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民居建筑法律保护现状及对策探究

2022-05-30范文文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法律保护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云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地貌逐渐被外界乃至世界熟知,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也被诸多专家学者探索研究。传统民居建筑凝聚着一代代少数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变迁史,是当地人地关系的重要体现。现今,对民居建筑的过度开发以及规划保护的不合理,再加上外来建筑文化的入侵,现代建筑风格逐渐成为主流,新建的白族民居建筑在文化传承方面缺乏延续性。鉴于此,文章研究白族特色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并思考其法律保护问题。

关键词: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建筑;民居建筑;法律保护;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53;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白族历史悠久,作为我国第15大少数民族,在云南、贵州等地都有聚居地,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与华夏文化、缅甸文化、藏族文化等不断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情的建筑与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样式。如今,云南保存较为完好的白族民居多达99个,总占地面积达717亩,是悠久的白族历史的载体。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有学者考察调研云南白族聚居地的建筑,刘敦桢在1940—1941年间写出《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书,详细记录了学者在云南、西康等地区对古建筑和民居建筑的调研情况[1]。

1 云南白族民居建筑历史演变

1.1 白族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变史

1.1.1 先民时期的建筑风格

白族建筑在不同时代风格各异,受到当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居住建筑样式主要有半穴居式、地表木构式等。而到了青铜器时代,洱海地区的民居由于靠近水边,主要为干栏式建筑。随着汉文化席卷而来,白族建筑风格逐渐出现了汉化特征,白族的阁楼式建筑便是如此,大理市曾经出土过东汉时期的房屋建筑模型,其结构便与中原汉墓出土的三层望楼形态极为相似[2]。

1.1.2 南詔大理国以及元明清时期的白族建筑

南诏大理国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盛行,佛教艺术深刻地影响了白族的建筑群,如佛塔大都以砖石为主要材料,白族大街小巷的建筑也将砖石作为建筑材料。元明清时期,儒家文化逐渐渗透白族文化,出现了宗祠等建筑式样,在这段时期,政府在加强对云南的统治的同时,还规制了民居建筑的规格,白族建筑经过几百年的变迁,逐渐形成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

1.1.3 当代白族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白族的文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融合与碰撞下,白族民居院落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合院式布局,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出现在了现代白族人的家中,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逐渐融入白族人的日常生活。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运用新兴建筑材料,融入传统民居特点元素,如用现代材料仿制白族特色的斜坡屋顶,而不是沿用木质结构[3]。当下白族民居加快了变迁的步伐,当代的白族建筑似乎成了现代建筑的一部分,而以往的建筑构造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政府也在鼓励推广新型民居建筑,然而,哪怕是同一个传统的村落也不能实现步调一致,往往会出现几种类型的民居同时存在的局面,乡容乡貌显得尤为混乱。

1.2 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

建筑墙面通常以石灰粉粉刷而成,白墙青瓦,尤为引人注目,在门窗、照壁等处绘制具有白族特色的彩墨或者水墨图案,屋内的各种吉祥物或对白族人有非凡意义的手工艺品大都经过了雕刻、彩绘等处理,充分体现了白族的文化品位和民族文化价值。在飞檐串角处,白族民居建筑不似汉族民居建筑一般简单,其拥有极为丰富的立体图案,采用石刻、彩画、泥塑等处理手法,呈现晶莹剔透的美感。白族的手工艺者往往在建筑雕刻上倾注大量心血,尤其是雕刻方面。一是门楼,这是白族人最看重的地方,一家一户的地位是否重要都体现在门楼的装饰是否华丽精美上。其造型通常采用中原殿阁,多以石灰塑成或用砖石垒砌而成。楼面则是由木雕、彩画、大理石屏或泥塑等组合而成的立体图案。二是木雕,白族的木雕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吊柱、走廊栏杆、板裾等处,并且运用各种雕法,有三层透雕、深雕等,很少出现一模一样的雕刻样式。三是石刻,民居建筑中,前文所叙述的石材也被工匠应用于雕刻建筑,墙基、墙头或者是门头、窗头等处,都以纯白的大理石雕刻,雕有麒麟等祥瑞之兽的形象。院内的台阶也采用大理石铺就而成,白族人民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白族民居建筑现状及问题

2.1 传统民居建筑现状

2.1.1 政府缺乏规划引导

首先,政府在部署传统民居建筑时,没有发挥当地特色,缺乏局部规划观念,各村各聚居区没有看清自身优势、了解本地特色,很容易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没有以自身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潜力作为建筑规划依据。其次,保护管理较为混乱,理论保护与实际执行脱节,没有将保护政策落在实处。最后,当地居民普遍不了解保护传统白族建筑的重要性,缺乏古建筑保护意识,存在追求新式西式建筑的情况,导致白族特色建筑在当地逐渐消失。

2.1.2 传统村落消失

云南地处山区,不少民居建筑坐落之处早已不便于人们生产生活,越来越多的白族人迁出老宅,选取新址,建造新式建筑,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往往更能吸引人们聚集,但是当地的建筑风貌却少了一份古朴自然。

2.1.3 传承与发展无法协调

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云南新式建筑比比皆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混杂,破坏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院落样式,影响了原有的和谐美、自然美。一些白族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被现代建筑吸引,不再崇拜白族古老的民族文化。例如,在云南出现了西式洋房,有些白族建筑屋顶开始采用彩钢板等材料,与白族传统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这些现象在云南已经屡见不鲜。

2.1.4 传统匠人流失

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导致白族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传统工艺需要当地青年人传承,但是当地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到发达地区打工乃至定居,掌握雕琢等传统工艺的人大多年事已高,传统工艺陷入后继无人的危机。

