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30秦金凤

教育界·A 2022年20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摘要】在素质教育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策略,以供信息技术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秦金凤(1989—),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小学。

信息技术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这门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的不同之一是,學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知识后,往往就可以自如地在课上或者课后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浩瀚的知识与信息,获得技能与素养的提升。面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课堂需要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师不应继续往日的填鸭式教学,应当将课程重点逐步转变为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如何操作计算机的硬件以及软件进行讲解,让学生具备收集、整理以及运用电子信息的能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逐渐发生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更加重视。但是,许多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以及信息意识仍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导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认真领会、仔细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当作重要学科来看待,由此带动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1]。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有如下解释:“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且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由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发现,核心素养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其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在根本取向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

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以为可以将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概括为: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能力以及处于信息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其中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于信息化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的敏感程度、判断能力,学生的信息意识越强,他的敏感程度就越高,判断能力就越强。计算思维是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计算思维越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数字化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学习、创新的能力,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升高。处于信息时代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会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对于运用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责任感,这对于维护互联网环境非常重要[2]。

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准确

纵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发现,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存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恰当、对课程的属性认识不正确等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造成了目标过难或过易,过于理论化或是只注重实践,都会让教学目标失去指导作用[3]。但在日常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仅笼统地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信息技能,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面对诸多困惑,学习自信心很容易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这些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培养。

有的教师出于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考虑,拔高了教学内容的难度。这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小学生尚处于学习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此时拔高信息技术教学的难度,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甚至可能让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兴趣。

还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属性认识不正确,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论基础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既需要理论的支撑,同时又需要实践的操作,二者合一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在授课环境上,与其他科目存在不同,学生需要更换学习环境,前去计算机教室上课,但是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样十分重要,教师也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进行实践探究。然而许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时,不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求在课上讲解完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难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兴趣。另外,这样单调的课堂也会导致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于是到真正的操作环节时学生仍是一头雾水,课堂效率也就变得低下,教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差距较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部分学生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前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知识,这导致学生对信息化设备的操作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有的学生对于电脑知识比较敏感或是具有一定的操作基础,而有的学生接触电子设备比较少,连最基础的操作知识都不了解,需要从头学起。这种差距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果信息技术教师总是从基础知识讲起,那么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会感觉学起来太简单,甚至觉得很枯燥;如果信息技术教师总是只简单讲解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那么没有基础的学生则会感觉学起来比较费劲。于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安排需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进行,避免让有基础的学生感觉学不到多少东西,没有基础的学生感觉学得吃力。

另外,在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信息技术课程往往是每周一节课,而且期末也不需要进行统一的考试。这导致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不以为意,于是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力比较涣散,并不注意听讲,也不怎么遵守课堂纪律。然而,这样的听课状态也会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能力差距越来越大[4]。

(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

信息技术并不是小学的主要学科,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此不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还认为小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只是皮毛,没有实质意义,所以学得好不好不重要。因为这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不重视,一些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也不够重视。加之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时较为随意,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上的违纪行为管理也不到位,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三、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

面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接受能力来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避免教学目标过难或过易,让学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还要明确如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让学生主动接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5]。

比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的“数字键操作”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第一,带领学生复习键盘的分区,让学生对键盘有整体的认知;第二,引导学生认识键盘,并重点认识数字键盘中每个数字的位置;第三,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进行相关的练习,从而使学生熟悉数字键盘的位置以及指法操作。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当前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能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操作基础。

又如,在教授小学四年级的信息技術课程“字块操作”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先带领学生复习字母区域的键盘知识,让学生对字块区域有整体的认知;然后讲解文字块的定义,让学生学会复制、移动和删除文字。

(二)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仅仅依靠讲授,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便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然后综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信息技术课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确有其独特性,但是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布置合理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的一部分原因是,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学生学得好与不好没有太大的分别,认真学习的学生得不到任何的奖励,于是学生也就不那么愿意认真学习。为了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并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做到学以致用。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会得到挖掘,课堂的有效性也会得到提升。

在教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神奇的超链接”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消化知识。在学生尝试运用超链接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运用情况,同时加以指导。在课程结束后,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幻灯片,里面需要用到超链接。

(四)适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科目的兴趣,与这门课程的有趣程度息息相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即为有效方法之一。当然,教师要先讲解清楚基础知识,并确保学生掌握牢固,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这样,信息技术课堂的氛围会相对轻松愉快,学生自然会更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也会更顺利[6]。

比如,在教授小学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制作成语古诗集”时,教师可以先将基本的操作原理教给学生,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将成语故事汇总。在学生可以熟练完成上述操作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拓展教学,指导学生怎样插入声音、怎样让故事集更加有声有色。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在小组中讨论怎样在汇总文件中插入声音,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信息,又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而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结语

面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目标的确立,设置符合本阶段学生的目标,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适当进行延伸和拓展,并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实际锻炼。

【参考文献】

[1]籍承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27.

[2]刘志强.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福建电脑,2020,36(06):162-163.

[3]殷永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实践[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9):238.

[4]张红菱.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18.

[5]陶赏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7):97-98,105.

[6]吴云清.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19(08):6-7.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策略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浅谈创客教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任务分析观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