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

2022-05-30何宇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公共艺术美丽乡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国家整体建设逐步从基本的物质满足上升到精神满足。同时,为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由此可见,我国对乡村区域的整体建设尤为重视。公共艺术作为一个舶来品,呈现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文章基于公共艺术独特的表现张力,结合美丽乡村的视角对乡村建设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推动乡村经济与人文发展,打造乡村地域化的特色艺术。

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建设;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1 公共艺术的分类与特点

1.1 公共艺术的分类

“公共”的意思是“共有的”或“市民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切开放的空间里能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艺术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1]。从表现形式来看,公共艺术可以分为生态类、社区类、设施类、校园类。

1.1.1 生态类公共艺术

生态类公共艺术即在自然景观中的艺术品或建筑物,如建于户外环境中的纪念主题雕塑、人像雕塑,还涵盖人为建造环境中的自然作品,如城市中的水景装置、植物栽培等。人类对自然中的美好形态一向深有体会,在自然环境中设置艺术品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中国的万里长城将军事防御功能与山形地貌融为一体,其修筑与维护依赖跨越多个世纪的群体合作力量。安徽古镇将自然条件与人类生存环境融为一体,依据地形修建搭桥,创造出了错落有致的独特风貌。中国传统的造园术和风水观,将自然本身视为最重要的表现主题,内容涵盖了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深层次感受。我国传统的自然哲学、风景文化中,也处处可见人类和大自然相结合的奇特感受。西方画家常把简约风格雕塑设置于大自然之间,旨在反衬大自然的丰富与美妙。大地美术与风景美学也开辟了更多的雕塑形式,使雕塑成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甘肃瓜州县戈壁滩上的大地之子、意大利北部山区上的粉红兔子等作品,造就了神话般的大地景图。

1.1.2 社区类公共艺术

社区是公共艺术发挥的重要场所之一,因为社区一直秉承以人民为本的理念。在居民理想的生活中,有较为舒适的艺术氛围,居民需要与社区建立起较为亲密的联系,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遇见更多美好的事物。

深圳雕塑院完成的系列雕塑作品《深圳人的一天》,建在深圳园岭社区居住区南侧,该雕塑的创作背景为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周年,作者对附近居民走访调研,收集有利于艺术创作的相关信息,最后确定以写实的设计手法,百分百还原深圳人的一天。其造型结合工作种类、工作阶层进行创作,17尊雕塑皆有人物原型。这一系列公共艺术作为社区中的主体,搭配遮阳亭、绿化带、路灯等公共设施,增强了居民与社区的黏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中,艺术家将目光投向社区、经济、生活与居民的联系中,代表着公共艺术首次与民众发生较为密切的联系。社区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发展社区公共艺术是社区生活的重要一环。这也启示人们重视与社区的对话,让公共艺术成为社区环境的代言人。

1.1.3 设施类公共艺术

设施类公共艺术是指那些在公共空间内具有特定功能的艺术性小品。这些作品涵盖面广、艺术性与实用性强,公园内的垃圾桶、马路边的路灯、广场上的健身器材等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公共设施也发挥着重要的公共职能,它们美化了城市环境,便利了生活起居,充当了城市建设的重要角色。如今,设施类公共艺术的普及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大中小城市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公共设施让居民直接受益,也使环境变得更美好。

1.1.4 校园类公共艺术

校园类公共艺术不单纯是一个艺术品,它也肩负着一部分教育职能。中国校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大部分都是雕塑、公共设施等。其艺术特征着重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鉴赏者是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特殊性,二是这些作品所表達出的立意都与教育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校园公共艺术并不局限于雕塑、壁画,地雕、艺术活动、娱乐设施、节庆活动等都算是校园公共艺术。2022年6月,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办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主题雕塑展演活动走进雁塔区第一小学。教师们利用这些公共艺术品,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出发,拓展红色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将其转变为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公共艺术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媒介。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校园公共艺术活动中去,这不但能够丰富校园景观,而且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公共艺术的特点

公共艺术和古代的文人诗歌写作、美术创作不同,它需要相关制度的约束。如果没有相应的设计规范,就有可能出现为凸显个人政绩而创作、一味抄袭国外雕塑、缺乏思想内涵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公共艺术的发展。因此,公共艺术制度要包括资金的管理、设计作品的审批、落实建设的程序,在极大范围内做到民主和公平。

我国现行艺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许多公共艺术活动不能遵循合理程序进行;一些艺术家长期养成自闭性创作的习惯,也使得公共艺术与大众拉开距离。在管理者、投资人、创作者都缺乏公共意识的情况下,推进公共艺术活动的难度很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公共艺术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建立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二是社会居民相对成熟。因此,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创作形式,我国的公共艺术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要涵盖艺术制度的管理及公共艺术的发展前景、受众群体,应增加赞助基金,让广大群众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促进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2 公共艺术赋能乡建的发展历程

2.1 公共艺术赋能乡建的起始

相关研究学者胡介报指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尽管发展了,但是发展得非常不平衡,城市化发展了,一端亮起来了、美起来了;另一端广大的农村又黑起来了、乱起来了、慌起来了”[2]。建设新农村,把艺术引入乡村生活,使村民生活得更加惬意,这与经济同步发展并不矛盾。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的社会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其服务性功能初步显现。进入21世纪,对公共艺术融入社会层面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如公共设施的应用、公园小品的建设、大地艺术的普及等,这些都促进了社会公共领域设施的发展,并为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发展方向逐渐由单一的重视经济转变为经济与文化并重,因此政府部门也为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一定支持。在乡村建设中,要重视乡村文化输出、发掘地域特色、拓展乡村旅游。2000年,日本越后妻村的乡村建设案例开阔了我国艺术家的眼界,并为本土的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2.2 公共艺术赋能乡建中期

