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2022-05-30李晓萍
摘 要: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推荐的必读名著。如何围绕这本书构建阅读课堂?阅读选点从何入手?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并深入理解这部作品?基于这些问题,文章提出通过思辨阅读的教学方式,在名著阅读指导课上紧抓母题、议题、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方向、框架与抓手,使学生的阅读更深、更广,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名著阅读;思辨阅读;教学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广西中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研究专项课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zjy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萍(1984—),女,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为线索,展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大量的社会历史画面和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变革斗争和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形象,大力讴歌了保卫和建设苏维埃政权的青年们英勇献身的精神。
不少学生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时存在阅读障碍,具体原因包括书中人物的外国名字比较难记、时代背景陌生和书籍篇幅较长等。对此,笔者基于对阅读课堂的架构、学生的深入阅读实践、合理阅读选点等方面的思考,进行思辨阅读教学尝试。
一、阅读计划实践分析
在学期初,笔者和学生一起制订了阅读计划。第一,教师定期组织开展名著导读课,逐周按章节布置阅读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使用圈点批注法阅读书籍,并按主题做好摘抄,完成第一轮阅读。阅读完成后,学生需要从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或小说主题等角度入手绘制思维导图。第二,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阅读推进课,进行专题探究。教师先在课堂上分享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师生再一起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等角度对小说内容做进一步梳理。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第二轮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推进课后积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如“保尔为什么会选择达雅?”“保尔和丽达爱情结束的原因是什么?”“在和冬妮娅认识、交往的过程中,保尔有哪些改变?”等。在整理归类学生的各种疑问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时把目光聚焦于保尔的爱情,但是爱情只是保尔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学生们关心保尔的感情进程,却忽略了保尔的革命成长进程,这样难以深刻感受保尔的伟大人格。于是,笔者在阅读提升课中设计思考环节。卡尔维诺说:“经典的价值在于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余党绪则提出,整本书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要警惕的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追求的是复杂问题相对明确化和清晰化。教学经典作品时可以选择的角度是多样的,但执教者一定要设计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应思考如何引领学生在已知领域中求得真知并提升认识,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小说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價值。对此,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思辨阅读教学。
二、思辨阅读教学
思辨阅读即理性的、反思性的阅读,目的在于使阅读者获取知识或者解决问题。思辨阅读强调几个方面:一是阅读是为了求真,我们不能毫无自主思考地赞同文本的所有观点;二是阅读的状态应是理性的,感性阅读未必能让我们靠近真知,相反可能会约束我们的理解;三是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反思的过程,需要防范随意阅读等误区。因此,执教者在思辨阅读教学课上要引导学生追求理解与评价的精准,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教师需要以母题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以议题确立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推动基于文本的思辨读写。
(一)母题的引领
思辨阅读教学理论提出,以母题切入经典阅读,有助于解决阅读教学碎片化、随意性导致的学生阅读理解片面、肤浅等问题。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阅读指导课上,笔者以母题“信仰与力量”为核心开展阅读教学。
(二)议题的确定
初中生普遍存在阅读积累不够、阅读经验不足等问题,这容易导致学生在书籍的内容与主旨比较丰富的情况下,难以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与内涵。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本维度与层次比较繁杂,其重点内容和主题的隐蔽性较强,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与思维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提示执教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教学。
参考王惠主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思辨读写一本通》一书中的议题划分(“不屈服的天性”“不寻常的力量”“不妥协的战斗”“不迷茫的爱情”“不间断的阅读”“不褪色的钢铁”等),笔者根据学生的疑问最后确定了本节课讨论的议题为“不平凡的选择”。笔者采取从学生的疑问切入的教学方式,以将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阅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部作品的独特文学价值。
(三)问题的驱动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是抓手,好问题能更好地驱动思辨阅读教学的展开,引导学生走向真知与真理。基于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写作背景的陌生感以及阅读经验不足等情况,笔者确定了三大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对比保尔在三段感情中的选择,感受保尔的成长;二是品读保尔的战斗生活,使学生深入认识保尔的英雄形象;三是学习保尔的精神。
课前,笔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和阅读疑难点出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用摘抄和做笔记的形式,选择不同角度对比保尔的三段感情,感受保尔的心理变化。学生在阅读中需要从“情感萌动”“相处过程”“情感结局”三个阶段中选择一个,通过摘录的文字描写,对比三段感情中保尔不同的心理。
在思辨阅读教学课上,笔者以两个问题作为抓手。第一个问题:请通过文字,比对保尔的三段爱情,体会保尔的心理,思考保尔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第二个问题:保尔在人生的很多关键时刻也做出了选择,请阅读相关文字,分组讨论保尔在人生不同阶段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并结合小说探究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两个问题紧紧围绕保尔的“选择”出发,从保尔的爱情到保尔的战斗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和识别作品中复杂的关联,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深入未知知识,关注小说结构,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更广、更深的领域,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1.保尔的爱情
