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程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2-05-30陈艳萍

求知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动手操作科学素养

摘 要:乡土资源是一种特有的、优质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趣味十足的科学课堂。同时,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更真实的自然场景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乡土资源;动手操作;自然场景;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该课程提倡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地去接触大自然,并在观察与实践中逐渐体会科学知识的奥妙。而乡土资源既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能给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搭建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乡土资源的引领下感受科学学科学习的乐趣。

一、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习热情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指出,生活中充满教育的意义,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优质的教材和课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留意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此将生活融入教育中,把教育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同时,小学科学课中的很多研究对象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更是隐藏着充裕的科学教学资源。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挖掘大自然中的学习资源,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然、挖掘知识的能力[1],最终在观察与学习中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头”的教学中,为了丰富教学材料,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找寻形状、大小各异的石头,学生会依据大小、形状、颜色等标准来收集石头。到了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便可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石头,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石头的特点,并且根据特定的标准来区分这些石头。由于研究材料是自己亲自搜集的,因此每位学生都会对该活动抱有极大的热情,从而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观察学习中。有学生发现自己搜集到的石头的形状大多是圆形和三角形的,并且个头都不大;还有学生观察到,有些石头的形状类似圆形或者椭圆形,甚至有些石头的形状与鸡蛋类似,同时,这些石头的个头也有大有小;更有同学发现,某些石头的形状居然可以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还有不少石头的表面会带有一些纹理……此时,教师便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石头的颜色及粗糙度等典型特征,以此来丰富学生对于石头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大致熟悉石头的特征后,教师便可要求学生将石头按照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整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便能熟练掌握与应用石头的各种分类标准,同时也深刻记忆了各种石头的典型特征。

可见,乡土资源不仅能有效解决科学课堂教学材料匮乏的难题,还能起到增加课堂趣味性与活跃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建立实验区域,提升实践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良好的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实践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不断地动手操作。因此,学校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进行动手操作的优质环境。乡村中广阔的土地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区域。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在乡村田野中开辟出一块自然实验区域,让学生在这一区域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要求,安排学生在实验区域种植西红柿或黄瓜。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写有自己名字的标签挂在植物上,这样一来,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用心去呵护植物。教师要让学生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它们的生长周期,同时引导学生记录下植物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的时间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参照课本的要求,在不同时间段对植物采取合适的养护方法。在培育工作结束后,学生可以与朋友、家人分享种植成果,以此来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最后,学生可以互相比较和学习各自的种植方法,丰富自己的种植知识。当然,教师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激励学生积极地查阅课外资料,同时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选择性地培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以此收获更多的植物培育乐趣以及经验。

可见,建立自然实验区域能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到更为真实的种植体验,在动手操作的過程中,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从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成功地将科学知识付诸实践[2]。同时,考虑到植物培育是一个耗时较长的过程,这也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耐心,对学生日后的科学探究大有禆益。

三、开展实地考察,加深知识理解

乡村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这为学生进行自然考察活动带来了便利。不同于城市的喧嚣与浮躁,乡村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加愉悦的感受,促使他们以一种更为放松的心态投入科学探究中,发现科学之美[3]。同时,小学科学包含众多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内容,教师更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去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依据自身的所见所得来总结科学知识,进而真正地理解科学,掌握科学。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保护土壤”的教学中,教师便可组织相关户外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需要在户外找出一片土地较肥沃的区域,另外一组学生则需要找出一片土地较为贫瘠的区域。通过回忆课上所学的知识,有学生说道:“长满植物的土地往往是肥沃的,而土地贫瘠的区域一般很难长出植物。”依据这个思路,两个小组各自找到了对应的区域。此时,教师提出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土地贫瘠?”有学生答道:“土地贫瘠意味着土壤中流失了大量的营养,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一部分土壤带走。”教师则继续引导:“那有什么办法可以保护土壤?”另外有学生答道:“相比于土地贫瘠的区域,土地肥沃的区域的最大特征就是长有大量的植物,说明这些植物可能会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针对这种观点,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分别用相同质量的两盆水冲刷两块区域,比较哪一块会流失更多的泥土。通过实验,学生即可发现,在土地肥沃的区域,植物的根部牢牢地锁住了土壤不让其流失;而在土地贫瘠的区域,水流冲刷走了大量的土壤,最终得出植物对土壤具有保护作用的结论。在得出结论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些土地重新焕发生机?”鉴于实验结论,学生便能不约而同地答出:“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帮这些贫瘠的土地披上绿色的新装。”在案例中,教师依托丰富的自然环境,组织户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感受自然的美好,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能在户外教学中体会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利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能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的驱动力,成功且有效地将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组织校外活动,完善知识获取

