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05-30盛芳

新闻潮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构主义

盛芳

【摘要】遵循价值引领、守正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核心指向,具体到新闻传播学院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即相当于思政课程,承担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然而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这门专业必修课出现诸如授课内容碎片化、教学手法固化、学习效果虚化等一些问题。文章就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结合新闻传播实践,融合专业教育与素养教育,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而打造鲜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专业实践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构主义

新媒体时代,传媒业快速发展,媒体融合浪潮迭起,内容生产消费与传播形态等发生巨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媒业态发展与传媒人才供给需求脱节,新闻学教育受到挑战和质疑,技术变革视野中的主体性危机、有效性危机、正当性危机频频被学界论及。因此,新闻学教育也亟待进行变革创新,跟上传媒业发展的步伐,方能走出困境。

一、史论教学的虚化

新闻传播史论基础课目固然非常重要,但近年来随着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变化,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高校新闻院系教学的方向,新闻传播领域的内容生产、运营管理、技术革新由业界主导,新闻教育成为旁观者和追随者,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动权。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设新课程成为普遍现象,在此过程中,史论类课程被大大缩减。教学层面,存在观念滞后、目标模糊,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学生层面,存在历史常识匮乏、理论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实用功利的学习态度使得知识获取日益快餐化、碎片化,漠视史论已经成为常态。

由此,国内新闻传播院校课程建设正逐渐转向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面。但在实践中看到,此种对业界的过度反应与转向并未有效解决主要问题,反而让师生有无所适从之感,新闻学建设重理论、追科技,重技能、轻素养,对人文精神及专业素养却关注不够而有所忽略。另外,技能课程大幅增加,学生尽管接受了大量培训,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及工作实践中却暴露出不少新的问题。由此可见,过于注重实用与功利的教学模式导致知识传授的碎片化并缺乏系统性,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新的形势及由此带来的新问题,重新思考新闻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界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全面性思考较多,但更多针对的是一流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使命及路径,对地方普通院校不具有普适性。中观层面而言,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与技能课程改革措施,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则集中在具体针对某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经验进行总结。整体而言,史论类课程被边缘化导致相关研究也较为欠缺和不足。

因此,政治性和应用性都十分突出的新闻学在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和跨文化传播的融合型知识体系中,亟须重构并强化史论类课程这一“定盘星”和根基,探讨如何激发史论类课程教学的活力,进而充分挖掘和发挥史论学习培根铸魂的价值,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能力,已经成为新闻学教育的重要议题和紧迫任务。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下简称“马新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正式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遵循价值引领、守正创新成为核心指向之一。有学者认为,新文科建设关键在于坚定“四个自信”,基础在于中国特色、中国传统和中国价值。[1]具体到新闻传播学,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最关键的一环。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结晶,是在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升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开展马新观教育需要深化经典文献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民社情和安全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把握新闻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增进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3]

关于马新观教育,存在着不同层面上的理解,有研究提出和总结了目前马新观教学的四种路径:基于思想史论逻辑的马新观教学、基于当下现实政治逻辑的马新观教学、基于思想史论逻辑融入马新观的课程教学、基于当下现实政治逻辑融入马新观的课程教学。[4]其中,针对课程教学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必修课程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丰富的内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新闻事件及本质,增强政治定力,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活动,解决新闻实践中的问题和难点,提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能力及水平。

不可否认,一些高校的新闻院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将其视为枯燥的理论宣讲,缺乏深入研究;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教条,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激发不了学习研究的兴趣。有学者认为,价值塑造目標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育的根本立足点。[5]一般认为,这门课程有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其价值取向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政治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工作的根本遵循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新闻传播学科的正当性应深植这一根基,牢牢把握中国的主流价值和时代主题。

(二)专业价值取向

什么新闻才是好新闻?什么内容才是优质内容?从新闻文本到观点呈现,从专题副刊到广告宣传,从综艺节目到影视剧生产等专业知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对内容生产应该掌握正确的判断标准。

(三)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

新闻传播学院应肩负和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如何成为一名好记者,讲好中国故事?教学实践中,需要将专业理想、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等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健全人格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6]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主体。特别是理论类课程,需要创新教学手法,活化传统停留于书本和课堂讲授的理论史实教育,让学生全面进入课堂之中,使知识训练与人格训练融合。

以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在第三学期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共32个学时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在新学期开课前通过线上教学软件发放任务,将教学活动提前,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及增强“四个自信”,精心设计课堂演讲、主题讨论与研究性学习环节,注重浸入式实训,教学效果突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主题演讲

立足中国国情,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新时代中国的道路选择、历史使命与时代主题,领会坚持党的领导与新闻传播规律、党性和人民性、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相统一等核心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开展主题演讲。

1.加深理解

授课前要求学生观看近年来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系列视频,再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材料,重新对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在讲述好记者故事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好记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可以自行选题,扩大视野和范围。

2.延伸角色

课程进行中,学生不断扩大角色外延,从单纯的新闻报道延伸到新闻访谈节目、纪录片等,并尝试在演讲中提出问题。比如,在分享记者调查报道故事时,探讨舆论监督建设性原则;讲述综艺节目导演故事时,思考吸引流量与价值传递的双向平衡。每次课前设置10分钟的演讲,其间由教师在线上发布主题话题讨论,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新时代党的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担当。由此,授课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提升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化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

1.结合热点,设置议题

摒弃教条式的学习,不断深化知识,使学生走向“思维中的具体”。课前可按照教学大纲发布选题,要求学生分组关注近期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就典型报道、主题宣传、舆论监督、热点引导、突发事件报道、对外传播、社会责任、职业伦理等不同议题展开研究,要求学生确立“问题导向”,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向新闻传播实践,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阐述。

2.互动交流,总结点评

通过对一系列现实选题研究,如“主流媒体如何实施舆论导向?”“灾难报道中媒体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地方媒体如何立足‘小而美做好对外传播?”等,从确定论题到研究框架确立,从跟踪观察到案例解析到论点的提炼,由各学习小组每周汇报进度,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进行现场答辩,同时开展线上互评,教师最后点评总结提出优化建议,修改完善后提交研究性学习报告或论文。

(三)沉浸式实训

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用到实践中,需充分借助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衡阳师范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的实习,就是以“触摸真实社会、认识中国国情、弘扬主旋律”为主题的专业见习活动,践行“四力”,讲好基层故事。

每学期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乡镇基层见习,从地点选择到选题策划、从寻找采访对象到现场采写拍摄,从单篇作品到编辑加工整合,全流程全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见习期间,师生同吃同住,教学相长。近年已先后完成红色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古村古镇等相关主题的文字与视频作品。种粮专业户、养殖能手、回乡创业青年、民间手工艺人、扶贫干部……这种深入基层沉浸式的实践和实习,使学生在不断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发现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多方采访,倾听社会不同群体的声音,努力探求产生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改进的建议。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以往课程中讨论最多的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如何做到统一,对媒体引导者、监督者、建设者的不同角色身份有更深切感受。此外,在实践中消化理解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树立新闻理想。使马新观教育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新闻媒体应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培养一代具有较高政治素养、过硬的专业水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工作者,是高校新闻专业院校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内核和思想原点,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该与时俱进、创新路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程曼丽.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中国编辑,2021(02):8-11.

[2]雷躍捷,张馨香.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J].青年记者,2018(07):16-18.

[3]骆正林.我国新闻学教育模式的历史选择与当代创新[J].现代传播,2017(08):145-150.

[4]王中伟,易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学路径及其审视[J].东南传播,2021(07):1-4.

[5]张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14(Z2):20-23.

[6]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0 (04):90-93.

(责任编辑:杨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