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养老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探究

2022-05-30陈翘楚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设计优化后疫情时代

摘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但疫情防控已成为常态,无论是封闭式居家生活需求,还是公共场所室内空间利用与管理,都让室内与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创新点及其设计模式等面临新的挑战。后疫情时代,许多养老建筑逐步暴露出相关短板,老年群体也由于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特殊需求,对养老建筑空间设计提出不少新问题。基于此,文章探究后疫情时代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建筑场地选择、空间布局、功能规划等多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有利于优化养老建筑设计方法,为今后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设计心理学;养老建筑;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0 引言

目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持续的疫情防控给相关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基于我国实际国情、家庭内因等,老龄化加剧导致养老供需难以平衡。从设计心理学出发,探究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满足老年群体特殊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老年建筑空间与室内设计需要思考的重点。

1 后疫情时代的社会风险

1.1 养老资源供需及产业发展风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达2.6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亿人,占总人口的13.5%,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和如此快速的老年人口增速,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老年群体的高质量、优质化老年养老服务问题,是家庭、社会、政府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现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90%的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不足15%。在国家政策的全面深化改革之下,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亟须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量与质的突破,但是由于供需不平衡,仍然难以满足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养老需求[1]。

1.2 建筑设计“养老”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处于养老建设的初级阶段,养老机构在空间设计层面仍存在较多问题。设计师大多依据自身理念进行空间设计,往往忽略了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很多时候,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只满足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却忽略了真正的使用者即入住的老年群体的需求。从建筑空间选择来看,早期部分低端养老院为满足空间需求,在一个狭小的房间内设立多张床位,导致老年人生活环境拥挤,仅满足老年人基本的作息需求。而部分中高档养老院,往往将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成单床单窗的标间模式,让老年人倍感孤独,难以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馨。因此对于建筑空间选择,设计师应当积极融入老年生活,了解其真正需求。

此外,养老建筑景观布局设计层次往往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缺乏人文关怀。养老院的植物景观往往采用山前屋后的布局方式,且種植的植物以常绿乔木为主,层次单一。从空间上看,景观设计简单,缺乏层次感;从功能上看,植物类别简单,缺乏观赏性,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心理需求。甚至部分植物景观直接遮挡了视线,空间也杂乱无序,无法满足老年群体多样的活动需求[2]。

1.3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持续潜存

结合疫情防控特点,分析当前养老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存在的风险,对相关养老机构疫情防控等类似事件作出具体优化,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3]。中国工程院崔愷院士提出,“要设计更友善的户外空间,让人们在后疫情时代自由地在阳光下活动;要设计更多的公共卫生空间,让人们共同面对公共卫生危机”[4]。因此,养老建筑的优化设计至关重要,要让建筑适老,要让室内安全,要让环境健康,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后疫情时代的养老建筑空间。

2 老年群体对于空间和环境的需求

2.1 疫情前心理需求

2.1.1 心理特征

现今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人口持续增加,所以设计养老建筑时应当积极主动地了解老年群体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基于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群体逐渐与社会脱节,人际交往圈逐步缩小,亲属之间的情感淡化,空巢老人时常感到非常寂寞。同时,由于年龄越来越大,老年人的生理能力不断退化,日常行动逐步受到限制,内心愈发感到寂寞,这一点在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老年人如果长时间缺乏关怀,情绪将变得愈发消极。

2.1.2 群体需求

一是基本生活的健康需求。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步退化,老年群体希望有自理能力,维持身体健康。基于这种心理,老年人往往害怕生病,害怕死亡,但又害怕拖累子女,更愿意主动寻求一个能保证生命健康、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场所。

二是社会依存的价值需求。时代不断发展,部分老年人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他们又不想与时代脱节,所以他们需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沟通交流,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是安静舒适的发展需求。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独立生活,更喜欢安静、舒适的养老环境,但同时依然存在与他人交流的需求,因此活动中心和景观植物旁的交流点成为老年人最喜爱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有部分养老院为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设置了双人间、多人间,这些都契合了老年群体独特的心理需求。

四是人文和谐的家庭需求。老年群体希望在养老院中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馨。养老服务不应只停留在保姆式的养老护理层面,仅仅注重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起居,而应更加注重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养老院的老年人缺乏子女的照顾,他们渴望从外界获得更多的关心与关注,渴望从养老服务工作中获得多元化的精神照料。

2.2 疫情后需求变化

后疫情时代,仅仅满足老年群体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建筑难以适应疫情防控时期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环境等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也进一步促进了设计创新。

2.2.1 安全卫生的健康需求

疫情暴发后,老年群体的活动空间从室外进一步向室内转移。传统养老机构室内空间狭小,半封闭式的环境为病毒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老年群体开展聚集性活动如果没有配套的病毒消杀和卫生处理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则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病毒传播。面对危害性大、持续性久的新冠肺炎疫情,必须进一步优化室内空间设计,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安全卫生需求[5]。

2.2.2 社会依存的价值需求

疫情背景下,室内封闭时间长,老年群体在养老机构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加剧了老年人脱离社会的孤独心理,单一的居住环境已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社会性需求。

2.2.3 安养休憩的发展需求

疫情防控时期,老年群体不应该被束缚在室内,室内的光照、空气质量等都难以达到室外的标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老年人走到室外,从日光灯下走到太阳下,寻求更加利于安养休憩的环境,有利于老年人放松心情,缓解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压力。

