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本课程审议的构建与实践
2022-05-30王小洁
摘 要:幼儿园课程审议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目的,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课程前、中、后三个环节的审议活动,对解决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并能以此形成课程决策,让教师得以管理和审视自身的课程实施行为。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课程审议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程审议;儿童视角;核心价值;儿童发展
作者简介:王小洁(1980—),女,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河海幼儿园。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得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改革决定及相应的课程開发的途径和方法[1]。
幼儿园课程审议以幼儿园课程开发为目的,其实际上是教师对课程价值的判断,让教师思考“教什么”“如何教”这两个问题[2]。班本课程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动态课程[3]。它要求教师关注幼儿生活的细节和特点,把握幼儿的动态发展情况,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符合幼儿兴趣与发展需求的班本主题课程。文章以大班生成课程“养草记”为例谈谈课程审议前、中、后三个环节的实施路径。
一、主题前审议:选择性审议,从幼儿的视角寻找发展点
(一)初现问题,顺势探入
在初春中午的散步时间,枯黄的大草坪操场引起了幼儿的关注。幼儿发现,大型玩具底下有绿色的小草,平衡木底座下有绿色的小草,幼儿园门口的大树下也有绿色的小草,但是经常被踩的小坡光秃秃的,只长有一些枯黄的野花,与经常被踩踏的大草坪一样。幼儿基于这些发现,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猜测草地枯萎的原因:太阳把小草晒黄了;幼儿每天跑来跑去,把小草踩坏了;泥土太干了,有点硬,所以小草长不出来;天气有点冷,小草还没有长出来。
(二)研讨交流,顺时深入
回到班级之后,教师们及时开展了课程审议与研讨。
教师A: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在春天里”,可以开展养护幼儿园草坪的系列活动,引导幼儿思考并交流我们可以为幼儿园草坪变绿做点什么。
教师B:可以开展小草种植、草坪养护活动。本班幼儿在科探区开展过观察种子发芽的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过郁金香盆栽种植的经验。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户外与室内同步对比观察种植活动。
教师A:为了让幼儿在自然中发现植物生长的奥妙,体验其中的乐趣,我们初步制订四个领域的活动目标。在科学领域,要求幼儿通过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认识草的种子,了解小草的种类和用途;在语言领域,让幼儿查阅与小草相关的书籍、资料,并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发现;在艺术领域,引导幼儿大胆运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记录、表现观察到的小草;在思维领域,促使幼儿对小草产生喜爱之情,让幼儿感受小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的享受,并激发热爱自然、保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通过课程前的审议活动,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点与发现的问题,根据对课程生成的适宜性与可行性的判断,开始策划一场与草相关的教学活动。
综合上述过程,主题前课程审议实施路径可以总结如下。
(1)围绕主题线索开展五大领域核心价值的梳理与判断。
(2)基于对本班幼儿的调研与分析,以儿童的视角、兴趣来进行活动内容的梳理与选择。
(3)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文件,寻找适宜的连接点,生成主题活动目标、主题网络路径图、预设周活动计划、环境支持、家园共育等,开展一系列的审议前活动。
二、主题中审议
(一)展开性审议,以呈现的问题寻找探究点
探究点一:幼儿对小草的认识不足怎么办?
教师A:我觉得可以利用家长资源,以调查表的形式一起丰富幼儿对于草的认识,以交流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B:这个方式可行,调查表的内容可以涉及小草的种类、用途、播种条件等,表达形式是幼儿自己绘画记录或者拍摄照片加上家长的文字描述。
基于此,幼儿带着问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调查表。通过这一活动形式,幼儿认识了四季青、早熟禾、黑麦草、百日草等一些草坪常用草种,也详细介绍了这些小草的外形、生长环境以及适宜播种的场地等。接着,幼儿园为孩子提供他们需要的种子,班级养草活动正式开始。
探究点二:幼儿没有种植草的经验怎么办?
教师B:可以让孩子们先播种,发现具体问题后再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教师A:赞同,虽然孩子们有过盆栽种植经验,但这是他们第一次种植整片大草坪,先让孩子们去试一试吧。
户外活动中,幼儿自发组成小组开始种草。第一次撒草籽活动并不是很顺利,幼儿撒下的草籽被风吹走了,导致种植区域内留下的草籽寥寥无几。于是,园长来给幼儿与教师们出谋划策:“可以试试草籽和着泥土一起撒。”之后,幼儿将草籽包进泥中一起播种,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探究点三:不同品种的草生长速度一样吗?
教师A:我们在大草坪、小坡、大树下播撒了三种不同品种的种子(早熟禾、狗牙根、四季青),而我们班的教室在三楼,不方便孩子们及时近距离观察与探究。
教师B:可以把我们收集到的小草种子种在室内,让孩子们做对比观察实验。
在等待小草长出来的时间里,教师基于绘本《神奇的小草》开展语言活动,让学生了解小草有许多种类。幼儿同时开展室内种植活动,有的幼儿把小草种在自己的小花盆里,有的幼儿种在吸了水的餐巾纸上,以此近距离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
针对盆植小草活动,教师还举行了“我会照顾小草”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如何照顾小草。幼儿在讨论后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自己的草盆上应有标记,标明认养人;有的幼儿提出有阳光的平台是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地方;有的幼儿认为,下雨时要把植物搬回教室;有的幼儿认为,应该每天去看一看小草,发现变化的时候可以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幼儿通过室内种植观察活动,发现了不同种类的小草的发芽时间和生长速度。
(二)论证性审议,以幼儿的经验寻找支撑点
支撑点一:如何保护草坪上的小草,使其良好生长?
