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视域下问题链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丁惠
摘 要: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基于审美教育视域设计问题链,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问题链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其文化认知,增强其精神力量,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基于情境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目标性原则,设计各种问题。在优化教学策略时要注意设置梯度化、精细化、生活化的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美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审美教育;问题链;初中美术
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对人性进行美化,它是人实现精神自由的重要途径,人类只有懂得美,理解美,将对美的理解融入自己的实际生活,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在初中阶段,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基础审美知识,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建立了初步的审美感知系统,但是他们对于美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审美思维还不够客观,欣赏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教师要采用问题链教学法,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美术作品,找到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的美术赏析效果。
一、沿波讨源,探析问题链教学法的意义
(一)习得鉴赏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在初中美术审美教学中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初中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有一定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所以他们总是会提出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刨根问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围绕各种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发展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中的“工笔花卉”时,教师给学生展示《出水芙蓉》《碧桃图》《国色》等著名工笔绘画作品,然后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如“同学们,整体欣赏一下这些作品,说说你们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能让学生获得初步感悟;“同学们,观察一下花卉的细节部分,看看作者运笔行线的方向、力度和速度,看看在提按顿挫中如何展现出流畅美,怎样体现出对象的质感?”这些问题让学生围绕作品细节进行深入探究;“对比一下工笔花卉和写意画,讨论一下它们的差别是什么?”这促使学生运用对比法思考问题,找到美术作品类型的异同点;“通过欣赏这些画作,同学们能否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此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作品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同时还要利用问题促使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这样他们的赏析水平就会获得有效发展。
(二)探秘作品内涵,丰富文化认知
在赏析时,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作品的创作手法,还要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设置问题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核,丰富其文化认知,引导他们形成更加深刻的审美判断。例如,在学习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中的“色彩风景画”时,教师展示莫奈的《日出·印象》等作品,并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加深其文化认知。如“这幅作品画的是什么内容?其色调是怎样的,莫奈如何体现出色彩的冷暖对比、协调等特点?”该问题让学生探究作者画了什么、怎么画;“你认为莫奈为何要创作这幅作品,你能从作品中体会到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吗?”这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画。“莫奈被称为印象派画家,那么印象派画作在美术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这让学生从文化和美术发展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分析作者画了什么、怎么画,更要分析作者为什么画、在何种背景下画,以及通过画作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
(三)理解现实意义,激扬精神力量
审美赏析只有和现实结合起來才有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现实意义,让他们深入挖掘作品的精神力量,这样学生才能结合作品感受人生,获得生命感悟。例如,在学习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中的“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时,教师展示了兵马俑、云冈石窟等美术遗存,并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术遗存,它们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这让学生对美术遗存形成初步理解;“围绕具体的美术遗存,说说它们具有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你能否体会到这些美术遗存的精神力量?”这让学生探究作品的价值,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美术遗存的欲望;“美术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但不少作品都遭到了破坏,那么我们要如何保护这些美术遗存?保护美术遗存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这些问题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思考文物保护等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审美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还能引导其关注有关美的现实问题。当学生加深了对美的感悟和认知,他们就能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开阔美术视野,认识到美术综合能力在改造、美化社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1]。
二、切中肯綮,探析问题链教学法的原则
(一)情境性,调动心理体验
在开展问题链教学时,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质量不高,那么其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究问题链教学的原则,把握住教学关键点,注意问题的情境性。如果问题枯燥乏味,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参与兴趣,所以教师要利用视频、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心理体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中的“捣练图——盛唐女性的生活”时,教师可以讲述与捣练缝补有关的民间故事,如织女的传说,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然后再设置问题。如“《捣练图》中展现了哪些民众劳动的场景,他们具体在做什么?你能否模仿盛唐女性的动作,然后总结归纳她们捣练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在听故事、想场景、实践操作等环节中深入了解作品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捣练图》在展现不同人物形象方面的生动性。“古代画家擅长使用‘三点透视法,你能否从画面的人物形象中挖掘出各种小动作所蕴含的情绪,并和同伴一起将此劳动过程演绎出来?”角色扮演也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好方法,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能调动内心体验,体会人物的情绪变化,感受生活情趣。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会感觉学习更轻松,心情也更放松,从而能快速调动知识储备,这样有助于学生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同时也能让课堂提问更有价值。
(二)典型性,指向艺术风格
