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的家校合作

2022-05-30杨志泳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9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家校合作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的教育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班主任可通过用心用行唤醒父母之心、优化科任协同教育、倡导校内部门合作、拓宽家校互动等途徑,为寄宿制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家校合作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家校合作

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习近平多次就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关爱保护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他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也专门提及对留守等处境不利的学生应给予重点关爱。就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而言,由于家长存在“孩子已经长大”“孩子应交给学校教育”等错误育人观念,以及家庭教育弱化、亲子互动缺失、家校合作意识薄弱、家校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祖辈代管等因素,导致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如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自制力差、道德法治观念薄弱等,有的还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促使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的家校合作提质增效,是做好这部分学生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用心唤醒父母之心

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父母平时很少主动与孩子联系,了解其身心,很少主动向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情况,更谈不上关爱、陪伴。基于这样的现实,作为班主任,更需要捧着一颗“为人父母”的心来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并乐此不疲。

上学期一日早上(约5点40分),我突然接到班里学生张小青的电话:“杨老师,我肚子痛得厉害,很难受!”我让她去校医务室看看,小青说:“刚找了,医生家里有急事,临时回家了,我该怎么办啊?”“你附近有没有亲戚呢?我爱人临产,我得负责准备早餐,送大女儿上学。”“老师,我没有亲戚在附近,爸妈又都在广州打工。”看来我不能再犹豫了,6点10分左右,我开车将小青送到县人民医院,同时电话告知其父母。

小青父母是在第三天才到达县人民医院的,那时小青的病情(长期胃炎发展为胃溃疡)已经好转了许多。她向父母亲详细讲述了过程,还懂事地安慰道:“爸,班主任真的对我们很好,那天他没顾得上照顾家里人就将我送到医院来,这两天一下班就来看我!”听完,小青父亲紧握我的手,眼中闪着泪光:“感谢您!我们不应该只顾着赚钱,孩子长期有胃炎我们竟然不知道。”

后来,小青的父母改变了很多,时常向我了解小青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有时周末还特意从广州赶回来与小青团聚,而小青的性格也开朗多了,成绩也逐步提升。

笔者认为,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虽然年龄已接近成年,但他们同样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作为班主任则需要捧着一颗“为人父母”的心,像父母那样去关心、关爱他们。这颗心同样能唤醒留守学生父母的心,激发他们“顿悟”,全方位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等,主动思考并履行父母的责任义务。

二、优化科任协同教育

当下高中阶段的学校,升学压力普遍很大,而科任教师也将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科备考中,很少涉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农村留守学生而言,因其成绩总体偏低而容易被科任老师边缘化,这对原本就缺乏关怀的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作为班主任,可以联合本班全体科任教师,组建“关爱团队”。班主任预先将班里留守学生的名单、家庭信息、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及学习情况等以个人档案的形式整理好,然后分发给科任教师,引导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科教学设计、个别谈心、跟踪指导等工作。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注意调动科任教师的育人特长,如倡导语文科教师留意留守学生的日记、文章等,从中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变化等。又如,体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运动表现,判断其体能变化、性格特征等情况,然后班主任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对留守学生阶段性教育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研讨,找到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最佳途径。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班会课,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甚至让科任教师主持主题班会,从而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育人功能,形成全体科任教师的教育合力,改变班主任育人过程中“单打独斗”的局面。

三、强化校内部门合作

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仍然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作为高中班主任,除了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外,教学任务往往也很繁重,不可能随时随地解决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因此,班主任除了力促科任教师形成教育团队外,还可联合校内不同职能部门,形成解决留守学生生活实际困难的合力。

我班小珊同学是位留守学生,本学期初不小心摔倒,左腿腓骨骨折,其父母从深圳赶回来,请了七天假来照顾小珊。出院后,小珊还不能自主行走,然而从内宿到教室的距离大约两百米,这让小珊父母左右为难。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带小珊的父母来到宿舍管理处,找到了内宿生活指导员李老师。在明确来意后,李老师自信地说:“不怕,我负责接送,反正我一直住在学校里!”

第二天,李老师一早就开着摩托车送小珊同学到教室。这一幕被同班同学发现了,就在当天中午,班里就自主成立了帮助小珊的“助人小组”,同学们争着分担小珊同学的打餐、洗衣服等工作。李老师和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笔者认为,在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的家校合作中,班主任完全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沟通,力促校内包括内宿管理处、学校心理咨询室等职能部门在内的多部门合作,形成校内教育合力,这将大大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班主任也能从中抽身,争取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良好班集体的打造以及学科教学上,而各部门的有效合作、默契配合,本身就是学校良好教育生态的体现。

四、拓宽家校互动途径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教育的家校合作具有家长参与积极性低、合作形式单一等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并拓宽家校互动途径,创设新颖高效、互动性强的家校合作形式,扩大家长参与范围,促使留守学生家长主动参与。

