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教材 精准施教 落实语文要素

2022-05-30黄淑婵

教育界·A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摘要】文章从小学高年级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入手,举例分析了其编排特点,提出要以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作为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有力抓手,强化教学的目标性,通过重视借助资料、聚焦关键语句、领悟表达方法、加强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传承红色基因,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革命文化题材;单元語文要素;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黄淑婵(1981—),女,福建省福州市日出东方小学。

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意义深远。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现优秀革命文化的经典文章有四十多篇,可见该版教材对革命文化的重视。然而此类题材文章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从学生层面来说,作品的革命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隔甚远;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易用思想政治课的模式对革命文化题材作品进行教学,缺失语文本味,或把“立德树人”的目标定得太高,脱离现实。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深切感受优秀革命文化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内容为例,展开探讨。

一、着眼单元要素,明确学习任务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导语页面展现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笔者从单元要素着手,明确学习任务。

1.从导语页明确该单元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单元要素包含两方面:其一,通过课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丰富内心;其二,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2.细读该单元的课文以及课后习题,对其进行整理,如下表。

3.系统整理本单元的“习作”“交流平台”“词句段训练”各部分内容,进一步明确本单元主要的教学目标:

(1)关注人物不寻常的动作、神态、语言,并运用方法揣摩人物的内心,加深理解,分析革命先辈们的家国情怀。(重点)

(2)总结“通过课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并学以致用。

(重点)

(3)尝试多角度描写人物的表现,反映人物的内心,提高写人记事的能力。(难点)

笔者建议教师确定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即关注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单元的语文要素;“小”即依据单篇课文的特点、单元内文章的排序、预习提示、课后习题,关注学情实际,坚持“一课一得”原则。

二、直面单元要素,彰显语文本色

(一)重视借助资料,深刻领会语言文字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创作年代距今比较远,所以学生进行学习时需要搜集资料。教师通过补充相关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资料,为学生搭建历史与文本的桥梁,能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进一步读懂、理解课文。

1.课前搜集要讲科学,要基于语文素养,有序推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提出“初步学习整理搜集资料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提出“用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出“用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些都要求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使用资料。课前教师可提供搜集资料的方向,让学生根据要求查找资料;逐渐过渡到在预习中引导学生针对学习难点查找有用资料;再到在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梳理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掌握搜集资料的能力。

2.课中运用要讲实效,关照资料使用的意义。当学生理解有困惑或是情感体验需要加深时,教师可合理补充材料。要注意避免由于过度使用资料,而影响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读[2]。比如在《开国大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举行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深化学生对开国大典场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典礼上庄严隆重的气氛以及当时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

3.课后查找要讲发展,关照认识巩固发展。课后资料的补充,不仅要能丰富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要对提升思想、指导课外实践有重要意义。比如教学完《少年中国说》,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为了实现强国梦,中国百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的典型事迹,并让学生以此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手抄报,在班级墙进行展示。

(二)聚焦关键语句,深化对语言文字的认知

小学高年级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语言形式较有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所描述的细节,进行充分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爱国情怀。

前面笔者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读了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接下来,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比如在《军神》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探讨核心问题“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作为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首先,引导学生解析第一个问题的关键信息:“哪句话是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身份的判断?在什么时候说的?他是怎么发现的?即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学生锁定文章第1—10自然段,关注其中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以及沃克医生内心的相关描写:“刘伯承的眼睛受了严重的伤,却很冷静。沃克医生当过军医,他认为只有军人才有这样的从容。”接着,教师可以追问:“‘严重怎么讲?”学生很快找到描写沃克医生“惊疑”的眼神的关键词。教师继续问:“此时沃克医生心里想什么?”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沃克医生的内心:“这个自称被土匪打伤眼睛的人,到底是做什么的?身上有这么疼的伤口居然还这么镇静。”此时,教师再出示课外资料补充刘伯承眼伤的来历、眼伤的严重程度以及已经伤痛多久等信息。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果是你,你的眼睛受伤如此严重,你能承受得住吗?”此时,学生真正体会到刘伯承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意志。在层层追问下,学生越发体会到文中的矛盾,沃克医生的内心体会就更丰富、细腻、深入,而刘伯承钢铁般的形象也得以清晰地呈现。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渐渐走向深层次、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学习过程。

这样以核心问题为导向,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将朗读、思考、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体会,在头脑中不断完善红色人物形象的建构过程,真正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自然而然地将革命精神植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3]。

(三)领悟表达方法,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要综合考虑读与写这两方面的内容。教师要促进学生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表达方法,并将其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单元要素要求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给学生习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在教学本单元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紧扣课后习题3,聚焦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

师:通过阅读,我们发现第二自然段先整体描写五位战士与敌人作战的情形,这是人物群体描写,是面的描写;接着分别描写了五位战士是如何与敌人作战的,这是个体描摹,是点的描写。这种描写方法叫场面描写。

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战士的作战情况的?

(同桌合作交流)

生:抓住每个人物的特点,进行个体的刻画,有的抓动作,有的抓神态,有的抓语言等。

(教师出示片段,将个体人物描写全部改成动作描写)

师:同学们,你们比较一下这两段,哪段更好?

生:原段更好!有震撼的语言、刚强的动作、坚定的神态,人物描写也有变化,不单调,更能体现人物性格。

师: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呈现出一组坚贞不屈、勇敢无畏又各有特点的战士形象。

师:想一想,如果这段文字对五战士的形象只进行面的描写或只进行点的描写,你们觉得好不好?

生:不好。面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点的描写让我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点面结合的写法,在描写上画面感

很强。

师:非常好!我们要学习先整体描写再到细致描写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这段文字,在点面结合的写法中感受人物的英雄气概。

以上教学片段中,笔者通过阅读、交流、引导,让学生深切感受点面结合描写的层次感,能更突出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最后再让学生观察插图,补充五壮士跳崖前的描写,使读写结合在革命文化课堂落地生根。

(四)加强实践活动,扎实语言文字

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比较严肃,如果教师以常规的方法教学,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增加语文实践活动。如预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猜学单”设计?猜一猜,老师会教哪些词?猜一猜,老师会问哪些问题?猜一猜,老师会品读哪些句子?猜一猜,老师会布置什么作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主设计问题。此外,还可以设计“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笔者安排四个环节:听惊人噩耗,概述内容;说岸英故事,感受痛苦;读重要细节,感受伟大;写主席身影,体验真实。“听、说、读、写”四个活动板块清晰明了,活动的内容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明确指向语文学习,同时活动方式丰富多样、有趣味,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针对小学高年级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师要以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作为课文教学的有力抓手,结合文本特点,大胆取舍,强化教学的目标性,构建单元体系,引导学生深入课文阅读,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實现语文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魏清香.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小学语文撬动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1(41):42-43.

[2]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J].小学语文教师,2019(Z1):23-32.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