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趣味情境,打造多彩数学课堂
2022-05-30周梦翊
周梦翊
摘 要: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逻辑性和规律性较强的实用型学科,是不少小学生心中“难以跨越的大山”。究其原因在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多以直观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很难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可通过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积极性,以此打造多彩、高效的数学课堂,为学生将来更高阶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1-0072-03
Build interesting situations and create colorful math classrooms
ZHOU Mengyi (Zizhu Primary School, Kunshan High-tech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Mathematics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sciences, and it is also a practical subject with strong logic and regularity,it is an "impenetrable mountain" in the minds of man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The reason is that the thinking mod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mainly based on intuitive thinking, and the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are weak, and it is difficult to successfu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more abstract mathematical knowledge. When teachers carry out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ey can create interesting teaching situati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mobilize their subjective enthusiasm, so as to create colorful and effici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s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higher-level learn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esting situations
与以往的情境教学类型不同,趣味情境落脚在“趣味”上,强调通过趣味化的方式将数学知识融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善于观察和摸索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点,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发掘其中的趣味元素,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趣味情境的类型及作用分析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水平和思维兴趣,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堂学习环境,环境创设要求富有情趣化和童趣化,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此內化为学习、思考的内驱力,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可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快乐地学习。
(1)激发和调动类
激发与调动类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求知欲望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新旧课程知识交替之际创设这类教学情境,可促进解决新旧知识融合交替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学会新旧知识迁移,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真正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标,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维持和发展类
维持和发展类情境是指教师为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探索新知的时候,创设趣味化的深度教学情境,不但能起到维系和发展情感的作用,还能通过回顾知识产生过程,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内容,掌握基本概念,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3)深化与升华类
深化和升华类情境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加深与升华思维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在课堂知识巩固与练习环节中,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并通过运算推理论证,揭示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关联性,从而不断内化和巩固知识,持续完善认知体系,以此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其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实现“学玩兼顾”,进而爱上数学课,爱上探索数学知识。
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趣味情境的策略探索
(1)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情趣
好奇、好问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多因学生生活经历较少,故而对许多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提出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灵活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设计趣味化和益智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情趣,锻炼其思考能力,从而形成自主思考、勇于质疑的学习素养。例如,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某天,小明妈妈买回一张大饼,她想考考小明的数学知识,于是就向小明提出一个分一分的问题,如何以1刀切出相等的三块大饼,这一下子把小明难住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提出问题后,学生也陷入了冥思苦想,有的学生甚至用笔在图纸上画了一个圆,在绞尽脑汁地思考,该如何平分出三块大饼。但在他们细细思考之后,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质疑:“以1刀根本不可能分出相等的三块大饼,所以这个分饼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应该将前提中的1刀换成2刀才可以做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更能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好奇、好玩和好动,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摸索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其认知基础,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化的质疑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挑起他们的猜想和质疑情趣,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题本身,最终掌握正确的分割概念,理解分割的本质。