教师A:幼儿担心其他小朋友每天在草坪上跑来跑去会导致小草无法长出来,他们询问我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别人踩踏草坪。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解决,依据幼儿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材料。
教师B:我觉得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现有资源,带领幼儿建造保护墙,引导幼儿重新规划进入游戏场地的路线,设计、制作提醒标志,等等。这也有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更好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审议,教师带领幼儿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思考可行性策略,让幼儿讨论应该用什么制作保护墙。幼儿表达了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出用轮胎、彩旗、积木等。通过投票和协商,教师与幼儿最终决定用轮胎和彩旗来实施造墙工程。
那么,草坪被围起来后,幼儿要怎么去游戏区呢?怎么为种植园的植物浇水呢?轮胎墙阻隔了幼儿通往特定区域的道路,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相关的问题解决方案,有幼儿提出:“我们留一条小路吧!”这个提议获得了其他幼儿的认同。于是,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走一走、探一探,在来来回回的试走后确定了小路的路线。有细心的幼儿还设计了提示板提醒其他人。
支撑点二:为什么户外的小草还不长出来?
教师B:两周时间过去了,教室自然角的小草都已经发芽了,长高了,可操场上的小草怎么还没有动静?幼儿着急,他们心里充满了疑问。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生成课程的实施点,对接科学、艺术、语言领域寻求支撑点,支持幼儿的需求与经验发展。
教师A:小草长不出来的原因是温度太冷吗?还是湿度不够?或是其他原因?我们应该带着幼儿去现场观察一下。
经过教师审议,幼儿走入大草坪寻求原因,结果惊奇地发现不但没有小草发芽,而且连播撒下的种子也不见了。幼儿猜想种子可能被风刮走了。于是大家一起调看操场监控视频,最终发现,在播种后,每天都有十几只灰鸽子光顾草坪。幼儿确定,草籽都被小鸟吃掉了。那么,怎么才能不让小鸟吃草籽呢?幼儿认为,稻草人可以赶走小鸟。对此,幼儿决定自己设计稻草人,经过小组商讨、寻找所需材料,一起动手制作了五个稻草人。幼儿通过合作,将稻草人立在草坪上。四个星期后,幼儿终于见到了绿油油的草坪。
基于上述过程,主题中审议实施行动路径可以概括如下。
1.对接核心目标,审议活动内容是否适宜
教师在主题前审议后预设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路径,基于原有计划预设的内容对接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趋向和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并对内容进行分类、筛选,进行可能性衍生活动的预设,压缩幼儿不感兴趣的内容[4]。
2.融合衍生内容,审议活动路径是否可行
(1)教师在活动中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当下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出发,调整架构,使教学向幼儿需要、想要的方向转变。
(2)教师充分考虑班级的资源差异性,对预设活动与衍生活动进行取舍;班级教师对班级资源进行梳理与分析,为幼儿的主题活动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3)教师充分考虑和满足幼儿的区域活动需求,在材料选择和投放方面满足幼儿的需求,适当添、减、去、取,呈现班本化主题环境。
三、主题后审议:形成性审议,为幼儿的发展寻找归属点
虽然四个阶段的主题活动已告一段落,但是活动的后续发展仍值得教师持续关注。在主题后审议阶段,教师对活动开展的情况做总结式分享,针对资源、活动内容、策略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汇总与梳理,并论证、制订可持续的主题生长网。
基于此,主题后审议实施行动路径可以概括如下。
主题后审议主要是教师基于“主题预设—审议调整—问题跟进”这一过程,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幼儿发展、教师管理方面,反思与总结主题活动开展的成效,对主题活动实施的成功之处进行梳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分析,并给予可行性建议,不断优化主题活动的开展。
(一)看课程适宜性
1.课程理念:对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领域目标和指导要点,明确主题活动的年龄段目标和要求,再审议主题内容是否适龄、适时。
2.课程内容:梳理集体活动、区域游戏、主题游戏、特色活动等内容,替换陈旧课程内容,增加幼儿感兴趣的热点课程内容,增加游戏和生发活动内容,压缩与主题不相关的活动,让课程围绕主题丰富化。
3.课程环境:及时进行环境调整和跟进,在满足幼儿游戏需求的同时呈现幼儿当下的活动状况,如区域在主题活动中的改造、材料的跟进、幼儿表征等,通过班级自评、级组互评、园部点评等策略不断优化主题环境。
4.课程资源:盘活课程资源,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灵活运用到课程活动中;思考用了哪些园内、园外的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绘本资源等),用得怎样;进行资源盘活与梳理,思考如何完善资源地图。
(二)看儿童发展性
1.通过作品解读与幼儿交流沟通,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真正走进幼儿心里,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
2.将观察幼儿活动落实到一日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行动,并能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的发展目标及要点,发现问题,提出策略。
3.将“基于经验—拓展经验—提升经验”流程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利用课程故事的梳理和呈现彰显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活力,依靠班级微课程的生成开展丰富多彩、个性多样的幼儿活动,让课程更动态、更有生命力。
幼儿园课程审议是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建设为目的开展的,幼儿园、年级组、班级都应当坚持做好课程审议,让教师在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收获与成长,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宜幼儿发展,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5]。
[参考文献]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审议:缘起、发展与审思[J].幼儿教育,2020(13):13-15.
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1-13.
母远珍.幼儿园课程审议中的教师角色及专业成长[J].現代教育科学,2010(8):54-55.
郝思凤.自然与教育无痕融合快乐与成长相伴[J].动漫界幼教,2019(28):34-35.
王成.质量视域下园本化课程开发的意义和途径[J].幼儿教育,2018(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