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2022-05-30陈燃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地让学校越来越重视高质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政策要求学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及课外培训负担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的引导性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正確学习方法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文章从合作学习模式入手,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期推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作者简介:陈燃(1977—),女,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
就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素质性课程,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如学科类课程。但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愈发重视各个学科的平衡教学。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念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在不断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深入挖掘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各项教学策略的开发和应用,让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高质量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一、进行积极的合作引导,提高合作意识
科学家有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协同精神,提高合作意识。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合作引导,通过营造合作学习场景来提升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知,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合作意识,才能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合作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以初中Python课程的合作学习为例,Python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难点,教师在针对这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合作学习这一理念,使其愿意积极配合。若是学生对合作学习模式尚未形成足够深入的认知,他们是难以主动且愉快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对班级学生进行随机性访谈,了解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看法,以对话的方式对学生展开点对点的引导,让学生慢慢地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以及如何在Python课程中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将会在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合作学习这一概念进行逐步了解,这会为此后的实践奠定相应的认知和学习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不同学习场景的视频,以听觉和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来增进学生对合作学习模式的了解和感知。被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会给学生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学生能从两种状态的对比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和益处,从心理上慢慢接受合作学习模式。在引导学生形成合作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营造尝试的机会,以“尝试+鼓励”的方式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
二、进行合理的合作分组,奠定合作基础
要想获得理想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每组学生的综合能力保持平衡状态,同时又能实现组内的优势互补。教师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分组后,学生可以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以取长补短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以Python课程教学为例,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及实际学习情况,基本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这样在进行分组时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进行具体分组时,教师要平衡好各组学生的能力,为每个小组分别配备能力强的、能力一般的以及能力较弱的学生,确保组与组之间能力相当,各组成员之间也能形成互帮互助的合作局面。遇到一些知识难点或操作难点时,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给予能力一般或能力弱的学生一定程度的帮助,让他们在较为自主的情况下解决相应的信息技术问题。能力弱的学生也能促使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在增强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一种运用形式。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分组能推动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深度运用,让学生都能获得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极为重视分组,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后期的各个合作学习环节的开展打下基础。
三、进行充足的合作准备,保障合作效果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同样需要做好充足的合作学习准备,以此来确保合作学习预期效果的实现。在开展每节信息技术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对之前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来设计和安排相应的合作学习场景及活动,以吸引学生关注和重视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同时有效避免突发问题的发生,让合作学习能够更加流畅、更加科学地进行下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让学生在全方位的合作学习中获得更加优质、更加独特的学习体验。
要想让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大放异彩,教师还需要在每节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万事俱备的状态引导学生进入合作学习中。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来看,教师需要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和安排相应的合作学习场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之后,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教案或讲义,以引导性的内容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和挖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并不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好课前准备能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教师将教案、课件以及学习场景等充分准备后,就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信息技术合作学习,这有利于更加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充分的课前合作准备能为信息技术教学排除掉很多障碍,让学生体验更加优质的合作学习过程,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足的课前准备就是好的开始,它能让接下来的合作学习环节变得相对轻松且高效。
四、建立丰富的合作模式,增强合作体验
不同的合作模式能带给学生不同的合作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不同,使其在增强合作学习体验的同时更加热爱合作学习。就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偏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旨在让学生在各种实操环节中掌握相应的技能,进而获得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学习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参与合作学习时有更多的自主性,获得能力上的逐步提升,高效完成预期目标。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学习模式也是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日常学习实践中,教师可以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组建和完成项目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空间。在进行“巧用Python绘制数学图形”这一单元的合作学习时,项目开始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各组学生用Python绘制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何种方式进行图形的绘制,确定是按照各个角的度数编写程序,还是按照其他的方法编写程序。这个部分需要各组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基础进行讨论,最终根据讨论结果采用合适的编程方式。确定好编程方式后,学生就可以分工合作,进行程序的编写及运行工作。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给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助力每组学生在高效合作中完成图形的绘制。实践环节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各组学生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五、开展有趣的合作活动,激发合作动力
当学生的合作意识被唤醒后,教师就需要通过设计与开展丰富有趣的合作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合作动力,让他们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开展课堂合作学习。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喜欢参与到游戏式的趣味课堂中。因此,教师在设计趣味教学活动时,就可以以学生的身心需求及兴趣点为参考依据,在创新设计各种合作活动的同时引发学生更高的参与激情,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探索,以此来提升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Python课程中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活動或游戏来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同时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在以Python编程进行相关数学计算的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我是天才演算家”的活动,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不同算式的计算,各合作小组间可进行PK,计算最快速且正确的小组将获得胜利。趣味活动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不再僵硬死板,学生在活动氛围的感染下会认真积极地合作,进行相关程序的编写和运行。各种充满趣味的活动会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学生感受到Python编程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价值后,会更愿意且积极地进行下一步的编程探索。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编程运算的过程中也展开了合作学习,各个成员承担了编写程序、检查程序、审核运算结果等不同的分工,每个人承担的学习任务都不可或缺,学生能在进行有趣合作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及他人的价值,获得学习成就感,同时能有更充足的动力进行后续的合作学习。
六、进行有效的合作评价,加强合作反馈
开展了上述合作学习活动之后,教师还需要在课程的最后环节通过采取有效的合作评价来完成整个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学习,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在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合作评价是最后一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只有加强合作反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才能对合作学习有整体性的把握,才能看到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做出调整。由此可见,合作评价既是合作学习的起点,又能够实现合作学习的闭环,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时,要十分重视这一环节。
在进行完一系列具体的合作学习实践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当前班级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评价机制,以客观、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合作评价。在制订合作评价机制时,教师要针对合作学习的每个环节进行打分,考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如学生是否很好地投入课堂内容的合作学习中,各组成员间的配合是否高效,是否能做到全员参与,每个学生是否都能通过合作学习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各组学生间的分组是否实现优势互补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合作学习评价表的内容,根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情况设定相应的分值,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打分。这样的合作学习评级机制可以量化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和取得的收获,直观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出科学化、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善。教师可以对评价中反馈出来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开展合作学习时出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将合作评价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延续到后续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让学生的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结语
如今,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初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以及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引导更多初中生学会合作学习,是每个基础学科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采取多元化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及益处的同时,以积极自主的状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形成相应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管凤波.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S1):142-143.
[2]马印忠.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方案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1):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