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理念背景下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2022-05-30王博刘丹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7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理念

王博 刘丹

摘要: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念在指导我国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四川省清平镇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当地践行“两山”理念,通过建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凝聚干群共识、提升治理能力、深化农旅融合等措施实现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总结了其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协同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验,为实现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两山”理念;产业转型;清平镇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在浙江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作为曾经的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在“5·12”特大地震和“8·13”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下,传统支柱产业遭到重创、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增大,面临紧迫的产业转型升级诉求。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清平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创新发展道路,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一、清平镇产业转型的现实条件

清平镇位于四川省绵竹市西北部山区,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德阳市、绵阳市三市(州)接壤区域。清平镇一方面拥有以磷矿为主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面临地质灾害影响的压力,具备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条件和契机。2017年后,清平镇党委政府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依托境内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导居民向第三产业转型。

(一)清平镇产业转型的自然历史条件

第一,清平镇生态条件优越,是产业转型的出路。清平镇全镇面积30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高山低谷地貌。全镇森林覆盖率87.5%,年平均气温15℃,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同时,清平镇还拥有十分丰富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第二,清平镇第二产业基础扎实,是产业转型的基础。清平镇矿产资源丰富,磷矿储量大,矿石品位好,有较高的产业优先度。第三,清平镇应对灾害能力较弱,是产业转型的契机。清平镇位于狭长的山间缓坡,“5·12”汶川大地震中,清平镇中地震烈度达11度,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全镇公共服务及基础配套设施受损严重;2010年8月,局地强降雨又导致清平遭遇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泥石流灾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巨大。在此过程中,清平镇不断意识到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清平镇产业转型的社会经济条件

清平镇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具备两方面的优势条件。一方面,清平镇长期发展第二产业,产业工人占当地人口总数比重大,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另一方面,清平镇在接连遭受了两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后,化自然挑战为历史机遇。首先,清平镇以灾后重建为契机,重新规划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5·12”地震后,清平镇党委和政府积极配合江阴市对口援建工作,开展了相关设施的重建工作,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清平镇每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常态化推进群众聚居点综合整治,改善了居民工作生活环境,自然承载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其次,清平镇践行“两山”理念的转型发展初显成效,受到上级部门的指导和重视。“8·13”泥石流灾害后,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把清平乡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综合体和山水秀美的世外桃源”。清平镇借此依托绵竹市全域旅游规划,全力支持绵茂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致富路”。清平镇化挑战为机遇,进一步推动了全镇基础设施建设,打好产业转型升级基础,实现了“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基本构想。

二、清平镇产业转型的实践及成效

清平镇先后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和“8.13”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自然灾害,传统支柱产业遭到重创,加之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清平镇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党群共识、提升治理能力、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升级转型之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清平镇发展一直坚持党的领导,充分激发党建引领活力,在各个时期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产业升级转型前的清平镇,依托优势产业,发挥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山探矿,带领全镇居民走上了因矿而兴的致富道路;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基层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写就了一批感人至深的抗震救灾史诗;转型发展、产业升级过程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主动投身新发展领域,带头探索发展道路、积极拓宽发展思维、主动调试角色转换。清平镇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从磷矿开采到文旅融合的转型之路,是由无数基层党员群众主动蹚出的发展之路。

(二)践行两山理念,凝聚干群共识

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清平镇始终把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第一,抓牢干部队伍“关键少数”。清平镇以“两山”理念为要义,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采取“集中教育、板凳宣讲、在线考试”等方式,促使干部从思想上从传统发展思维向绿色生态思维迈进。同时,借力“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打造实训基地契机,主动讲好清平故事,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成为新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第二,充分發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清平镇通过“1+5+4”整体联动,即1个景区党委带领5个景区网格党支部和4个文旅党小组联动发展,先后打造了依托镇村党组织阵地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及“法治中心”等服务平台,引导干部群众学理论、凝共识、聚合力。第三,坚决转变群众发展观念。清平镇通过打造“两山湖”精神地标,让绿色发展成为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精心编制羌汉山歌、村规民约,扩大“两山”理念的传播范围;鼓励干部率先实践、带头发展,用转型成效为群众亲身示范,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合力,成为清平最鲜明的发展底色。