典型性也是设计问题链的关键点,教师首先要分析要学习的作品属于哪种类型,它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它和其他类型的作品有哪些异同;然后利用特点总结、对比分析、自主建构的方式设计问题链,这能让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风格,提升自身的赏析水平。
例如,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中“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水墨画用笔、用墨的独特方法,认识到可以用水墨来表达情感、体现意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围绕水墨画情景交融的特点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首先展示郑板桥的《兰竹图》、潘天寿的《兰》等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作品运用线条来表现植物的质感,同学们知道中国画用笔的方法是什么吗?”这个问题直切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古人常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说明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作品可以配以哪些诗词,并说说画家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这让学生关注作品意境,赏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水墨画和油画在展现草木方面运用的作画手法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艺术类别的风格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
学生在自主赏析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所以他们对作品风格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师要通过问题链教学帮助学生注意作品的典型特点,把握住赏析的关键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目标性,调整教学方向
目标性也是问题链设计的关键点,教师要明确学生对哪些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从而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更好地把控教学方向。这就要求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例如,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中“中国画的形式美”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中国画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协调统一,理解中国画在线条、色彩、章法等外在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预设,判断出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线条、色彩的知识,但是缺乏对章法的探究,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章法的理解上。总而言之教师首先要分析学情,进行教学预设,了解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要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这样才能让问题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的关联性;最终形成合力,促使学生提升创作水平。
三、躬身实践,探析问题链教学法的策略
(一)梯度化,引导深度探究
教师要重视梯度化问题设计,可以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分解成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的探究逐步深入。例如,学习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中的“黑白装饰画”时,教师展示了名家奥博利·比亚兹莱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并设置梯度化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画描绘了什么内容,它对你是否有吸引力?”这一问题让学生获得初步感知;“黑白装饰画在‘色彩这个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中仅采用黑、白对比的形式,它是通过何种方法弥补这个问题呢?你能说说创作黑白画的常用技法吗?”这让学生在赏析作品的同时探究黑白画的创作技巧,并对比它与色彩画的异同;“奥博利·比亚兹莱的画作体现了作者对诡秘和颓废的追求,你在赏析他的作品时能体会到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其中的讽刺性吗?”这类问题更加深入,让学生结合具体画作进行赏析,体会黑白装饰画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深入分析了特定作者的创作风格。
梯度化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方向,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这能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精细化,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设计问题链的时候还要注意精细化设计,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能提高自主建构的能力,其赏析角度也会更全面。例如,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中“同类色与邻近色”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和特点,要求学生学会分辨同类色與邻近色,并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完成装饰画或生活用品的设计。“同学们,这几幅画使用了哪些颜色,哪些颜色按照明度可以分为一类,哪些色彩结合色相可以分为一类?”该问题将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知识学习和赏析实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白根据明度区分同类色、根据色相分析邻近色的知识;“除了同类色与邻近色,我们还学过三原色、三间色等,那么这些不同的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温故知新;“在赏析了花瓶景物画后,你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搭配有什么感悟?如果要你进行插花,你会如何搭配花朵的色彩呢?”这类问题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能提升学生的赏析和创作水平。
在精细化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找合理的探究角度来攻克难关。
(三)生活化,升华学科素养
问题链设计生活化要求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然后再深入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其美术学科素养[2]。例如,在学习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中的“色彩与生活”时,教师先展示了色彩缤纷的现实生活照片,然后又展示了处理成黑白色的相同照片,并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黑白的还是彩色的世界呢?你能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唤醒审美体验;“不同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各有不同,你能说说不同颜色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吗?”该问题将色彩的基本要素和情感表达等问题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升他们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各种不同的环境,如教室、图书馆、医院、电影院等场所,要如何设计色彩搭配呢?”该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色彩搭配的实践能力。
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会发现其他新的问题,举一反三,从而自主参与到问题链的构建中。
结语
问题链教学指的是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前后呼应,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性,将各种知识连接在一起。和传统的问题教学相比,问题链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也能让知识的传授更加系统化。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链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茅捷敏.课内外结合提升初中生美术素养[J]. 文理导航(中旬),2018 (10):2.
[2]金杉.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21(23):162-163.
作者简介:丁惠(1980—),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