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学问
2022-05-30文竹
摘 要:《朝花夕拾》作为一部经典文学名著,其阅读价值除了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及其深刻的思想,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教师在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同时开展写作教学,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名著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阂,让阅读真实地发生,达到读写共生的双赢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名著阅读;写作教学;读写共生;初中语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广西中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研究专项课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zjy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文竹(1991—),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
近年来,名著阅读教学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品位,滋养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精神的力量。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名著在写作技巧方面的辅导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时,除做到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品主旨外,还需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可见,开展名著阅读教学与写作升格指导是可以有机结合的。
纵览桂林市近五年的中考写作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中考作文五年来涵盖想象、改写等作文类型,虽然考查的写作内容多样,但文体方面都明确规定必须写记叙文。因此,本文着眼于探究《朝花夕拾》对写人叙事类作文的升格启示。
一、《朝花夕拾》对片段写作的升格启示
片段作文可以简单理解为篇幅较为简短的作文语段。与传统的完整作文相比,片段作文的写作耗时更短,教师可以更快地给出批改反馈,片段作文对某一具体写作能力的训练更有针对性。《朝花夕拾》中不少精彩语段可以作为升格范本,用以启发学生的片段写作。
(一)用“加法”描写自然环境
《朝花夕拾》中最生动的一处自然环境描写莫过于鲁迅对于百草园美景的描写。这一片段虽篇幅不长,但值得我们深入探析。
1.加入情感,融情于景
周作人也曾描写过百草园,但在他的笔下,百草园“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鲁迅心中“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于周作人而言却“本来是可有可无的,弄坏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百草园在兄弟两人笔下呈现出如此不同的风貌,追根究底无非一个“情”字——周作人对百草园没有什么特殊情感,鲁迅则将百草园视作童年的“乐园”。因而在描绘百草园的景色时,鲁迅的文字都围绕着“乐”展开。因为心中有浓浓的爱和怀念,所以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之景,无论动静,都极具乐趣。真可谓是“乐”中见“爱”,因“爱”而“乐”。
2.加入顺序,有条不紊
此段景物数量虽多,但由于作者妥帖安排,因此呈现为丰富密集又井然有序的状态。整体而言,此段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序。鲁迅先整体描绘百草园的概貌,奠定乐园初印象;后聚焦于局部泥墙根一带,使乐园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整体部分,使用“不必说……更不必说……”的句式,从静物写到动物,静物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写作,动物则变换为从高到低的顺序;特写泥墙根一带时,则变换为由动到静的顺序。这样变换顺序的写法,既井井有条,又避免重复,读者仿佛跟随着作者,时而仰头,时而低首,不错过百草园每个角落的美景。
3.加入技巧,点石化金
百草园景物如此鲜活生动,也归功于鲁迅能准确抓住景物特点,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提炼。如“伏”字生动鲜活地描绘出黄蜂痴肥的模样,与前文的“肥胖”相呼应;“窜”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叫天子灵巧敏捷的飞行身姿,与前文的“轻捷”相呼应。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也起到化平凡为灵动的神奇效果,文本语言生动的同时又富有童真童趣。
4.加入感官,多维立体
菜畦是“碧绿”的,桑葚是“紫红”的,黄蜂是“黄”的……百草园是色彩斑斓的;鸣蝉在“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百草园是悦耳动听的;覆盆子又酸又甜,桑葚味道好,覆盆子则“好得远”……百草园是美滋美味的。
此段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立体呈现百草园之“乐”,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可见,从多个角度运用“加法”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描写,能够使自然景物更鲜活,文章中心更鲜明。教师在设计自然环境片段写作训练时,可以充分借鉴《朝花夕拾》中描绘百草园美景的“加法”技巧。具体如下:选材训练——明确中心情感,根据中心合理选材,注意从多个感官角度进行选材;组材训练——根据一定顺序安排景物依次出场,使片段的层次更清晰;片段写作——描写时,注意紧扣片段的中心情感,融情入景;语言升格——精雕细琢,打磨语言,使笔下的自然之景更鲜活立体,提高习作的质量。
(二)用“加法”渲染人物心理
《五猖会》中,“我”背《鉴略》时的心理活动十分生动。有鉴于此,我们在描写心理活动时,可以做做“加法”,从多角度烘托人物的情感。
1.增加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
学生写叙事类作文时,常用“遭遇困难”这类情境来再现自己的成长历程。这类生活体验真实鲜活,却因学生写作时落入窠臼,导致讀来平淡无味。同样的情境,鲁迅的描写则很精妙:“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这句话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又传神地体现了“我”背《鉴略》时的痛苦和急切,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鲁迅又将急急背诵的声音比作深秋夜里蟋蟀的鸣叫,生动地写出了“我”声音的颤抖和有气无力,进一步渲染“我”无助、无奈的心理。
2.增加“我”之色彩,化客观角度为主观叙述
母亲、工人、阿长的“无法营救”,是十分孩子气的表述方式,显然是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的。大人们在旁等待是客观的事实,但从儿童视角主观叙述,更能体现出“我”的求助无门。“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化客观角度为主观叙述,将主人公的心理融入叙事之中,可从另一维度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状态。
3.增加周遭场景,用环境侧面烘托