(三)回应群众诉求,提升治理能力

清平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回应群众诉求,以创新基层治理为抓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第一,精准把握人民群众切实需求。清平镇坚持从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审题破题,打造人大代表工作室、村民议事厅等服务阵地,通过将群众请进来、群众事群众议、志愿服务等方式,全年收集并处理建议、诉求等群众“微心愿”180余个,先后实施“修沟清淤、房屋补漏、水管维修”等便民事项120余项,切实回应居民诉求,聚焦居民困难,让基层服务阵地真正服务于民。第二,创新基层治理平台。清平镇注重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整合力量组建“防汛、防火、防灾、防疫”四防指挥部,打造“社会治理智慧调度室”,全面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落实到人,细化责任、强化监管;创新建设法治中心,整合人民调解、派出所、司法所、法律顾问等法治力量,做到“矛盾化解与民事诉讼”“法制教育与打击处理”等方面的积极衔接,切实为转型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创造法治环境。第三,丰富基层服务模式。清平镇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机制,通过“党委提、群众议、镇村干”模式,先后实施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解决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提升志愿服务水平,组建“绿水青山”“金色清平”“金种子”志愿者队伍9支,逐步开办扶贫助困、产业服务、助学支教、法律服务、文化文艺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10个,切实推动服务制度化、多元化,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四)深化农旅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清平镇坚持巩固产业转型发展成果,通过“产业+”模式,深化农旅融合程度,不断挖掘产业潜力,切实提升清平镇文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一,形成“产业+项目”。以“村”为单位,成立产业小分队,整合产业、资源、政策三大要素,分别在各级行政村打造了“棋盘文化部落、院通生态广场、大湔坪萤飞谷”等产业项目,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充分整合集体闲散资源,通过镇企注资、村组入股,推动产业集中连片开发,先后打造了“帐篷露营基地”“清平高山茶园”等集体产业,成功盘活闲置资源、充分推动集体资产“变现”。第二,开发“产业+旅游”。清平镇以“小火车环镇线路”为基础,统筹既有旅游设施、升级打造全域观景带;以人居环境提升为重点,围绕治污、增色、美颜,全力打造“幸福家园”“矿工社区”等生态宜居“样板”;深入开发以熊猫科普为主的“研学游”,以矿工记忆为主的“体验游”,以棋盘文化为主的“亲子游”等文旅项目,合理构建“旺季抓旅游,淡季搞培训”机制,产业发展潜力不断增强。第三,打造“产业+特色”。清平镇坚持农业强基,深化农旅融合,因地制宜精细开发以猕猴桃、银杏果、高山茶为主题的特色种植业,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野药蜜、跑步鸡等特色农产品。同时,清平镇积极引导群众角色转换,邀请各类大专院校等相关培训机构专业人士,对当地居民进行技能培训,提升“造血”能力,增强居民创业致富的主动性。

三、清平镇产业转型的经验和启示

清平镇在当地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成功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转型发展之路。综合来看,清平镇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坚持践行“两山”理念,协同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实步伐。其经验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价值。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推动资源型城镇产业升级转型,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就是把握转型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产业升级转型才能保持人民底色,保证转型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其次,坚持党的领导,就要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求统筹整合多元主体的治理角色,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推进领导力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坚持党的领导,就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员干部主责主业意识,体现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的精神。带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意识,在发展过程中抢占先机、永立潮头。

(二)践行“两山”理念,协同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两山”理念展现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第一,坚持以产业改革与创新为基本推力。新发展要求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发展的新途径、合理利用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本抓手,推进产业与生态良性融合发展。第二,坚持以协调发展为整体方向。统筹规划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协同推进,集中力量找好多元主体治理的最大公约数。第三,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要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发展绿色经济,提高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在全產业链中所占比重。第四,坚持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要构建“两化”协同推进机制,构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融合,积极引入推动发展的有利因素。第五,坚持以发展成果共享为重要目标。通过实施“两化”协同发展,扩大社会参与程度,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享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凝聚激发“两山”理念的共识和动力,催生内生发展机制。

(三)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表现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在群众眼中,看得见的变化才是真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才是真的实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蕴:第一,坚持“为了人民”。无论是过去的革命建设时期,还是目前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坚持贯彻群众路线。一方面,必须坚持让最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群众,坚决杜绝少数人攫取利益的现象;另一方面,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凸显“两山”理念中人的价值,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利,维护全人类的生态安全,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追求生态幸福。第二,坚持“依靠人民”。改革发展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能脱人民离群众谈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需要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协调好多元主体参与发展建设的身份角色,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力量,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结语

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发展是全世界长期以来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凸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条因地制宜、具有当地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清平镇作为依矿而生、因矿而兴的山区小镇,在两次严重自然灾害的打击下,依然顽强地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振兴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必然走出符合人民群众切身需要的现代化之路,让祖国的绿水青山和人民的金山银山更融洽共存。

参考文献:

[1]张波,白丽媛.“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01):11-19+38.

[2]田克勤,张林.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奋斗[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6):35-43.

[3]李萍,侯子峰,胡志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文献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的计量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20(06):143-151+160.

[4]曾贤刚,秦颖.“两山论”的发展模式及实践路径[J].教学与研究,2018(10):17-24.

[5]肖黎明,景睿.生态文明视域下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J].理论探讨,2016(04):99-103.

(作者单位:王博,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刘丹,中共德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