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2022-05-30张成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农村在脱贫过后存在的文化建设问题,如民风问题。文章通过访谈法对A村部分村民进行访谈,发现乡村文化建设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等问题。人才对乡村建设的价值是巨大的,乡村如果连人都没有,何谈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于人才的流失,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提出重点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要把人才吸引过来,还要把人才留住;其次,村民是乡村的主体,需要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乡村农民道德建设工作;最后,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人员的流动性增强,导致村民的价值观失范,需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249.2;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1 问题的提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农村相对于城市处于落后的状态归结于经济问题,但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们发现制约农村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文化建设同樣重要。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中也提出了扶贫先扶志,即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对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振兴乡村精神;乡村有精气神,乡村振兴才有不竭动力,乡村振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农民自身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选拔出一支过硬的、靠得住的乡村带头队伍,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懂得因地制宜,致力于改变乡村经济面貌和精神面貌。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工程的灵魂[2]。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许多人在经济上脱了贫,但是在思想上仍然是贫困的。在调研中发现,许多50后和60后,这些出生、成长于农村甚至从未离开农村的人都对农村的发展失去了信心,这些对农村有深厚感情的人对农村的发展都持消极的态度,更何况对农村几乎没有感情的年轻人。如果只是单方面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乡村文化建设,乡村不但不可能真正实现振兴,而且很有可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农村居住的部分村民对农村失去信心,从而搬离农村,进一步导致农村消亡。
2 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一提到农民,大家想到的是勤劳、简朴、热情好客。如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因进城务工脱离了原来的村庄,村庄对他们的约束力下降了,其回到村庄后存在一些失范行为。原来,村庄的人口流动比较小,每个村民都需要村庄这个共同体的帮助,自然也会遵守相应的村俗民约。村庄本身具有的维护村民道德规范的功能,在人口高速流动的社会环境下被削弱了,村庄出现了一些在传统社会几乎从未出现过的情况,如欠债不还等不良现象。
A村的张某(70后)常年在外务工,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在调研中谈及农村的年味时,张某感慨现在的年味很淡。访谈者认为,是因为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好了,每天的生活和过年几乎没有区别,张某却摇头道,现在的人没有以前热情了,小时候去拜年都会带上一个塑料袋,村里的人会热情地装满瓜子花生,而如今的拜年只是简单的问候,大家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A村的陈某(50后)经常会想念以前人们的淳朴,以前村里如果有一家杀了猪,煮了猪肉,大家就会拿着碗去他家要猪肉吃,即使那时物资匮乏,仍然不会吝啬给他们一大碗猪肉。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陈某时常会怀念那时的风土人情。
A村一年种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麦,有一条沟常年无人清理,洪某仗着自己在本村是大姓以及妻子在村里担任职务,擅自将沟清理后作为自家鱼塘谋取利益。当谈及此事时,村民们敢怒不敢言,洪某擅自将村民的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乡村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意味着乡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加快乡村文化建设,避免影响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
2.2 人口结构问题导致乡村文化缺乏活力
人口规模与文化活力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仅靠农业和农民仅仅能实现温饱,并不能致富,于是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而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村基本上只剩下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缺乏活力;外出务工导致空间距离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家庭文化的传承方式,在外务工的劳动力接受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农村传统单一的文化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A镇地处淮河南岸,距古城B县西南12.5千米,A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境内有国家2A级景区寿州孙状元纪念馆,有大郢斗鸡台、袁家老坟等历史古迹,文化底蕴深厚。扶贫措施中见效最快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外出务工就业,因此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A村的陈某(50后)在春节期间上街时感慨道,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这么多人。当前,农村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乡村文化传承的责任很难交给他们,导致一些优秀文化的传播路径被阻断了,同时一些不利于团结的风气在村庄不断蔓延,乡风民俗的作用越来越弱。在春节期间,A村外出务工回来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聚集在棋牌室,有的甚至赌博的金额非常大。
2.3 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失范
稳定的社会结构是乡村文化传播的基础,乡村人口的流失进一步加速了乡村文化的衰落。传统的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具有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功能,从而使乡村文化得以顺利传播。如今,随着人口的流动,传统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在村民回到村庄之后,村庄对其约束力下降,村民不再依靠村庄这个共同体。特别是一些家庭仍秉持传统的价值观,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3]。
A村几乎每家的劳动力都已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人主要是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村里基本上是老人和幼儿,通常是隔代抚养,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老人的很多育儿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谈及隔代抚养,A村王某(80后)无奈地说道,老人带孩子只能管孩子吃饱穿暖,学习之类的不敢奢望。许多老人对孩子溺爱,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对青少年的教育严重缺失。外出务工占绝大多数,很多更是举家务工。以前人口流动小,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靠着熟人社会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比较容易开展。现在乡村人口大量流失,许多人一年甚至几年才会回一次乡村,对家乡的发展一无所知,何谈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