从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乡村建设,这些行为被称为艺术乡建或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建设。新时期,中国乡建发起人渠岩曾说:“艺术乡建是中国乡村建设的第三条路径,它是在尊重乡村传统及村民诉求的基础上,用情感融入和多主体互动的温和方式建立情感共同体,使乡村社会整体复苏,以缓慢的方式修复乡村完整的地天人神世界任务。”[3]目前,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主要由艺术家工作团队参与,结合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艺术活动对乡村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媒体宣传,相关艺术行为吸引各类艺术家参与其中,甚至国内外许多艺术类高校也开设了有关公共艺术建设贫瘠乡村的课程,通过艺术手段建设乡村景观、设施等。

较为经典的案例有北京宋庄艺术区,宋庄地处北京通州区,是以农业为主的位于城乡交界处的小镇。因当时农村企业大范围倒闭,大面积厂房闲置,整个镇显得十分荒凉。2002年起,艺术家们汇集于此,逐渐形成了艺术圈;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正向影响下,798艺术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艺术家的汇集不仅建设了一个小小的镇子,更为世界打造了一个别具工业风格的艺术区。

2.3 公共艺术赋能乡建的发展

当今我国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可大致归纳为三种类型:学院派的实践项目、艺术家主导的项目和乡村艺术节。

2.3.1 校园实践项目

“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是以木材为主题的一次实践,并在农家院内展出。其艺术成品的特殊性在于它们既不属于雕塑范畴,也不算是家具成品。2013年,乡村特色项目开启,包括以物换物活动、乡村小集市等贸易性艺术活动,“冯豆花美术馆”的建成也增强了整个艺术实践的可能性。2014年,艺术团队与当地老人越发熟络,推出的艺术项目开始靠近乡民的日常生活,如与家电老板合作的泡泡版农村结婚“三大件”。2015年,项目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原本公共景观、公共环境的改造转变为个人寻访式的记忆收集,成立了专门的“倾听室”,当地村民可以各自诉说有关自己的岁月记忆。时至今日,该项活动仍在继续。回归“羊磴艺术合作社”,其地址的选择区别于平遥、乌镇、宏村这些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氛围浓厚的村镇,羊磴并没有任何旅游资源,经济较为落后;这里与外界缺乏联系,更像是焦波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展现的村庄,尽是交通闭塞、经济贫困、房屋破旧的景象,这里的一切仿佛都被束缚了,一种“土气”环绕着整个村庄。同时,这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村镇的缩影。本次高校团队选择该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羊磴村是其中一位艺术家的家乡。

2.3.2 艺术家主导的项目

以左靖为代表的著名策展人近年来把重点放在了乡村建设上。左靖和欧宁两位艺术家共同主持的“碧山计划”项目的第一站位于安徽黟县的碧山村;第二站是地处湖南、贵州、广西三个省份交界处的百里侗寨,该地最著名的要数茅贡镇,通过较为优良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数十个贫困村落的发展,其合理的规划、积极的发展保护了传统村寨的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人们称之为“茅贡计划”;云南景迈山是第三站,2016年10月,云南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委托左靖团队,为该地区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艺术家与传统乡村的联系,不是偶然间的灵感迸发,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新景象,艺术家们在朝着更加多元化的艺术构想无限探索,不断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这也是未来艺术乡建的主流方向。从国家层面来说,美丽乡村相关振兴计划的提出与实施,为如今的公共艺术挖掘出了更多的可能。

2.3.3 乡村艺术节

“溪望节”是2022年8月13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寒溪村举办的艺术类庆祝活动。这是寒溪村的村民联合“艺术在浮梁”主题活动共同打造的具有艺术特色的民俗节日,也被称作是当地的移民纪念节日。不仅如此,“艺术在浮梁2022”得到了多位艺术家助力,结合别开盛宴的艺术活动展现了当地村民的精彩生活。由于1957年修建新安江水库,浙江省淳安县开始了大型的村民迁居,这些南迁的移民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从搭建临时草棚到修建自己的房屋,从一片荒芜的土地到茶叶种植,全村移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把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焕然一新的茶园。本次艺术节活动充分调动了当地村民的积极性,给寒溪村带来了新的活力。艺术节意在歌颂当地村民的淳朴本性与为家乡、为生活辛勤付出的高尚品质,最后把“溪望节”所折射出来的幸福感传递给了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每一个人。

该乡村艺术节中的作品《檐下》反映了自然与乡村的结合,是对日常朴素生活的展现。在这里,能看到燕子在房檐下筑巢,看到鸟类聚集在村中的树林或者建筑的高处,听到鸟儿们欢快的歌声。寒溪村的村民对这样一番美景显然已经习以为常了,这也是当地人每日生活的消遣。艺术家时子媛为了模拟鸟类纯天然的叫声,利用木材和金属等材料的特性,制作出可以发出“叽叽喳喳”声音的装置,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中,身临其境般感受自然景观。作者希望《檐下》这组作品能重新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3 结语

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一直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使乡村积极向城市靠拢。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公共艺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外呈现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并对其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内外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案例,充分体现了公共艺术对乡村环境、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3.

[2] 方李莉.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家与人类学家对话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82.

[3] 渠岩.艺术乡建:中国乡村建设的第三条路径[J].民族艺术,2020(3):16-21.

作者简介:何宇(1989—),男,陜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雕塑。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公共艺术美丽乡村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闽北绿色发展实践模式探析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