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至上: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价值遵循

2022-05-30苏爽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5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

苏爽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在这一思想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将人民作为自身发展的力量之源。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坚守人民利益指向的人民至上精神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不变的价值遵循。

关键词:人民至上;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人民至上精神是其价值构建的核心和不可磨灭的思想底色,更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不变得价值遵循。

一、人民至上的精神渊源和价值要义

人民至上精神既源于科学的理论,又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厚重的文化色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强调,现实的个人是其历史哲学研究的逻辑前提,而对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则构成了其历史理论研究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正确分析了人的本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出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一先进、科学的伟大理论体系正是人民至上精神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倡导君舟民水等等一系列民本思想为人民至上精神提供了文化滋养。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历经数十年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摸索、总结了一系列以人民至上精神为核心的方法、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正是人民至上精神实践基础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是人民至上精神的价值精髓,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根本政治立场。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面对当今世界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国際关系、产业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的深刻调整和变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把握历史之机遇、应对现实之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树立新发展格局,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创新高地。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价值追求

人民至上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是党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所在。中国的科技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数万万中华儿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为解放饱受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而奋勇抗争。走过百年,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发展历程,这离不开科技创新对于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强大的巨大推动作用。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两弹一星的成功以科技强国防,保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涌现了一批领先的科技发展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墨子号”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星地量子通信,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等等,实现了部分高精尖专业领域在国际上的技术领跑。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597.1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15986.2亿元,半个世纪的时间实现了千倍增长,中国用几十年光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道路。2019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正是在科技创新力量引领下,在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的努力中,才使得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科技创新事业上最本质体现为科技创新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坚持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性所决定的,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了每个中国人实现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梦的价值指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造就了当今的信息世界和知识时代,掌握可靠、即时的信息资源,享受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成果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一。而信息技术成果得到广泛使用和普及的重要前提就是强大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国家信息产业部开展以“全国95%以上的偏远山区都有通信信号,且资费不得高于城镇地区”为目标之一的“村村通”系统工程。2015年工信部会同财政部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工程,共支持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以及农村、边远地区3.7万个4G基站的建设,实现了全国98%以上的行政村光纤和4G覆盖,使8亿多农民享受到与城市无差别的信息服务,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有效带动农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发展,有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宽了农村脱贫致富道路。国家在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进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及物力,但由于建设成本高、用户价值低、用户数量少,这样的建设往往是几十年都收不回成本的“赔本买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普遍只追逐自身经济效益,在城市发达地区大量基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而在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落后地区通信建设则无人问津。相较之下,党和国家在落后地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不计成本正是将满足人民对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作为最高成本,在科技建设事业投入上的不计回报是以人民共同享受科技发展成果为最大回报。

三、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

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至上精神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追求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事业的人民性特质,彰显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为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全社会各行各业纷纷行动起来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们临危受命,充分展现了社会责任担当和强大科研能力,针对抗击疫情的需要加快研发创新,在最短时间内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投入抗疫应用,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得以彰显。疫情期间研发应用的5G医疗机器人、5G医疗服务车、远程诊疗、智能监控体温、智能药物研发、电子健康码等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开发的新冠防疫数据智能平台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精准防疫、靶向管理、有序复工等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基于AI算法自动化构建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检测时间由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并能够有效防止病毒变异产生的漏检,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可靠性;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和AI智能相结合打造的全国一体化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系统实现疫情防控的智能化管理等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抗击疫情的有力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就是要将科技创新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科技创新无不渗透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绿色住宅、智能家居提高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便捷了人们的交通出行;线上购物、在线教育、电子政务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办事效率,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袁隆平院士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杂交水稻技术领域深耕数十年,李兰娟院士团队发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至78.9%,挽救了数万患者的生命。这些科技创新都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解决人民的问题为出发点,承载着科技工作者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

四、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力量源泉

科学是以概念与逻辑的形式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而技术则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知识经验,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改造客观事物的技巧。科学技术并不能够直接生成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才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实现科技创新,首先就要依靠掌握科学知识、具备技术手段的现实劳动者,以劳动者为科技创新的现实主体,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科技创新并最终转化现实生产力。由此可见,熟练掌握科学技术、具备高水平科学素养的科技劳动者是实现科技创新的现实力量。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誰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不断提升的公民科学素养为培育出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强大力量。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中国经济数据》,2019年末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40005万人,居世界首位。而中国科协2021年1月26日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10.56%左右。以此推算,我国具备科学素养人口至少超过一亿四千万人。按全时当量统计,2018年我国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量为438.1万人年,参与R&D活动的人员总数为657.1万人,R&D研究人员总量达到186.6 万人年。从人员投入规模看,中国的R&D人员和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已稳居全球首位。显著的人力资本优势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截至2019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169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以上。

我国的人口红利也为培育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市场空间,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规模化,塑造健康良好的科技生态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一方面相对低廉的规模化劳动力生产有助于实现创新科技成果低成本量产,另一方面人口优势塑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实现由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过程。近几年,数字经济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全球范围内日益崛起的新经济发展形态,中国在此取得了突出发展成果。据国家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4%。这种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放眼全球,数字经济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人口优势功不可没。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5125.65万人。2019年,电商物流营收规模为7000亿元,电商物流行业业务量为635.2亿元。据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2019年全球消费者洞察力调查,全球范围内中国86%的人口使用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普及率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从生产、销售、物流到消费受众,人口优势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得以凸显,足以证明科技创新的应用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人民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主体,人民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价值追求,引领科技事业前进的方向。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最终价值指向,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06(0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文献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21-01-25(01).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1-12(001).

[5]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30(001).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1-19(001).

[7]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25(001).

[8]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9]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00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8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EB/OL].[2020-04-02]http://www.most.gov.cn/kjbgz/02004/P02020040234406796 0195.pdf/2020-04-02.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基础课部)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笔中“黑科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