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2022-05-30王晓琴

教育界·A 2022年19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作业设计小学语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有的教师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默写、拼写、抄写等课后作业,利用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种作业设计模式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新作业设计模式,根据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进行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以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源及学习情境,解答问题,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王晓琴(1976—),女,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幸福路小学。

作业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巧妙的作业设计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有的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仅将作业当成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手段,忽略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这样的作业设计容易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陷入被动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自己的作业设计理念,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作业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或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及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质量[1]。

一、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明确作业设计的内容和目标

学习任务群具有明确的任务导向,教师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作业设计的内容范围。因为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指向的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语文作业时还能够围绕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明确语文作业设计的方向。作业的内容和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自主或合作探究,总结出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2]。

(二)能为作业设计提供合理的指导与建议

学习任务群不仅明确了学生学习任务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明确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方法,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合理的指导与建议。因此,教师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小学语文作业,能够更好地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等有效设计具体的作业任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增强作业设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只有增加学生作业量才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或抵触情绪。而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教师需要给学生设计和布置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作业,如实践型作业、交流型作业、研讨型作业等。这些作业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做作业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更加高效地完成作业,从而提升语文作业的有效性[3]。

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教师需要创新作业设计理念,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进行作业设计。接下来,笔者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展开论述。

(一)课前作业设计

1.自主预习课文,完成初级任务

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课前,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自主预习课文的作业。在学生预习课文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以此明确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向。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还能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情况。比如在让学生自主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前,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这些学习任务:通读课文,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志向;思考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等。这样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拓展延伸知识

在课前作业设计环节,教师不能只让学生预习课文,否则只会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局限在课文内,难以拓宽其学习广度,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在学生搜集资料前,教师同样可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问题。比如,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了振兴中华付出了什么努力?帝国主义侵略者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中国“外国租界地”是什么?等等。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不仅能深刻体会到文中周恩来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还能深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从而顺利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4]。

3.设计预习图表,初步构建知识框架

为使学生对预习内容有系统的了解,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预习图表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采用各自擅长的方式设计图表,在图表中记录自己在预习文章和搜集相关资料后获取的知识,也可记录自己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作业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知识框架的学习意识,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边学边记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生自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以故事情节为核心设计预习图表,通过图表将故事的发展情况呈现出来,并补充完善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以人物形象分析为核心设计预习图表,在图表中记录周恩来等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并进行简单的解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

(二)课中作业设计

1.布置合作创编剧本的作业任务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完成课前作业,不少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课上教师就不需要再次讲解教学内容,而是可以设计一些能考查学生对预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继续深入解读文本的教学活动,比如合作创编剧本。创编剧本需要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课文内容创编剧本,提取文中故事的主要情节,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再分配角色,如周恩来、周恩来伯父、魏校长、周恩来同学等,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进行表演。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创编剧本,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还能激发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笔记,并提出记笔记的要求

在学生合作创编剧本和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观察各组学生的表现情况,并根据观察结果评估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讲解。比如,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但是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教师可将此作为该节课的难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明白,“中华不振”是中国百姓受外国人欺负的主要原因,也是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原因。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撰写学习笔记,并提出记笔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困惑、教师解读的思路等,以便学生能对比自己与教师的思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以正确的学习思路解决相关问题。此外,学生还要做到学习笔记字迹规范、端正,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补全预习图表,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给学生布置补全预习图表的任务。在补全预习图表前,教师可将图表核心主题设计相似的学生结成小组,让学生合作交流,再结合教师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补充完善课前填写的预习图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还能促使学生深入、全面理解所学文章内容。

(三)课后作业设计

1.给学生布置拓展性作业,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

在以往的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多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布置与课内知识相关的作业,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该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课中作业设计已经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就不必再设计此类作业,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拓展性作业,来拓宽学生学习的

广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分散,但是通过细读文章发现,全文均是围绕“中华不振”这一核心内容层层展开的。文中,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妇女,是因为“中华不振”。教师可以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更多的历史事件,并将自己对这些事件的感受和看法写下来。学生搜集到了很多历史事件,如火烧圆明园、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天津条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中国人民不站起来就会被欺负,当代学生要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拓展性作业不仅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实现深度阅读[5]。

2.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锻炼和提升其创造性思维

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创意性作业,如改编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观点,基于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等改编文章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可能會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改编出各种各样的内容,教师对此首先要持鼓励的态度,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再根据学生改编的具体内容提出一些建议,使学生的改编符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改编能力。

结语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一种以明确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探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群有助于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和内容,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供合理的指导与建议,增强作业设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要达到良好的作业设计效果,教师需要深入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基本要求,可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探索有效的作业设计策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作业设计,保证学生课前能自主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设计预习图表,进行初步认知;课中能根据课文内容合作创编剧本,撰写学习笔记,补全预习图表,完善认知;课后能完成拓展性、创意性作业,提升认知。这样不仅能保证语文作业设计的连续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自主或合作探究作业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福建.在语文园地教学中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单的探索[J].语文建设,2021(02):76-78.

[2]柳红梅.浅谈单元整合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策略: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36):56-58.

[3]沈国全,杨丽琴,朱婷.阅读教学过程性评价任务设计与实施: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评价为例[J].语文建设,2021(09):9-13.

[4]兰芳.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的要诀:以《琵琶行并序》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2021(03):59-61.

[5]邵然.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情境任务: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两大误区及纠偏[J].语文教学通讯,2021(25):23-26.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作业设计小学语文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