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在访谈中,不少70后怀念以前物质生活不那么富裕的日子,认为穷有穷的快乐。变化最大的是婚恋观,以前不论家庭经济如何都可以结婚,现在高彩礼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造成许多家庭的价值观扭曲,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传播。
3 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3.1 重点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开展乡村文化建设,首先需要一支素养过硬的人才队伍来引领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在于如何吸引外来人才或者本地大学毕业生参与到乡村建设中。调研发现,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而空有一腔建设乡村的热情是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给予回乡的人才一定的支持,因为乡村振兴仅仅靠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首先,村庄的氛围应该是敬仰文化和尊重人才的,这样才能让有热情的年轻人看到希望,工作才会有热情。一个民风不好的村庄容易打击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建设乡村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后续乡村文化建设。其次,国家应该给予农村工作的人才一定的优待政策,这不仅能将人才吸引过来,更重要的是留得住人才。最后,要多元化吸引人才,可以鼓励乡村教师等群体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充分挖掘民间传统文化。总之,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每个人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调研发现,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回村发展没有前途。A村的洪某推荐张某的儿子到村里参与乡村振兴,张某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大学毕业,回到村里工作没有出息,并且工资低,但张某的儿子还是非常愿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各地政府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思考如何让这些更了解农村的人回到家乡参与到乡村建设工作中。
3.2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文化主要聚集在乡村,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传播乡村文化。但是由于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的流出导致乡村文化缺乏活力,这对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挑战,因此建设乡村文化共同体刻不容缓。
首先,要依托家族这个核心,通过家风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尽管农民外出务工使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相对于村民之间的沟通,家族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而且中国人向来有家本位思想,家族观念比较强。其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将在外务工的村民连接起来,让他们不在家也可以参与到村里事务的决策中,了解村里发生的事情,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最后,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活动,让不同的家族文化融合,推动农村社会熟人之间的多向文化交流,增强他们对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感,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在A村,即使在人口快速流动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熟人社会仍对村民们有一定的约束力,人们格外注重自己在村里的形象,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家族是传播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充分利用家族这一传播渠道,进一步巩固和稳定乡村文化共同体。
3.3 强化乡村道德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近年来,农村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赌博、盗窃等,归根结底是部分人的道德失范造成的。村民道德建設工作事关乡村振兴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因此十分重要。在方法上,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对农民进行集体教育,村民应了解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素质,如何实现由村民到公民的转变。村民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乡村整体和谐,建设现代化农村。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正向的价值观,向村民们展示他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如开展劳动楷模评比、弘扬孝道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断修正村民的价值观,进而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氛围。三是制定乡村道德文化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将乡村道德文化规范落实下去才能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一把尺子,真正发挥作用。然而,“村规民约”需要工作人员在村里不断走访,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后才能完善。规范的制定必然是服务于村民的,需要结合当地具体的情况,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4]。
调研期间正值新春佳节,不少返乡的中年人开始感慨现在的春节没有年味了,A村的许某(70后)提议可以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增强年味,增加乡亲们的交流。由村委会带头,每个自然村出一个节目,宣传家乡的发展,大家各自展现自己的才艺,以自己的家乡为主题,展现家乡新面貌,让在外务工以及平时不怎么关心家乡的村民积极地参与进来。
4 结语
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必然是有轻重缓急的,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是孤立进行的。调研发现,造成A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归根到底是该地没有产业,没有办法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随着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农村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人才的流失导致整个村庄呈现空心化状态,更不必说文化建设。
扶贫先扶志,精神的贫困远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乡村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目前乡村存在道德失范现象、人口结构问题,导致乡村文化缺乏活力和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失范等问题,但如果能够集思广益,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优势,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必然能够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J].上海农村经济,2021(2):4-11.
[2] 董安恬.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工程的灵魂[N].社会科学报,2021-06-24(004).
[3] 张才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J].农业经济,2019(8):42-44.
[4] 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1):141-149.
作者简介:张成(1998—),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