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探究

2022-05-30徐缅姬

教育界·A 2022年19期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问题与策略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其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冲击和生存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也包括初中生。长期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最高管理者,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文章以班主任的视角,针对如何引导学生合理调整自身心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大量工作经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策略,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初中班级管理;问题与策略

作者简介:徐缅姬(1970—),女,广东省佛山市华英学校。

中学时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他们内心冲突、动荡最多的时期。大量调查表明,在這一时期,学生往往难以有效管控自身的情绪,这对其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有效践行自身职责与使命,密切关注学生,并根据相关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采用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联合学校及家长,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让他们体会到世界的美好和生活、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现状

(一)初中生情绪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初中阶段是多数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尚未形成对自我的完整认知,且其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相对较差,这不利于学生对自身价值进行科学评价与主观分析。研究人员认为,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初步觉醒,但其自控能力较差[1]。具体表现在行为上则为学习积极性差、注意力涣散、厌学、逃学、弃学、自暴自弃……深陷其中的学生,有的还会因此对自己产生强烈的厌恶感,严重的甚至会离家出走。与此同时,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这些学生在学校往往难以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且难以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不利于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与调整自己的言行,这对学生的全面成长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的因素较为复杂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这些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造成的,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遗传、生理上的原因,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父母患有抑郁症,那么学生也有可能会从父母身上遗传抑郁倾向。大量资料显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家庭生活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若初中生父母有抑郁倾向,往往容易在生活中对初中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初中生难以规范自身言行,这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初中生往往容易受到其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这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而外部原因主要是指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指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与父母、邻里之间的关系,所感受到的家庭、社会氛围等[2]。部分研究资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关注和引导,部分初中生难以形成健康的心态,生活质量得不到合理保障。要想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从与学生的相处方式、教育方式、学校环境、家庭氛围这些外部原因入手。

(三)教师对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偏低

总的来看,在我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应试能力培养与文化知识教学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组织学生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学习与探索,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缺乏足够重视。教师没有践行自身责任,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这对初中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阻碍。此外,教师难以结合学生的心理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估制度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分析,无法保障后续引导工作的针对性。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初中教师尤其是初中班主任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关系,结合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引导

教师应积极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工作,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教师作为权威的代表,让学生心生畏惧,这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帮助学生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包括他们的学习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努力寻找能打破障碍、逾越屏障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师需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地相处,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和距离感[3]。教师要不吝于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甚至对于部分问题,可以向学生请教。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模式,比如有的学生表现得比较开朗、健谈,就可以与他们当面进行沟通交流;而有的学生比较害羞、内敛,那么就可以通过微信、邮件、书信等形式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教师不能想当然地以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与学生开展对话,要让学生也成为对话的主体,让他们决定沟通的形式和内容。最后,教师还需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倾诉的通道,比如告知他们可以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向教师倾诉问题。同时教师需要保证为学生保守秘密,并且不去评价学生,以倾听为主,而非判断学生的是非对错。要想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心,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普遍会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缺乏自信心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自信心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也是人们成功的助推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未来发展提供能量和支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有效解决很多心理问题、学习问题以及人生问题,这在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很多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将其与课堂教学结合就是其中一种。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认同和肯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自信,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和导向价值。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也应当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以积极的面貌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初中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要将个人情绪带到课堂,对学生保持耐心。这样学生会将教师作为学习对象,进行自身心理状态的科学调整,这对合理优化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三)组织体育锻炼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内容

大量研究表明,要想进一步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做好对初中阶段教学工作内容的探究与分析工作,从而进一步丰富教学工作内涵与开展途径。在这一问题上,部分研究人員指出,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工作内容之一,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青少年的亚健康状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让他们远离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困扰。但是,由于课业压力、升学压力大,初中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机会,锻炼意识十分薄弱,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锻炼不足造成身心健康受损,受损的身心加重了心理问题,循环往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务必为学生创造和争取体育锻炼的机会,保证每周乃至每天,学生有机会舒展筋骨、放松身心。总的来看,合理开展相关工作,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内容,对学生心态的调整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体育运动开展期间,学生可以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扫除抑郁情绪,对其积极心态的培养有良好的促进

作用。

初中生的锻炼机会有很多,在课间,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离开座位,到走廊、空地上去做一做伸展运动,做一做课间操,甚至是让学生跳一跳自己喜欢的舞蹈;在体育课上,班主任应当督促学生充分投入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并且与体育教师携手,共同激发学生对锻炼的热情;在运动会等比赛中,班主任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尽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体育带给人的生活动力。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与锻炼相结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增加一些锻炼活动的内容。此外,班主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提醒他们在放学后、周末,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当然,班主任也需要以身作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以实际行动让学生参与锻炼。学校应当适时举办体育活动,形成积极锻炼的校园氛围。

(四)做好家校协同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由多方面造成,因此,要想改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离不开教师、学校、家长等多方的协同。学校和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并定期为家长同步和普及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其目的是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压力,加深家长对学生的理解,从而促进其交流方式的优化、相处方式的改进。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向家长宣传的重点有以下几点:一是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促使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形成高度警觉,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了解情况和解决问题上;二是纠正家长的错误认知,让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方式,并教给他们与初中生沟通的技能。家长要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当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长辈;同孩子建立起平等的、坦诚的、彼此信赖的关系;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站在更加公平、平等的立场进行对话。教师不光要让家长了解问题,还要实实在在地给家长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除了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师还要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比如定期在线上、线下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讨论,共同商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可行方案,共同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除了以上几点,学校还可以建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为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及自我改善方法,改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更多策略还需要学校及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结语

心理问题是困扰学生、影响学生学习、阻碍学生发展的严重问题,不论是教师、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收集、尝试科学化的干预手段,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阴霾,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找到前进的动力,看见本有的蓝天。

【参考文献】

[1]许诚全.班主任与时俱进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研究[J].教书育人,2018(22):32-35.

[2]李艳红.学习不良初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3(05):472-473.

[3]肖建国,付俊杰.面对学生的抑郁情绪,班主任怎么办?[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2):76-78.

猜你喜欢

初中班级管理问题与策略
小组合作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路径
初中英语核心问题下的“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国企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信息网络条件下党员教育工作问题与策略研究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初中班主任眼中的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