小学科学教师往往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教学经验,但一般缺乏“实战经验”。而农业技术人员普遍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不妨聘请他们作为校外科学指导老师,与校内教师一起为学生安排教学计划,定期组织校外科学活动,从而在根本上弥补校内课堂的不足,让科学教育充满活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立体小菜园”的教学中,学校便可以安排校外培训课,让专业种植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以种植蔬菜为例,当地的技术人员首先对蔬菜的移栽方法做示范教学。第一步,技术人员把土翻松,同时撒一些肥料,并解释道:“蔬菜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适时地翻土可以使蔬菜的根部接触到更多的氧气,并且,土壤中的肥料会为蔬菜生长提供所需要的营养,从而有利于蔬菜的快速生长。”第二步,技术人员演示种植手法,只见其左手拿住菜秧的茎部,右手握住种菜工具,挖出一个小坑之后将菜秧轻轻地放入小坑中,最后用土将菜秧盖上。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种植手法,技术人员会多次演示这个过程,同时,技术人员还会让学生反复操练种植动作。最后,技术人员进行浇水,在浇水量及浇水次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在示范教学结束后,学生便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种植。在种植前期,不同学生会遇到不同问题。在翻土时,有学生将土翻得不是很松;在播种时,有学生将土坑挖得特别大,不利于菜秧的放置;在浇水时,有学生使用了过量的水。但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纠正,学生的种植手法不断提升,最终能熟练地进行蔬菜种植。在菜秧成活后,技术人员便可给学生传授蔬菜种植管理方法。首先,技术人员组织学生给蔬菜施肥,并解释道:“蔬菜的生长需要源源不断的营养,因此,我们需要定期给蔬菜施肥。”在施肥过程中,技术人员会拔掉随处可见的杂草,并且告诉学生也要定期进行除杂。最后,技术人员还对整个菜地进行了除虫。在种植及管理学习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充足的营养、水以及氧气是蔬菜成活的物质基础,当然,充足的阳光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些物质基础后,大家还要注意自身的种植手法,最后需要不断地对这些蔬菜进行呵护,包括施肥、除虫以及除草等,保证蔬菜处于有利的生长环境中。我们可以发现,依托校外专业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种植知识和种植手法,并且也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同时,这种乡土资源开发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也解决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依托家校协同,助力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往往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单凭教师在课上展示一些实物或标本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需要亲自去体会这些探究过程。许多家长拥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能给学生的科学探究带来很大的助力。所以,教师需要将家庭变成学生学习的“第二平台”,让家庭发挥出良好的教育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安排昆虫养殖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养蚕。在养殖期间,学生需要在家长的辅助下经历取蚕卵、养蚕、记录蚕吐丝结茧以及飞蛾破茧的过程,同时,学生要详细地记录蚕的變化过程。在课堂反馈环节,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讲述自己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有学生讲道:“蚕卵最初像一粒白芝麻,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卵会慢慢地变黑,之后蚕宝宝便会从蚕卵中钻出,刚出生的蚕宝宝特别像蚂蚁。”还有学生说道:“蚕宝宝会经历四次蜕皮,最终成长为幼虫,然后它们会寻找合适的地方进行吐丝。”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完整地概述出了蚕四个生长阶段的典型特征。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实践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同时将这些结论与课本上的理论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终结论,学生在此过程中便能深刻地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并将知识点牢记于心。在家庭的助力下,学生能高效地完成科学探究。因此,学校需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校合作,让家庭资源与乡土资源相结合,成为重要的教育推力。

结语

总而言之,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同时,乡土资源能为科学探究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与教学场地,而家庭与农业技术人员又能起到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为学生的科学探究保驾护航。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思维,深入探讨关于有效开发乡土资源的策略,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高效开展铺下坚实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兆福.谈农村乡土资源开发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J].甘肃教育,2014(12):64.

[2]陈小红.巧用乡土资源,激发课堂活力[J].湖南教育(B版),2020(12):30-31.

[3]管窥.挖掘乡土资源 教育大有可为[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1,59(12):56.

作者简介:陈艳萍(1980—),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南山湖小学。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动手操作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