学生展示作业——保尔三次恋爱经历的对比。
从相关的情节描写和语言描写中感受保尔的爱情萌动:“拿钓竿的手微微抖了一下”“保尔第一次用这样的目光审视着她这位同志兼老师”“保尔没有立刻放开她那粗壮的、起茧的手”……保尔对冬妮娅的爱情始于颜值,对丽达的爱情是发于志同,对达雅的爱情是源于同情。在“相处过程”的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保尔与冬妮娅相处时的温暖快乐,与丽达相处时的充实与痛苦,还有对达雅的引领和帮助。在结局对比中,保尔与冬妮娅分于志异,与丽达断于误会,与达雅合于理想。
学生在文本分析中不断深入文字,感受到保尔在爱情中做出的选择正是他逐渐远离肤浅、向精神和信仰靠近的心灵之旅,更能读出保尔为革命理想献出火红青春的崇高精神。于是,笔者引领学生齐读小说主旨段,初步感受主人公保尔的情怀。
聚焦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的阻碍和在文本理解的共性问题,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以文本为基础进行课堂设计,促使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探究。
2.保尔的成长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爱情只是保尔人生中的一部分,英雄人物保尔在他人生的很多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笔者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联系学生之前绘制的思维导图,把保尔的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退学”“参军”“修路”“著书”,然后让学生分组阅读不同的篇章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为例,不同小组分别选择“退学”部分(82—85页)、“参军”部分(155—164页)、“修路”部分(238—239页)、“著书”部分(374—376页)的相关文字进行阅读,学生思考并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在这部分文字中,保尔做出了怎样的选择?(2)请结合小说谈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选择什么”与“选择的原因”体现保尔的成长过程,这两部分内容串联起小说文本,同时也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真知。
在“退学”阶段,“选择”对应的文段是保尔救下朱赫来。笔者以“他害怕吗?”“他为什么要救朱赫来?”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结合后文保尔被捕后“心神不宁”“每夜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听了这话他真有点害怕。是啊,十六岁就死是可怕的!人死不能复生呀”等语句读出保尔的恐惧。笔者又提出问题:“保尔害怕却依旧救下了朱赫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一开始以“革命理想的指引”来回答。笔者通过文字引领,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前文描写朱赫来心理的文段:“他很喜欢这些年轻人,虽然他们还没有在斗争的漩涡中找准该走的路,但是已经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阶级志向。”以及后文的“审问的时候他什么也不说,一问三不知。为什么拒不开口,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想做个勇敢的人,做个坚强的人。”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保尔此时的选择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但他依然迷茫着,还没有受到崇高理想的指引,只是他自发的斗争精神让他做出了这个选择。
“参军”阶段与“选择”相应的文段是保尔在战场上不顾一切杀向敌人。笔者问学生:“他怕死吗?”学生在细腻的战争描写中读出了保尔毫不畏惧的心理。教师再问:“为什么他不怕死了呢?”学生在探究中联系到前文战士们一起阅读《牛虻》时安得罗休克说的一段话:“一个人如果知道为什么而死,情况就大不相同。这样的人会有一股力量。要是你感到真理是在你这一边,就会死得从容不迫。”原来这个曾经惧怕死亡的少年,挥起战刀,目光如炬,一遍遍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用尽生命的力气怒吼着战斗,是为了民族解放的理想和信仰而战。探究至此,学生开始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修路”阶段对应的“选择”是保尔在严重伤病的状态下仍然坚持筑路。笔者提问:“保尔在怎样的情境下坚持筑路呢?”跟着文本,学生发现保尔在各种伤病缠身、物资极度匮乏、别人纷纷撤退的情况下仍坚持筑路。此时笔者询问学生:“那他为什么不离开呢?”结合前文朱赫来视察时说的一段话:“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学生认识到,保尔这样的钢铁战士才从火热的战场撤离,从死神手中活逃脱,便接过建设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旗帜,一头扎进冰天雪地的博雅尔卡,在暴风雪中用生命去筑路,直至自己倒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一切都源于信仰迸发出的巨大力量。保尔的举动也更深刻地揭示了小说题目的含义——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才能什么都不惧怕。不断深入的问题,让学生的阅读逐渐进入深水区,让其阅读更有效、更深广。
“著书”阶段,我们看到保尔的又一次艰难选择——放弃自杀直面生活。笔者以“保尔为什么自杀,又为什么放弃自杀”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学生在“纵然生活到了实在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能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让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等语段中体会到保尔选择活下去的理由,并在后文中看到保尔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让生命有益于人民”的理想和信仰。面对困难,死是最容易的方式,难的是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方式。保尔遇到的困难一个比一个大,但保尔最终用他残缺的身体迸发出一次比一次大的力量去应对苦难艰险,在生命的荒原上开出最灿烂的花朵,成为永不褪色的钢铁战士。这一切,是源于“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信仰。
在思辨阅读教学中,学生跳出对保尔爱情选择的关注,而把目光放到保尔更广阔的战斗生活的选择上,从而看到保尔一次次砸碎身上的“铁环”,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这一切都源于这本书的母题——“信仰和力量”。
课上,笔者通过对思辨阅读中的母题和议题,选择好问题抓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保尔并学习保尔的精神,从而激励学生在钢铁精神的照耀下,永怀为人类进步而努力的理想前行,在未来遇到困难时能永不言弃,百炼成钢。
三、评析与反思
学生的阅读思维是阅读的核心,唤醒学生的思维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并创造性地进行思维活动,有助于培養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无思辨,不阅读。”思辨阅读作为阅读书籍的内在要求,能够给学生的阅读提供正确的方向、清晰的框架与有力的抓手,让学生的思维脱离肤浅空洞。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思辨阅读教学中,笔者以“信仰与理想”为母题引领阅读,科学搭建议题的框架,穿针引线,让学生对整本书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对于保尔这一典型人物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又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多次阅读,这便是思辨教学的力量与魅力。
[参考文献]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余党绪.思辨性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在需要[J].语文学习,2019(6):9-14.
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母题、议题、问题:思辨需要方向、框架与抓手[J].语文学习,2018(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