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匙,开启心灵之门
2022-05-30朱茜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爱的教育”。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将陶行知先生的话牢记于心,不仅要在三尺讲台上激荡青春似的教书,还要学会“以爱为匙,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育人之法。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教育爱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教育爱;情感性;理智性;超越性
作者简介:朱茜(1984—),女,江苏省句容市第二中学。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的育人功能重在“育心”。很多学生渴望成功但缺乏攻克难关的勇气,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缺乏自我约束和奋斗的毅力;时而颓废,时而焦虑,时而敏感,时而快乐;有的自卑,有的自信,有的开朗,有的寡言……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新时期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笔者从教多年最深刻的感受。想必每一个用心讲学的教师都会明白这个道理——教育的有效手段是“爱”。然而如何才能将爱与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从而对学业、人生、未来产生美好的憧憬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会“以爱为匙,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育人之法。
一般来说,教育爱包含了情感性、理智性和超越性三个特征。为了让学生感受爱,教师首先需要给予学生爱和感情。著名教育学家夏丏尊先生认为教育者的情感和爱就像池塘里的水,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充满情感和爱,具备强烈的爱生之心,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才能深厚。
一、情感性教育爱激发学生
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总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命令式的语气对待学生,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和肯定[1]。
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小伟就是这样的学生。课堂上,他从不举手发言,每当与我眼睛对视时,他就低下头,生怕我提问。偶尔几次我让他回答问题,他也满脸通红,紧张万分,同学们几乎都听不见他的说话声。但是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有较高的写作天赋,词句优美,尤其在对景物的描写上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于是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笔者把他作文中的优美句子摘录下来,读给全班同学听,并夸奖他的语句富有美感。他顿时露出喜悦的神色,脸上泛起了微微笑意。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只让他回答简单的问题,然后多次鼓励他回答自己不擅长且有难度的问题。在小伟回答出现错误时,笔者通过巧妙的指点,让他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帮助他逐渐改变自己沉默寡言的性格。笔者也会单独和他面谈,每次都认真倾听他最近学习方面的困扰,微笑着告诉他,其实中考并不是决定人一生的“魔法棒”,其关键意义只在于检验个人掌握知识的情况,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笔者还肯定了他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书面表达能力,鼓励并相信他会获得成功,尽量减轻他的压力,让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后面的学习。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中,他开始积极举手发言,对语文生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也及时表扬了他,让他在愉快的心情中实现了自我认知,明白教师是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的[2]。
这件事让笔者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漠视会使学生变得自卑,这种深刻的负面情绪体验将一直影响着学生,使学生产生防御心理:老师不喜欢我,是我水平不足,达不到目标,是我能力不够,我是失败的。这会使学生反复形成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刚冒出的一点自信也会被无情击垮。这样一来,他们不敢对别人提要求,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害怕被拒绝,喜欢讨好他人……他们既内向又自卑,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便喜欢躲在人后,更不用说与别人展开互动了。于是在课堂上只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那些勇敢展现个人风采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吝啬对学生的爱和赞美,要适时地夸赞和鼓励学生,通过爱与赞美让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使他们能够感受集体的温暖,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教师有效运用情感性教育爱能使学生更积极上进,师生间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二、理智性教育爱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心智的培养,教书不能忘育人。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堂堂正正做人。但从目前的教育来看,不少教师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品德的培养,即使是学校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其方式也大都是高谈阔论地讲大道理,缺乏实际性的指导,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样的德育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笔者曾经也是学生,与学生的思想有着交集,有着和他们相似的家庭环境、学习经历,有着相似的困惑,也曾經历过相似的困境。在引导学生解决困惑、走出困境时,笔者往往会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智地寻找问题的根源,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小寻是一个非常聪明伶俐的男生,父母早年离异,现跟着妈妈和姐姐生活。这个男生博览群书,热衷文学,尤其喜欢写作。但可能由于家庭的原因,他有些特立独行,不愿与人沟通交往,显得比较孤僻。在课堂上,他对新知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听得很投入、很专注,但对一些基本知识点则不太关心。他经常会写一些超出同龄人认知的文章请笔者修改,也经常会运用网络小说中的某观点来谈论生或死的话题。