题,融入太极拳招式动作,将太极拳中蕴含的“和合之道”“气定神闲”“有无相生” 等对应到漫画主题加以解读,在社交媒体平台带话题发布,如“如何运用太极智慧解决社恐问题”等话题,既能让主体受众通过深刻的体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又能够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升受众参与度和活跃度。
(三)文化认同层面
1. 注重内容的持续输出与反馈调整
设计的风格和形式受众能否欣赏接受,故事情节的构思能否引发受众的共鸣,创建的话题能否调动受众的参与性等都是衡量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验证,就必须进行不断的测试,通过在多平台的持续发布拉长测试周期,获得更准确真实的反馈数据,根据后台数据和实际互动情况总结反思。持续的发布不但能够及时获得反馈、把握设计动向,还有利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吸引流量。
本次设计实践主要在小红书平台进行初步的宣传推广,见图10。截止至2022年1月共发布22篇笔记,收获228位粉丝,获赞与收藏1179次。最受欢迎的笔记《太极人儿合集》累计观看7061次,获得赞与收藏857次。其次是《什么品牌会用仙鹤做IP》,累计观看2771次,获得赞与收藏165次。这两篇笔记的较高观看和互动量说明黑白太极人和鹤先生IP形象是目标受众所喜爱的。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单独的招式动作没有招式合集的推广效果好,大家对“云手”“白鹤亮翅”等较为熟悉的太极拳动作更为关注,在太极“漫”笔记下用户评论反馈期待动画展示等。在之后的推广设计中,可以多以整合的方式发布更多干货,从大家熟知的招式出发,进行趣味化的动态故事内容推送。后续还应注重多平台的账号运营和内容的持续输出,以受众的真实反馈更新完善方案,为之后深入打造太極拳文化IP积累流量。
2.充分发掘太极拳的文化IP价值
基于前期的资源累积,后续是维系和持续增进太极拳文化与主体受众的关联性,提升并发挥粉丝效应,进一步拓展太极拳文化的“赋能”发展空间。充分发掘太极拳文化的IP价值,可以与电竞、动漫、综艺、国潮品牌、赛事等跨界融合,创建多种维度的接触点,通过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协同共进,建立太极拳与主体受众的不可分割性,提升他们对太极拳文化的认同感。
结语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以智能化数字技术手段连接Z世代主流群体。本文依托中国武术精神和太极拳文化的固有属性,从转变认知、参与互动、文化认同三个层面切入,充分考虑Z世代群体的文化需求,对太极拳文化的数字化设计进行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转变认知层面提出突出“故事性”的触达力和吸引力,针对性传达习练太极拳的利益点;在参与互动层面提出分解和简化太极拳的动作招式,与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相关联,创建互动话题引发受众参与讨论;在文化认同层面提出注重内容的持续输出与反馈调整,充分发掘太极拳文化的IP价值。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论述,旨在“赋活”太极拳文化遗产,“赋能”Z世代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