(2)创设趣味辩论情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好胜心是促进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几乎所有人的骨子里都有好胜心,尤其是小学生,具有鲜明的不服输个性,同时小学生处于语言高度发展时期,十分乐于表达和展现自我。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可设置趣味辩论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特别是在探索新知的时候,可鼓励学生挑战知识构成回溯的过程,来体验数学家摸索数学规律的艰辛。在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问题处,巧设辩论情境,点燃挑战情趣,鼓励学生通过争论和辩解来加深理解数学知识,巩固数学技能技术和领会数学思想,进而通过自主探索与发现,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收获学习的成就感。例如,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知”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辩论情境: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道具,如瓶子、小球、衣架等,让学生围绕这些道具说一说他们有没有“角”,一些学生端详半天后觉得这些东西上根本找不出角,另一些学生则通过抽象观察觉得这些东西都存在角,教师可分别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面对面的辩论,经过学生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发现所有的物品都是有角的,无论是瓶子还是球体,只要将其转化为抽象的线状图形,便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他们的角。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学会合理地摸索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思维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好玩好动,同时有好胜心,教师就可以合理地运用这一特点,创设趣味化的辩论情境,引起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挑战,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探索新知,巩固旧学,从而达到课尽意未停的境界。
(3)创设趣味化的真实情境,丰富学生社会经验
真实情境是人与教育环境合二为一的真实映射,创设的情境越真实,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就越强烈和自然,所激發的探知欲望就越强烈。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创设富含数学元素的真实情境,通过数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进而调动学生的经验,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实化的情境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这一课时,创设趣味化的真实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货币的兑换关系和价值概念。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商店”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抽签的形式,分别扮演“商店老板”“顾客”等买卖角色,并设计出对应的商品名称或价格,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商店购物情景,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货币的使用方式,明确货币与商品的兑换关系,并借此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通过创设这样的趣味化真实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人民币相关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白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由此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使其更乐于探索更多的数学现象,可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师也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出行经验,提出一道出租车运费的真实情境问题,设计情境如下:“假如小丽要坐出租车去动物园,动物园距离小丽家的距离是3公里,而出租车司机告诉小明本次起步价为10块钱,后续每一公里为8块钱,而小丽的妈妈本次出门一共给了小丽30块,那么小丽的钱够坐到动物园吗?”这道生活情景问题对不少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低年级的小学生普遍生活阅历较少,无法理解起步价的意义,教师可先做出解释,“起步价”就是出租车要走的第一公里。学生便可结合的生活经验,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解答思路,进而得出:第一公里单独收费10块钱,之后每公里才按8块来算,也就是10+8×2=26,那么说明小丽的钱足够坐到动物园。通过设置真实情境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心理,更能考验其对生活常识的理解,加强独立思考和逻辑能力,锻炼思维灵活度。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内心都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呢?不学习数学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时,应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并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其积极地探究、钻研和发现数学问题,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
(4)创设趣味化的操作情境,增强学习感悟能力
小学生大都格外热衷动手操作,无论是堆乐高积木,还是各种拼图,都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游戏项目,这些游戏非常考验学生的操作力和观察力,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创设趣味化的操作情境,不但能够减轻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还能通过亲身体会和实际操作,养成灵活的逻辑思维,提升学习感悟能力,进而促进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课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操作情境:教师可给学生们8个积木,其中3个三角形(2个红色,1个蓝色),2个四边形(1个红色,1个蓝色),3个长方形(2个红色,1个蓝色),然后提出问题:“红色的积木有多少呢?”并指导学生们通过亲手操作找一找,还可提出问题:“长方形有多少个”或“三角形和长方形一共有几个?”等等。学生们通过亲手分类积木,不然能够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更可以提高个体的思维整合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们思维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们普遍具有爱动脑筋、善于思考和乐于动手的优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鼓励他们多多动手操作,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实践的思维模式,以此提升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养成积极探索、勇于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对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诸多裨益。
(5)创设趣味视听情境,提升知识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具体来说他们可以快速理解与掌握直观印象中的事物,而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掌握普遍较慢。为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趣味化的视听情境,通过具有色彩鲜明、直观生动的图文、实物和实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主观印象,提升知识理解能力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构建趣味生动的视听情境,教学生认识如何利用指向道具、自然天体、树木和空气流动等判断自己所处的方向。在上课前,教师可备一个指北针,并在课堂上以多媒体技术放大指北针图片,并讲解指北针的使用方式,“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其N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同时告知学生在使用时避免靠近磁铁,容易引发指北针混乱,同时将S端看作北方,也会引起南辕北辙,并让他们通过亲自运用指北针,来辨别方向,深化对“方向”的认识。又如,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夜空中北斗七星的音视频或图片,并讲解北斗七星是七个比较亮的星,形状像一把勺子,将勺头甲乙两星连一直线向勺口方向延长,约为甲乙两星间隔的五倍处,有一颗略暗的星,即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地方就是北方等。通过灵活利用学生的直观思维模式,以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可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理解能力。
3.结语
总之,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科学性极强的实践学科,但同样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书,要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寓教于乐、智趣共生的数学课堂,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君.以生为本 趣味教学———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探讨[J].甘肃教育,2019(10).
[2]谢剑平.创设趣味情境,让小学数学学习更高效[J].试题与研究,2019(30).
[3]张科.依托情境,趣味引导——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新思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