2.2.4 人文和谐的家庭需求

后疫情时代的建筑设计应当从大局出发,将人文关怀融入设计中,如设计半开放式的阳台、组群化的就餐空间、附带影音功能的活动室等,以保障老年群体的健康为中心,在有限的空间中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后疫情时代养老建筑空间与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自“十二五”规划后,加快了老年养老项目的建设步伐,面对消费升级和不断增加的健康需求,多样化、专业化且有针对性的市场开发引领着我国养老相关产业发展,我国适老性居家环境设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建筑设计等不断优化,但针对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的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存在较大缺失与社会风险[6]。

3.1 建筑场地选择

我国传统养老机构建筑选址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选择在远离市区的近郊地区,二是选择接近市中心的复合式单元楼。前者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人群,但一旦出现传染病感染事件,附近没有配套的医疗系统,同时相关医疗组进驻也容易受到时间、路程等的限制。近年来,养老机构建筑选址选择后者的居多,大多数与商业办公区合作,没有独立的建筑空间,人流量巨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由于是高层建筑,老年群体难以适应高层空间,上下楼活动极为困难,而室内也缺乏相应的公共活动空间。由于缺乏运动场所、活动场所,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退化、心理问题凸显,进一步扩大了疫情对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

后疫情时代的建筑选址规划要具有整体意识,当前为尽可能減少病毒的传播,养老建筑形态应设计成一字形、U字形等,这种建筑形态面对病毒传播能够有效实现终末端控制。对于近郊独立式养老机构,应当加强与区域内相关医疗机构的合作,面对突发情况,能够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合作防控。对已有的复合养老建筑,要尽可能实现独立出入,如采用双管道式出入,严格把控出入口,减少人流交杂现象。而一些高档的养老机构往往具有独立运行的护理单元楼,也可以采用一字形等建筑形态,同时还可以采用垂直布局管理,以一层为管理中心,设计独立隔离区与出入口,在顶楼布局室外区,优化护理工作[7]。

3.2 建筑空间设计

我国养老行业起步较晚,养老建筑也缺乏系统的设计师,多数养老建筑采用老楼改造、基础扩建等形式,形成了室内单间、室外双廊、半封闭庭院等模式化设计。为了增加房间数量,室内单间往往空间狭小,部分单间甚至除却床位仅余走位空间。传统的室内单间开窗狭小,不利于采光及自然通风,传统双廊式设计使污浊空气长期滞留,难以实现空气净化,给疫情防控增加了阻力[8]。而半封闭式庭院的公共空间建设大多数种植大型绿植,显得杂乱无章,甚至部分植物直接阻碍了阳光照射。同时桌椅、山石小景建设也存在布局不当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养老建筑空间设计要尽可能增强独立性,养老机构不应只从经济效益出发,片面追求增加养老房间数量,要在满足老年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缩小护理单元规模,尽可能设置独立的休息室、卫生间、洗浴室等[9]。依据建筑走向和环境特征增加老年单间室内透风窗,尽量使用开间大而进深小的房间排布形式[10]。走廊要改变传统双廊形式,采用单走廊形式,实现始末端有效连接,在室内走廊等公共空间加设排风口,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可以使用集中空调系统,尽可能加大新风量。庭院设计的绿植应结合建筑构造层次化种植,可选择光合作用能力强的绿植,在老年群体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增加种植量,有效实现自然通风[11]。

3.3 建筑功能设计

目前我国养老建筑设计功能缺失现象严重,许多养老机构只能满足居住、饮食等基本的生活需求,一方面缺乏对应的室内功能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弱化,公共活动室形式单一、布局简单,有的甚至仅摆放了几张桌椅,难以应对疫情防控状态下老年群体的室内运动需求与室内交流需求;另一方面,生活区、污染区等分区不合理,进一步加大了病毒传播风险。片面追求养护数量,医疗等功能区建设也存在不规范现象[12]。

建筑功能设计要积极引导生活区的清污分离,将医疗设计与养老设计相结合。在划分功能区域时,要在满足基本养护需求的前提下设置更多的公共活动区域,如建设影音活动中心以及室内桌球、乒乓球等场馆,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运动空间。细化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布,设置独立的医疗区、隔离区、医疗休息区等,以应对疫情严防严控时期的医疗需求、隔离需求以及疫情突发医疗组进驻需求[13]。

4 结语

从疫情防控出发,后疫情时代,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建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师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而老年人作为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特殊群体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怀,要注重为老年人打造更加安全卫生、健康舒适、人文和谐的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栋博.住宅适老性空间的潜伏设计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8:1-3.

[2] 孙钰洁.后疫情时代下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现实思考[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9):120-121.

[3] 全惠民,贺琦.新冠疫情防控下我国养老建筑与室内设计问题与对策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4):77-79.

[4] 曹阳,韩高峰.疫情大考后对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思考[J].城市住宅,2020,27(3):29-32.

[5] 张智祺.后疫情时代室内居住空间设计方法剖析[J].大观,2021(4):38-39.

[6] 李弘玉,卫大可.老年人照料设施防疫设计要点[J].当代建筑,2020(5):47-49.

[7] 宫婉莹,郭小玲,邹佳旻.装配式老年公寓及室内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9):112-115.

[8] 李春茹,周国民.新冠疫情下天津中小学教室新风系统设计的思考[J].暖通空调,2021,51(S2):262-265.

[9] 王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重点[J].大观,2021(9):51-52.

[10] 车洁,段忠诚.后疫情时代高校宿舍建筑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21(8):121-124.

[11] 陈翠英,刘振东.后疫情时代高校图书馆室内绿化设计及植物选择[J].现代农村科技,2021(5):83-84.

[12] 陈亮.疫情时期的医疗室内空间设计思考[C]//2020室内设计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10-17.

[13]王娟.疫情之下深圳养老服务行业的应对与挑战[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9-12.

作者简介:陈翘楚(199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设计心理学设计优化后疫情时代
基于本土化设计的逆本土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