2.1.5 缺乏新技术

不少建筑群坐落之处往往是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山区,许多新兴技术无法在山区得到广泛应用,老工匠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在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方面,白族人也存在短板,许多已经被城市淘汰了的建筑材料却还会被应用于白族民居建筑中,给当地居民埋下安全隐患。

2.2 民居建筑面临的困境

2.2.1 传统民居建筑群逐渐消失

在许多传统建筑村落中,年轻人进城打工,只剩下老年人在老宅中居住,当老宅被彻底废弃后,无人居住的建筑便会加速老化,变得更加破烂不堪、问题重重,而现代建筑在马路边或城镇内随处可见。即使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落,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村民,加上村民本就向往现代化的生活,传统建筑的消失将难以避免。

2.1.2 旅游业兴起

自20世纪旅游产业开始发展,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促进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同时,白族特色民居成了当地最重要的旅游名片之一。商业气息浓厚的大理古城就是典型的例子,城中随处可见具有大理特色、云南特色的商店,一些商家早已不是在这里居住多年的居民,而是前来大理创业的外地人,打着白族特色的招牌在古城中贩卖从义乌批发的工艺品。

新华村是白族聚居的特色村落,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银矿资源,当地生产的民族工艺品银器等广受游客欢迎,银饰银器产业也逐渐成了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

2.1.3 经济发展带来环境问题

外来游客的不断增多,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虽然游客大多只停留短短几天,但是不断流动的游客让当地生态承载能力面临不小的考验,如游客的增加促使旅店和饭店大量增加,生产生活污水和游客留下的大量垃圾严重污染了民居建筑环境。

3 白族民居建筑法律保护对策

3.1 明确政府的价值导向责任,建立特色保护体系

政府作为决策的制定者,在白族民居建筑保护中需要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首先要做到统筹谋划,各级政府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明确宣传保护责任,制定宣传保护任务。例如,在文化遗产保护日、世界建筑日,向居民和游客宣传保护白族特色建筑的重要性,让公职人员起到带头作用,在热门景点向游客普及相关知识,对白族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地区的居民进行讲解。

其次,要因地制宜,建立保护体系。云南地貌特征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不同村落的风俗习惯大不相同,可以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采集当地特色信息,以自然村落为基础保护单位,建立分级保护机制,让村民参与到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将村民的利益与民居建筑的保护挂钩,将治理权限最大限度地交给村民。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立法权限,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可以划分重点保护对象。对现存的白族民居建筑进行预防性保护和针对性保护,对破损严重或者长期无人居住的建筑要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对名村、名镇等具有独特风貌的地域要重点监管。

3.2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保护

随着云南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古建筑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当地人应尽的责任,对游客也必须提出一定的管理规范要求。

首先,对破坏白族民居建筑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与罚款,还可以将其与个人征信挂钩,将破坏者记入失信名单。只有将白族特色民居建筑保护和个人切身利益相关联,才能更好地保护白族特色民居建筑。

其次,完善《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注重保护白族建筑独有的特色图案的知识产权,避免出现恶意借鉴行为。还要创新保护经验,在全省民居建筑保护工作中推广可复制的保护经验。此外,推进保护利用试点工程,创新保护路径。

最后,要加大对破坏白族特色民居建筑行为的公益诉讼力度与处罚力度,让破坏者充分认识到保护特色民居建筑的重要性。此外,当地政府除了要带头严惩损坏民居建筑的行为,还要带动村民从自身做起,鼓励村民协助政府进行监督举报,凝聚起村民对民居建筑的情感记忆[4]。

3.3 合理开发利用,做到传承发展

在保护好白族民居建筑的前提下,挖掘利用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向游客展示白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建立修缮工艺库、工匠库,培养优秀的工匠接班人,吸收年轻血液,利用大数据、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白族建筑技艺。开展民居保护教育工作,让白族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与保护白族民居建筑。在注重白族民居建筑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要强化工匠的产权意识,做到既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坚持原创,也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关注传统工匠的技能培训,新型技术与材料的出现对传统建造技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老工匠的娴熟技艺面临无用武之地的窘境。因此,在培养新生力量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传统老工匠的建筑知识培训和教育,转变其从业观念。

工匠传承雕刻工艺的同时,要鼓励其学习新的技术与手段,在传承民居建筑的基础上做到保护环境,融入当下倡导的环保、绿色理念,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建筑创作理念。

3.4 鼓励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对白族民居建筑的保护绝不是依靠一方的坚持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协同、民众参与,形成合力,共同保护白族民居建筑。

政府需要引导各地加强民居建筑保护工作,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牵头编制建筑保护体系规划,分配各职能机关的各项工作;村企业、村委会等组织要积极带动村民参与民居建筑保护工作;村民要将修缮保护民居建筑看作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例如,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双溪桥村启动古建筑项目,在住建局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以点带面的修缮方式,在维持建筑整体完整性的前提下,开发历史文化,促进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

4 结语

悠久的民族历史与得天独厚的地(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理风貌造就了白族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民居建筑是白族历史文化的体现,也是我国民族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白族民居建筑是白族先民经过上千年的创造并吸收各时期的优秀外来文化而形成的,是白族人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和勤劳的象征。新时代,传统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不断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也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与创新,成了当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惠星.基于传统建筑特征的云南白族民居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7.

[2] 陈谋德.白族传统建筑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J].中国勘察设计,2012(6):32-32.

[3] 李泰运.大理白族民居的现代变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31.

[4] 金吉男.城市内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法律探讨[J].法制博览,2013(6):34-35.

作者简介:范文文(1999—),女,江苏通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法律保护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