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大镜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2022-05-30成素雯

求知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学实践高中历史

摘 要:基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师教学观念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要求有冲突,二是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要求不匹配。教师只有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准确分析,找出原因,研究应对策略,才能解决问题,使历史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成素雯(1997—),女,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经过近两年的历史教学,笔者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的认识更深,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更多的感悟。笔者发现,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教学观念与新教材教学要求有冲突和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与新教材的要求不匹配的问题。秉着“只有找准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准确解决问题”的精神,笔者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教学观念与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有冲突

(一)教师对新教材不熟悉

1.新教材普及时间较短,部分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足

据2019年教育部金秋系列发布会,自2019年秋季起,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的高中学校使用普通高中三科新教材(语文、历史、思想政治),其他省份则根据新高考的推进情况和各省实际情况陆续推进三科新教材的使用,并计划于2022年前全部使用新教材。截至2021年6月,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部分教师还未接触历史新教材。到2021年下半年新学期开学,笔者所在地区的高中才真正实现新教材的普及。可见,教师接触新教材的时间过短,对新教材的把握不足是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

部分教师虽然已接触过新教材,但由于接触时间较短,其若想在一两年内吃透新教材的内容、摸透新高考是十分困難的。另外,在常规教学、教研以及线上线下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之外,教师真正用于研究新教材的时间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相对全面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教师要找到适合新教材和新高考改革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

2.教师未科学整合教材内容,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接触新教材的时间较短,对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容编排还未研究透彻,对新教材的整体理解不到位,因此,缺乏创新的勇气,不敢大胆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

高中历史新教材共有五本,其中,《中外历史纲要》分为上下两册,是高一必修内容,其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每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专题构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分别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各专题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本重合的内容较多。以《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为例,其中第三课的“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提到的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文化,第四课“欧洲文化的形成”里的希罗多德、“三大哲人”、《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第五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提到的印度的种姓制度、古印第安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美洲印第安文化等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时已经学过。可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讲解这一单元时,仍担心新教材内容过少,知识点不全,从而放慢了讲解的速度,把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甚至结合旧教材的知识再讲解一遍,未能大胆地对新教材进行整合,对新教材内容“不敢舍,不敢增”。还有,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全面但受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往往采用口头讲述的教学方法,未能创新教学模式。此外,新教材在每一课的“历史纵横”“史料阅读”等栏目内,补充了很多相关的历史知识,但是,部分教师因为不熟悉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利用不足。以上种种问题既耽误了教学进度,又影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综上,在讲授新教材时,教师应在明确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科学地整合新教材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二)部分富有经验的教师受固有教学观念的干扰

1.受已有教学经验影响,不够重视新教材

在使用新教材之前,部分富有经验的高中历史教师已经深入掌握了相关版本的教材内容,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使用新教材之后,虽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快适应新教材,但其中的一部分老教师会过于依赖以前的经验,不重视新教材及其教学要求。部分教师在拿到新教材后,看到熟悉的内容时,受思维固化的影响,会直接照搬以往的教学思路,从而影响了教学成效。

笔者经过分析,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教学知识体系等方面都有重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每课设置的内容增多,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这部分内容呈现了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到夏、商和西周等时代的历史。这些知识本来需要2—3节课才能完成教学,但是新教材经过整合,压缩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二个变化是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新知识,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第九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为例,教材描述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工具时,添加了匣钵、支钉的相关知识。对于类似的新知识,部分教师并不熟悉,需要重新学习。新教材的这些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部分教师教学思维僵化,对核心素养认识不足

新教材体现了对学生的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倡导素养立意,注重学科价值分析,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方法,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部分教师仍固守知识立意的教学理念,仍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对五大核心素养的关注和认知皆有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准确地将教学内容与对学生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相结合。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教材在讲述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的相关历史时,附带了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民族分布图(669年),在讲五代十国的相关历史时,附带了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材正文部分列举了唐朝繁荣的表现,使学生为中国古代盛况而自豪,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课文在对唐朝的繁荣进行分析时,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对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注重研读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新入职教师所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脱节

新入职教师常面临的问题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刚毕业入职的教师所学的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实际教学脱节。截至2021年,新入职的教师在高中时期学习的仍是老教材的内容,其在大学期间的教育实习以及工作后学校组织的“传帮带”活动中,使用的基本是旧教材。这部分新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是以前总结的教育理论,不是根据新教材总结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模拟课堂中学到的教育理念也与实际教学有出入。所以,刚毕业入职的教师在教授新教材时,容易让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毕业多年、从事其他工作后又重返教学岗位的新教师,他们脱离教学岗位多年,专业知识能力有所降低,还不熟悉新教材,需要重新学习。而且,新教材更新了知识体系,更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与新教材的要求不匹配

(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历史基础知识薄弱

由于初中历史属于副科,以基础性的知识为主,理解难度较小,需要学生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少,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历史学习,其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但是,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时需要以初中的历史知识为支撑。学生如果在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积累的知识量不足,在高中学习历史新教材的时候,就会感到较大的困难,从而影响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阻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笔者在某次的教学实践中,在高一开学后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时,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发现不少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结过于薄弱,需要重新学习才能满足高中历史学习的需求。这不仅加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负担,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高二分科后,部分学生和家长受应试理念的影响,忽视历史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够重视历史学科,只把学习重心放在其他科目上,导致历史知识体系不完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制约。在笔者带的高二年级的班级有文理混搭的情况,笔者通过观察日常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学生的常规作业完成情况后,发现理科学生的历史学习意识较淡薄,其作业完成数量和质量都不高。

(二)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基于兴趣而学习才能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化被动为主动。历史学科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史实,记忆大量的历史事件并能对其进行分析。但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通过正确的引导,不改变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生对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认知不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但部分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不足,从而没有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提升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笔者曾在高一导言课上问过学生历史是什么、历史学什么、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什么等问题,发现学生的相关认知并不理想。

(四)新高考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高考历史考查的内容分多个维度,分别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新高考历史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现实问题,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历史能力的基础上,具备高阶思维,同时具备历史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第18题为例,该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本题正好结合了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社会热点,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素养,突出了历史的育人功能;考查了学生分析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达成正确的社会共识,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为使命;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要不忘革命先烈,具有爱国爱党的情怀。

新高考历史在各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但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多、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为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还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高效学习,从而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综上,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对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要把握机会,勇敢迎接挑战,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提升专业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李魏巍.浅析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人民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3(21):289,292.

于友西,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郭井生,赵艳兵.主线·结构·问题·史料: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中的点滴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2):65-68.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学实践高中历史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