这让笔者觉得这名学生虽然有自己的思想,但其背后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笔者经常会对他的文章进行点评,他文章中无意间透露的颓唐、孤傲和冷峻让人有些忧心,这是和他的实际年龄完全不相符的一种宣泄,如果这种负面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会影响到他个人的健康成长[3]。于是,笔者找机会在课后与他交流,问他喜欢写文章的原因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后说他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忘记现在的状态,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想要的东西。我没有急着切入正题,而是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努力地帮助他回忆身边发生的快乐的事情,引导他寻找埋藏在心底的那颗快乐的种子。他这样的表现与父母离异有很大关系,父母的离异对他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获得的爱并不完整,极容易出现畸形心理。少了任何一种形式的爱都会给人的成长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会在人的心里留下阴影。我对他说:“男孩首先要学会坚强与勇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哭泣,要擦干眼泪,活出真我。”笔者告诉他在专注奋斗中或许可以逐渐自我疗愈,暗示他虽然个体成长的过程有辛苦,但最终统合自我的,仍然是我们自己。随后,笔者又以一个大姐姐的口吻温柔地引导他应体恤生活不易的母亲,学会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并用笔者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他应该多与母亲沟通,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都要坦荡展露出来,不仅要学会为母亲分担生活的重任,更要学会感恩,用健康快乐的成长和优异的成绩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自从这次谈话后,他变得开朗自信起来,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多了起来,语文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遇见问题还经常与教师探讨。在他眼里,课堂上的笔者是一名良师,课后的笔者更像是他的益友。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TED演讲里提到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我认知存在局限性。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向上生长的渴望,都希望自己被欣赏和尊重。我们绝不能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要用心感受他们的状态,努力挖掘他们的优点。教师不应上完课就离开,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占据个人过多时间而与学生划清界限,否则教师就会远离学生的内心,无法感受学生的善意,也无法给予学生善意。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教师用爱引导,用心去培养。
三、超越性教育爱感化学生
师生之间虽然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彼此间也需要心与心的交流,而爱正是架设在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大爱无疆,师爱虽区别于母爱,但只要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终会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小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小云是一名转校生,高考也不会在本校考试,给所有人的印象都是玩世不恭、学习马虎。在一次期中考试过后,笔者找他交谈许久,希望能用真诚的态度和关怀的语言改变他对待生活的态度。谈话气氛很是尴尬,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没有想到苦口婆心的交流换来的却是他一脸的不屑和厌烦,并且他表现得非常明显,甚至直接说:“我就是这样,我没错!”这对笔者犹如当头棒喝。首先笔者本就没指责他的错误,而是用极其和缓的语气和他聊聊天,其次笔者也没让他做任何大的改变,只是希望他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尽最大努力学习。见我突然沉默,他开口说了句:“老师,如果没什么事我就先走了,一会儿还有课。”我彻底失落了,是失落不是失望,看着桌上那张期中成绩名次表上他排在最后,我暗暗叹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在一次很寻常的作业批改中我突然发觉小云认真了,那一个个竭力想写端正的字体似乎在告诉我:老师,我懂!接着,他进步飞快,期末已提升至班级第15名。我不能断定这件小事是否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爱的超越,一是学会宽容,二是助其改过。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做。
“接纳是一切的基础。”教师应先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再去包容不完美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融入爱的情感和爱的理性,让爱在超越中升华。我很感动小云的改变,也很感动自己可以欣赏缺憾。如果说善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宽容就是“己所欲亦勿施于人”,教师可以欣赏统一一致,但也要学会欣赏差异,可以不赞同,但只要去欣赏,就学会了宽容。奥普拉·温芙瑞曾说:“让你的伤痛变成智慧。”教师不能一直记恨某个学生的嘲讽和不屑,而应该思考这段经历带来的收获。当我们学会认识自己,接纳学生的不完美,也就同样具备了对应的积极特质:向往勇敢、渴望成功、力求进取……如此即可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减少压力,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克服学习困难。
结语
学校作為传播文化的地方,其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是从传递人类精神火种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即教师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守望者,不断挖掘学生精神世界里的新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所传达的教育真理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思考:“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教师都要关注每个学生,用心去对待他们,真心实意地和学生交流,用真诚感染他们,释放自己的善意;要帮助他们努力跨过成长过程中的一道道坎,变要求为协商,变督促为提醒,变说教为引导,变检查为互助,变听讲为交流。同时,教师要学会把负面情感转化为正面情感,努力形成积极特质,帮助更多学生认识接纳自我、调节情绪、高效学习……用爱疗愈他们。
让教师的爱化作融融暖风,吹拂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大爱无声,教师应以爱为匙,打开学生心灵的枷锁;以爱为媒,在师生间架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参考文献]
李美花.对教育中的爱的思考[J].湖南教育(下),2011(3):62-63.
王毓珣.关于教育爱的理性思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1(4):22-25,27.
钟德仓.用心管理班级 用爱感化学生[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