家中氛围的“静肃”,室外天气的“清朗”,都反衬出“我”内心的焦躁急迫。“朝阳照着西墙”“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两次提及太阳,一方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暗示“我”不自觉地被外界吸引着,“我”渴望外面的自由环境,却被迫在家里背《鉴略》。上述句子虽在描写周遭环境,实则暗示“我”的心情。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做一做“加法”,加一加描写角度,加一加描写技法,从而突出人物的内心状态。教师在设计人物心理片段写作训练时,可以充分借鉴《五猖会》的写作技巧。具体如下:片段写作——用抒情独白等方式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技巧升格——运用比喻、夸张、化抽象为具体等手法,使心理活动更加生动鲜活;角度升格——增加环境等侧面角度,烘托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时可适当增加主观色彩。
(三)用“减法”描摹人物外貌
外貌描写能够突出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奠定基础。在日常习作中,学生喜爱用“加法”描写登场人物的外貌——五官身材一应俱全,从头到脚面面俱到,最终呈现的效果却是人物外貌没特点,个性形象不鲜明。《朝花夕拾》里出场人物多,但每个人各具特色,读来并不会混淆。追根溯源,妙在“减法”。
1.减去不具备个性特征的外貌素材
无常最具个性化的外貌特征是“白”,因此鲁迅几次描写无常的外貌时,不纠结于其他无关的素材,而是紧紧围绕“白”字展开,一笔一墨毫不浪费:无常是“浑身雪白”的,戴着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在“阴司间”是“长而白”的形象,在戏台登场时是一条“雪白的”莽汉……反复渲染的“白”,使无常的外貌特征深入人心,极具个性化特征。
又如寿镜吾出场时,鲁迅仅从身形、须发、戴眼镜三方面勾勒其外貌,寥寥数语,却传神再现了寿镜吾年纪大、资历深、有学识的形象特点,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2.减去与写作目的无关的外貌素材
阿长屡次出场,她的外貌却被作者仅用“黄胖而矮”一笔带过。作者提及她“黄胖而矮”,目的是说明她叫“阿长”与其体态特点无关,只是因为大家叫惯了“先前的先前”那位女工的名字,所以她“继承”了这个称呼,从而突出阿长的贫苦和卑微。《父亲的病》里的“名医”,一位“圆而胖”,一位“长而胖”,二人的外貌虽“颇不同”,但我们细品之后可以发现其实是“异中存同”:二者肥胖丰腴的身形与其毫无真才实学却公然打着“名医”旗号招摇撞骗的内在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效果。《藤野先生》里,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时,重点放在他们的大辫子上,塑造了一群虽在日本学习着先进的知识理念,内心却依旧腐朽不堪的人物,讽刺意味极深;描写藤野先生,重点渲染他的衣着潦草、不修边幅,从侧面衬出他对治学的严谨认真,饱含敬佩和尊重。可见,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实际上是在刻画人物的灵魂,暗合写作的主旨。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片段升格时,可以向鲁迅先生学习“减法”:精简选材内容,删减不能突出人物个性化特征的外貌素材,删减与写作目的无关的外貌素材。做好外貌素材的“减法”,能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写作目的更加突出,最终实现表现效果的“加法”。
二、《朝花夕拾》对整篇写作的升格启示
教师可由段到篇,借鉴《朝花夕拾》中的表现手法,落实整篇写作的升格训练。
(一)线索明确
线索可以将文章的前后情节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朝花夕拾》里的各篇散文虽篇幅不等,内容不一,但写作线索都很明确。如《琐记》记录了许多生活琐事,这些事件整体上可划分为四类:与衍太太相关的几件童年往事、在南京雷电学堂的求学经历、就读矿路学堂的经历、去日本留学的准备。这四个部分的明线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暗线是其对新知识的追求。衍太太的流言事件是鲁迅外出求学的契机,雷电学堂的“乌烟瘴气”引出他后文就读矿路学堂的经历。明确的线索把鲁迅青少年时期一件件相关的生活琐事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文章结构紧凑、形散神聚。
(二)抑扬变化
抑扬变化即作者想褒扬或否定某一人物,先从反处起笔,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转变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看法,从而突出自己的真正情感。如“我”一开始并不喜欢阿长,因为她“常喜欢切切察察”,睡姿不规矩,却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但当阿长在告假回家时给“我”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绘本,“我”对她的情感便自然转变了,产生了新的真正的敬意。这便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又如起初“我们”最愿意亲近衍太太,但最后却因流言事件,“我”只能离开故乡去寻“别一类人们”,对衍太太的情感态度自然转为了憎恶和远离。这便是先扬后抑的手法。
袁枚曾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朝花夕拾》里的几处抑揚处理,使人物情感转变自然合理,情节波澜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在整篇作文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抑扬手法,尤其是欲扬先抑这一手法,从而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为充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对比衬托
对比手法在《朝花夕拾》里被大量使用。如身着红红绿绿衣裳的鬼卒鬼王、黑脸黑衣的死有分与浑身雪白的活无常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外貌特点;阴间和阳间、人格和鬼格进行对比,从而辛辣讽刺当时一些“正人君子”;百草园的自然童趣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形成对比,揭示了儿童的天然追求与封建教育束缚儿童天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暗含对封建教育模式的思考;藤野先生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治学严谨、不拘小节的人物形象;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与日本学生对“我”的态度截然不同,突出藤野先生善良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人格;沈四太太、孩童母亲二人与衍太太的对比,突出衍太太心术不正、表里不一的市侩形象……
“不见高山,不显平川。”对比手法能够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还能突出作者的写作意旨,增强文章内容的表现效果。学生在整篇写作训练时,可以尝试使用对比手法为文章增彩。在使用对比升格时,学生需明确自己对比的意图,即要通过对比手法达到怎样的目的,否则容易主次不分,反而导致偏题。
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朝花夕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审美价值和技法价值不言而喻。我们可以在品读《朝花夕拾》的同时,向鲁迅先生学习写作技巧,反思并改善自己的写作表达。当然,《朝花夕拾》涵盖的写作技法远不止于上文所述,它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等待着我们继续钻研。
[参考文献]
周作人.鲁迅的故家[DB/OL]. 2022-6-10[2022-6-10].https://www. zhonghuadiancang.com/lishizhuanji/luxundegujia/15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