1.创建并利用好班级微信群

目前,微信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联系方式,班级微信群已成为家校沟通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之一。通过班级家长微信群,班主任可以随时召开“微家长会”,将文字、视频、音频及时分享,从而更形象、更直接、更便捷地传递信息,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动态,活跃家校互动氛围;班主任还可以将学校教学计划、内容向家长公布,同时征求家长相关意见与建议;家长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在微信群里与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关于孩子的学习、生活、身心等情况的交流;学生也可以在适宜的时间将自己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如此开诚布公的反馈活动,使教师、家长、学生之间不再有隔阂,而是统一到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上来。

此外,班主任可以将相关教育推文、家庭教育微视频等推送给家长学习,这对多数文化素质不高、教育观念薄弱的农村留守学生家长来说很有必要。他们通过学习,及时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强化其教育责任意识,优化育儿方法技巧。班主任还可开设针对留守学生家长的“家长寄语”等专栏,通过微信群接受家长专门推送给学生的短文、微视频(包括家长工作、生活的情境视频)等,然后选择合适时机在班里展示、分享,使留守学生了解父母之艰辛,使留守学生家长拥有更多的途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如此处理,大大增强了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有效增强了留守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当然,在班级微信群的使用上,班主任始终要坚持以下两点:一是要坚持以班主任为主导。在建群初期,班主任应该推送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共同商议并确定班级微信群的管理办法,明确管理宗旨、入群范围、信息发布规则、各方职责等管理细则或公约,并根据相关规定,提出对于违反管理细则或公约的处理办法,明确家校两大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教师与家长能合理、规范、有序地使用班级微信群。二是班主任要善于掌控微信群。要尽快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尽可能明了每一位家长情况,进而获得家长的认同和信服。这样才能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必要时可考虑确立家长和教师代表各一位,承担微信群协管员工作,从而有效掌控好班级舆论,推动家校合作健康发展。

需特别强调的是,尽管班级微信群有其独特的沟通优势,但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故对留守学生的家校沟通而言,书面通知、电话沟通以及当面交流仍然不可或缺。

2.变家长会“单向”为“双向”

传统的家长会常常是班主任“单向”地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或者是灌输教育观念,家长们普遍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实际上,家长会的开设可以加入新的环节来满足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的要求,如增设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分享、学生作品展览等活动,在活动中强化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交流,设法让留守学生家长感受到自己参与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从而变家长会“单向”为“双向”。

“双向”型家长会更利于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只有思想上达到“家校一致”,在行动中才能步调一致,家长和教师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提高家校合作效率和质量。

3.特邀家长定期参加主题班会

虽然留守学生家长长期远离家乡,但班主任可以利用其节假日返乡探亲时间,或利用网络视频连线等方式,尽量安排留守学生家长参与主题班会。主题班会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利于家长自主选择,活动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如家长故事会、生活技能展示等。

实践证明,让留守学生家长参与班级主题班会中来,便于家长深入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增强家校互信,为以后长期高效的家校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就留守学生而言,则会因为家长的亲自参与而倍感学校亲切,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班主任通过上述活动,让农村留守学生的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之中,从而实现家庭、学校共同提升,推动留守学生教育共识的形成,有效调动留守学生家庭对于教育的积极因素,使教育成为广大民众的科学。

4.倡导亲子共读共写共享

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从“亲子共读”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分享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活动开始。一个读书多的孩子,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阅读同样是为人父母成长的有效途径。父母应该树立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引领孩子共同成长。

就留守学生而言,让父母与其在家庭中共读、共享是不现实的,但这不应该成为剥夺他们共读共享的理由。班主任可以结合留守学生特点及家长具体情况(如文化水平、工作特点等),有选择地提供适合留守学生亲子共读的书目、报刊,有计划、有針对性地组织留守学生和家长进行异地共读,然后让家长、孩子将阅读心得、感想书写下来,通过传统的书信方式进行读书分享,从而弥补留守学生与家长因现实条件难以共读共享的不足,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班主任甚至可以在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模式,将优秀的共读心得体会等推送到班级公众号或班级微信群等媒体,从而扩大分享受众面,有效调动亲子共读共写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上述操作必将利于增强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情感交流,调节留守学生的身心情绪,也必将有利于开阔留守学生的胸怀,有利于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针对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的家校合作问题,班主任可为之处还有很多,如建立家庭联系手册、留守学生专门档案等。总之,作为班主任,应该捧着一颗“为人父母”的心来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教育因素,有效促进科任教师协同教育,促使学校不同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不断拓宽利于留守学生家校合育的方法路径,从而打破传统家校合作局限,重建新型家校合作关系,为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的家校合作作出应有贡献。但班主任也有许多为难之处,因为良好家校合作局面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政府职能部门等多方面联动合作,如家委会的成立与正常运作、学校开放日的制度化开设、教师与家长教育能力的培训、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及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等,均是需要多方面、多部门有效联动、深度协作的工程。在此,也期待在广大农村地区,这些工程能高效“施工”,切实促使农村寄宿制高中留守学生的家校合作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马云荣.王建平.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研究动态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01).

[2]吴重涵,戚务念.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中的亲代在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6).

[3]乔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案例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07).

[4]朱永新.新教育[M].漓江出版社,2014.

杨志泳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名班主任培养对象,潮州市第一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家校合作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中职留守学生的现状及班级管理策略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